《中國歷史地理綱要》第二章漢英翻譯實踐報告
發(fā)布時間:2020-05-28 23:46
【摘要】:本報告是一篇關于歷史地理學學術專著的翻譯實踐報告,翻譯材料為《中國歷史地理綱要》第一章的前兩節(jié)內容,約2.8萬字。歷史地理學主要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現(xiàn)象以及人地關系的學科,通過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使之為人類發(fā)展所用。根據(jù)皮特·紐馬克的文本類型理論,翻譯材料屬于信息性文本,該文本主要特點為專業(yè)知識豐富,時間跨度大,覆蓋地域較廣。作者史念海教授的寫作風格是典型的中式行文,并善于引經(jīng)據(jù)典。因此,該文本的翻譯難度較大。本次翻譯實踐報告以安德魯·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為指導,從“直譯-意譯超級模因”和“寫作即翻譯超級模因”兩個方面對翻譯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進行探討。本報告由以下五個章節(jié)組成:第一章是對此次翻譯實踐的簡要介紹,介紹了任務背景、文本特點和任務意義三個方面,并且介紹了本報告的結構。第二章是對翻譯過程的詳細介紹,從翻譯前的準備、翻譯過程以及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翻譯后的校對三個方面來介紹任務的進程。第三章簡單介紹了了模因論和翻譯模因論,另外還介紹了兩種翻譯模因:超級模因和徹斯特曼提出的三組翻譯策略。最后,本章還對翻譯模因論在此次翻譯實踐中的適用性進行了說明。第四章是本篇報告的主體,即案例分析。作者在兩種超級模因的指導下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對翻譯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第五章是對報告的總結,總結收獲、不足以及繼續(xù)努力的方向。此次的翻譯實踐所翻譯的文本很特殊,筆者收獲頗豐,主要收獲有以下三點:首先,不同的翻譯任務所涉及的知識領域不同,對譯者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譯者應該增加閱讀的廣度,以擴充自己的知識庫。由此才能勝任不同的翻譯任務。其次,扎實的語言功底是一名譯者最基本的素質,譯者應該提升自己中英雙語的應用能力。第三,譯者應該學習不同翻譯理論和策略,以根據(jù)文本特點選擇合適的理論及策略指導翻譯。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5.9
本文編號:2686025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馬蕭;陳順意;;基于模因論的翻譯規(guī)范思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年06期
2 毛曦;;歷史地理學學科構成與史念海先生的歷史地理學貢獻[J];史學史研究;2013年02期
3 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J];外語學刊;2008年01期
4 葛校琴;季正明;;地名英譯何去何從?[J];上海翻譯;2006年03期
5 馬蕭;從模因到規(guī)范——切斯特曼的翻譯模因論述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6 馬蕭;翻譯模因論與翻譯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韓曉靜;《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第七、八章翻譯實踐報告[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2 李云蕾;模因論下的外宣資料漢英翻譯策略研究[D];南華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8602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aiyulunwen/yingyulunwen/268602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