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授訪談錄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3 03.doc
本文關鍵詞:“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教授訪談錄,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網友xwhan305近日為您收集整理了關于“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教授訪談錄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3 03的文檔,希望對您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以下是文檔介紹: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葉瀾(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上海 200062)摘要: 本文提出應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這一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地傳遞教科書上呈現(xiàn)的現(xiàn)成知識,轉為培養(yǎng)能在當代社會中主動、健康發(fā)展的一代新人。它的主要內容為: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按育人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重組教學內容;綜合設計彈性化的教學內容。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學價值觀主動健康發(fā)展教育活動不可能回避價值問題,這是筆者對教育研究中價值與事實關系判斷的一個前設。從歷史來看,每當社會發(fā)生重大轉型時,人們對教育的批判,往往是從價值批判始,從重新認識教育的價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為依據(jù)和出發(fā)點,再對現(xiàn)實的教育活動作出更具體的評析,提出新的原則、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為此,我們需要與教師一起對教學實踐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教學行為、言語背后深藏而實存的教學價值觀,認識這種價值觀的問題所在;需要與教師一起探討新的課堂教學價值觀的依據(jù)及合理性,進而在教師的頭腦中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持久地去實現(xiàn)。1 新教學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新教學價值觀的重建,在認識上還必須從一般整體共通的層次上開始,即重新認識教學在育人中的價值,以及為培養(yǎng)怎樣的人服務的問題!靶禄A教育”形成的教學共通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地傳遞教科學書上呈現(xiàn)的現(xiàn)成知識,轉為培養(yǎng)能在當代社會中實現(xiàn)主動、健康發(fā)展的一代新人。我們認為,學科、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是“育人”的資源與手段,服務于“育人”這一根本目的!虝迸c“育人”不是兩件事,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實際上通過“教書”實現(xiàn)“育人”,為教好書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樣的人。只關注現(xiàn)成知識傳遞價值的教師,實際上是在“育”以被動接受、適應、服從、執(zhí)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學生內在于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欲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受壓抑,甚至被磨滅。這種情況不改變,教育將成為阻礙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消極力量!靶禄A教育”主張今日中國的中小學教育,應把形成學生主動、健康發(fā)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動中都要體現(xiàn)這一價值。其中,“主動”是對現(xiàn)在已十分流行的“教育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提法之進一步聚焦。我們采用“主動”一詞來界定“發(fā)展”,是因為它既體現(xiàn)了活動狀態(tài),又內含了主體自覺,還指向了關系事物,且道出了追求期望。這是我們從關系和活動的整體框架出發(fā),以人的本質力量和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的整合為依據(jù),對教育應以“學生的什么發(fā)展”為本的回答。此外,我們在“主動”一詞之后還加了“健康”兩字。這是一個限制性的界定,主要是為避免誤解,以免遭到諸如“主動做壞事,只顧個人利益,破壞集體、他人利益的主動,也是教育所期望的主動發(fā)展嗎?”這類的指責。這里,“健康”表達的是要求個體行為應有利于個體身心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向上的指向。2 學科教學價值觀的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重建的第二個層次是學科教學價值的重建。這是教師認同了一般層次上的新教學價值觀后,能不能落實到教學行為上必須要實現(xiàn)的一種轉換。因為它關系到每個教師如何認識自己任教的本學科的具體價值,只有認識上明確了,才可能從教學進程前的設計活動起,就把對教學價值觀的認識落實到具體的教學行為的策劃之中,為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一個與價值取向符合的“藍圖”。否則,一般層次的新教學價值觀依然會只是一些停留在口頭的空話。新基礎教育通過學科教學改革方案的研究、個案設計、實踐與評析和對學科教學設計的研究等途徑,實現(xiàn)使教師將認同的教學共通價值觀向學科教學價值觀的轉換與滲透。在此,想以對教師教學設計的改革要求來說明學科教學價值觀重建的主要內容,并展示我們提出的一般理論如何轉化、滲透到教師實際工作的演進過程。2.1 拓展學科豐富的育人價值長期以來,學科的育人價值被局限在掌握知識上。在實踐中,因“應試教育”強大的壓力造成的價值導向,學科教學更趨于死記硬背或強化練習可能要考到的內容,以達到牢固記憶、熟練應答、考試成功的直接目標。就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呈現(xiàn)方式來看,主要突出的是學科領域內已經形成了的基礎性知識,它以客觀真理的面目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學科的這一呈現(xiàn)方式其主要的后果是造成學科育人價值的貧乏化。首先,它割斷了兩個聯(lián)系:一是抽象的書本知識與人的生活世界的豐富、復雜聯(lián)系;二是抽象的書本知識與人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過程的豐富、復雜聯(lián)系。學生和教師在教學中遭遇的知識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氣”的知識,一堆“死”的符號型的結論。它們作為組成學科教學基本內容的“原始資料”,帶來了育人資源的原始貧乏。為實現(xiàn)拓展現(xiàn)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fā)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jié)課教學的知識點與難點。我們并不認為學科知識對學生的發(fā)展沒有價值、可以無視,相反,它是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最終掌握的基礎性的內容。但教學對學生的價值不應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學生當作是為學習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師是為教這些知識而存在的。教學為學生的多方面主動發(fā)展服務是最基本的立足點。因此,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要從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來分析不同學科能起的獨特作用。具體地講,每個學科對學生的發(fā)展價值,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從更深的層次看,至少還可以為學生認識、闡述、感受、體悟、改變這個自己生活在其中并與其不斷互動著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會、人,生活、職業(yè)、家庭、自我、他人、群體,實踐、交往、反思,學習、探究、創(chuàng)造等等)和形成、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提供一種惟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歷和體驗;提升獨特的學科美的發(fā)現(xiàn)、欣賞和表達能力。唯有如此,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才能從不同的學科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yǎng),在發(fā)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改變、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2.2 按育人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重組教學內容有了上述認識以后,學科育人資源的開發(fā),還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現(xiàn)有教學內容進行兩方面的重組與加工。第一,把學科的書本知識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由簡單到復雜的結構鏈,基本上以結構為大單元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使貫穿教學的認知主線是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在教學與一個知識結構相關的內容時,又將其分成兩個教學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學以知識為載體的某一結構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學生運用這一結構,學習和拓展結構類似的相關知識的階段。這一組織教學內容的設計我們稱其為“長程兩段”設計,其目的還是在于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地投入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與能力。我們認為,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運用知識結構。結構具有較知識點要強得多的組織和遷移能力,我們期望達到的目標不僅是學生對與結構相關的知識的牢固掌握和熟練運用,直到內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具有發(fā)現(xiàn)、形成結構的方法及掌握和靈
12>
播放器加載中,請稍候...
系統(tǒng)無法檢測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議您在線安裝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線安裝
本文關鍵詞:“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教授訪談錄,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9887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chujiaoyulunwen/6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