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視域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6 13:42
【摘要】: 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千百年來中外教育家們的永恒追求。從古老的東方到西方,從兩千年前的孔子到夸美紐斯,從赫爾巴特到贊科夫,從班巴斯基到如今的各個教學論流派,人們對教學有效性的追尋始終沒有停歇。 我國的第八次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將效果與效益統(tǒng)一起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課程與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核心。 以往研究教學有效性多是單純從教育學或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在對以往教學有效性研究批判性分析的基礎上,從哲學交往的視域對教學有效性進行理論層面的思考,并期望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教學交往中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本文從交往的視角出發(fā),主要采用文獻法、訪談法和理論分析法進行研究,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概念、特征、理論基礎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通過尋找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論文具體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介紹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梳理已有的相關文獻,并說明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交往、交往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概述。對交往、交往教學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涵義進行了界定,并將本文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置于交往視域之下。 第三部分,交往視域下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依據(jù)。包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勒溫的人際交往場理論、弗萊雷的對話思想。 第四部分,從交往的角度透視課堂教學有效性。分別從交往視域下有效教學的特征、交往視域下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則、交往視域下有效教學的構成因素、交往視域下有效教學的標準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五部分,現(xiàn)代教學實踐中的交往缺失與阻隔。首先表述了課堂中教學交往與阻隔的表現(xiàn),進而對造成教學交往缺失與阻隔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第六部分,交往視域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建構。根據(jù)上文分析的原因,結合自己深入教學一線獲得的材料,提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 追求教學有效性是當代教學的本質特性,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更是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其內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在交往的視域中研究教學有效性,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務于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420
本文編號:2758070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田漢族;教學交往實踐:現(xiàn)代教學的本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2期
2 鄭美勛;代蕊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基于對話哲學的視角[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2期
3 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4 曹惠容;保羅·弗萊雷的教育思想[J];外國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5 劉奔;交往與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5807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jiaoxuetheo/275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