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科學素養(yǎng)評測框架的國際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科學素養(yǎng) + 評測框架; 參考:《東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開始進行科學教育改革,如何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成為科學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素養(yǎng)評測項目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展開,數據成為評測項目參與國科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國際科學素養(yǎng)評測項目的框架、試題的研究,可以為我國中小學科學素養(yǎng)大規(guī)模評測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選擇美國NAEP、世界經合組織P1SA、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TIMSS和澳大利亞NAP科學評測項目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評測框架和評測試題的研究。為了便于各評測項目在同一水平上比較,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研究了專家學者的論文、各國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評測項目中關于科學素養(yǎng)的描述,將科學素養(yǎng)的構成要素分為(1)科學內容(科學知識、科學統一概念);(2)科學實踐(科學探究、科學應用);(3)科學認知(科學本質、科學態(tài)度)以上三個維度。本文選取最新的NAEP2011、PISA2015、TIMSS2015和NAP2012的框架文件,比較各評測項目的科學內容、科學實踐和科學認知維度的共性和特性,獲得國際性評測項目的一般發(fā)展趨勢。同時根據可以獲得的最新樣本試題NAEP2011、PISA2012、TIMSS2011和NAP2012,從試題類型、試題在“科學實踐”領域的命題等角度分析得到紙筆測驗的方式;從NAEP和PISA的計算機交互任務題型的表現形式、技術支持、評分要點等角度分析得到基于計算機的科學素養(yǎng)評測的特點。根據國際性評測框架和評測試題的比較研究,對我國中小學進行科學素養(yǎng)評測提出以下建議:根據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提出科學素養(yǎng)的表現期望;注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評測:評測試題類型多樣化,評測試題情境真實化;試點進行計算機化評測。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the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science education. How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evaluation project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world since the 1990s, and the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evaluation projects. The research on the frame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literacy evaluation project and the test questions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NAEP, P1SA, TIMSS and NAP Science Evaluation Projec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test question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valuation projects at the same level,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studies the paper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cience evaluation project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scientific literac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1) scientific cont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tific unified concept) (2) scientific practice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tific application) 3) scientific cognition (scientific essence, scientific attitude). In this paper, the latest framework documents of NAEP2011PISA2015 and NAP2012 a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 commonn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content,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cognitive dimension of each evaluation project, and obtai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projec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sample test questions, NAEP2011PISA2012TIMSS2011 and NAP2012, the paper and pen test methods are obtained from the angle of test question types, questions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the expression form of NAEP and PISA's computer interactive task typ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based science literacy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chnical support and scoring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st question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evalu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th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s put forward; Pay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scientific inquiry: the types of test questions are diversified, the situation of evaluation questions is truthful, and the computerization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pilot projects.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9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富河;;提高教師科學素養(yǎng)的策略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2 林玉華;;試論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教育在我國可能存在的問題[J];科學決策;2008年12期
3 盧香宇;;注重化學美的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J];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4 解紅暉;;科學素養(yǎng)概念化進程及特征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李波;蘆菲;;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探索和實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年01期
6 劉本旭;;化學教學中關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初探[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婁坤明;;物理教學中的科學素養(yǎng)教育[J];成功(教育);2012年12期
8 牛成宗;;讓物理實踐活動成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杠桿[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年01期
9 孫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小學科學(教師);2010年02期
10 許加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小學科學(教師);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萬琚;劉勝茂;陳卓;;基于媒體的高中生科學素養(yǎng)測量工具開發(fā)研究[A];第二屆《化學教育》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2 李冉;;科學素養(yǎng)的課堂行為表現[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3 吳湘云;;淺論新課程下師生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4 孔祥杰;王瑞華;;面對新教材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思考與實踐[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4年
5 潘霞;;“做學思”合一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A];第五屆中國智慧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思維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C];2013年
6 莫佩玲;;以良好的鄉(xiāng)土資源為依托 全方位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養(yǎng)[A];2009年廣東省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實踐和探索優(yōu)秀論文選編[C];2009年
7 劉姝弘;杜朝鳳;任莉;;建設探究實驗室,培養(yǎng)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1分會場-科普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趙莉莉;;親歷科學探究 提升科學素養(yǎ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9 姜洪榮;;化學實驗教學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A];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暨第九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楊少波;;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方法及途徑[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賴小琴;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高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俊山;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2 袁軍翔;初中生物理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魯東大學;2016年
3 徐燕;學生科學素養(yǎng)評測框架的國際比較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4 高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余翔;高中與中師學生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現狀分析與培養(yǎng)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馬曉燕;基于哲學視野下中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王一凡;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現狀及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9年
8 梅玲;淺談科學探究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靳淑敏;小學自然教師科學素養(yǎng)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邱志海;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調查折射出的科學教育問題與思考[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00851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90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