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幾點思考
從上世紀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學校編印的《初中國文選讀》開始,中學語文課本中收入魯迅作品已經(jīng)有近百年的歷史,雖然入選的數(shù)量和篇目不斷發(fā)生變化,但不爭的事實是,魯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從2001年實施高中新課改,對魯迅作品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爭議之聲又多了起來,特別是近幾年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大撤退”成為學界與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那么,如何看待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變遷,在教學實踐中講授魯迅作品應堅持怎樣的立場,如何處理魯迅作品的時代性與超越性問題呢?
一、勿將魯迅作品的價值與其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數(shù)量簡單掛鉤
衡量一個作家作品的價值,有很多的標準與原則,并且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有不同的具體的甚至巨大的差異。遠的不說,僅就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而言,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曾發(fā)生多次變遷,從啟蒙到救亡,從“人的文學”到工農(nóng)兵的“大眾的文學”,對作家、對作品的評價標準大相徑庭。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文學作品價值的評定是無法把握、漂浮不定的,如真是那樣,又何來那些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名篇。事實上,穿透歷史、時代的塵埃,衡量文學作品最終的依據(jù)還是作品本身是否能傳達出先進、深邃的思想,是否具有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優(yōu)美的語言形式,是否能夠打動、震撼作品的接受者。“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真正經(jīng)典優(yōu)秀的作品正是依靠這些超越時空的特質(zhì)在讀者與批評者中源遠流傳的。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及入選作品數(shù)量多少能否成為衡量魯迅作品價值依據(jù)呢?當然不能。一國之中學語文教育事關國民素質(zhì)與思想政治導向之基,其教材選擇當然要慎之又慎,但其標準卻與文學作品流傳的價值標準并不相同,而是一種基于“教育功利性”基礎上的決定,即要服從于教育的政治目的、思想標準并考慮到教育手段的落實(便于教育)。因而,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應該是兼顧上述原則的典范例文,而若以文學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入選文章也不一定是真正最好的文章,換言之,入選的作品不一定比未入選的作品優(yōu)秀。事實上,這些年來許多入選中小學教材的作家作品在學界都出現(xiàn)了爭議。而具體到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變化,亦是如此,我們不能說魯迅入選的作品就比魯迅其他未入選的作品優(yōu)秀,而要從不同時代的教育背景、教學需要中找原因;我們也不能認為魯迅作品的優(yōu)秀與偉大在于其一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且數(shù)量多,而只能把這種現(xiàn)象看作魯迅作品價值的一種體現(xiàn)與參考。同理,我們也沒理由把魯迅作品入選教材的數(shù)量看作是時代對魯迅價值的認定,這不足為定。魯迅作品的魅力與偉大,在于其對國民性深邃的洞察與表現(xiàn),在于其“絕望”哲學的現(xiàn)代性思考,在于其語言形式的精煉與探索,這些都不會隨一時、一事而改變的。而且,很耐人尋味的是,魯迅自己認為自己的作品“黑暗”,希望它們“早朽”,更不愿成為教材選文。因此,對于魯迅作品在中學教材中的變遷,特別是近年中學教材中魯迅作品變少的情況,應該有客觀、理性的認知:其一,其中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政策與教育情況變化的結果,可以從今天中學語文教育的實際出發(fā)進行研究討論,數(shù)量多不見得就是魯迅傳播的好事,篇目選擇得當和教學處理深入才是關鍵,而且這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問題,而簡單地將教材減少魯迅作品等同蓄意降低魯迅的文學地位、否定魯迅作品價值,甚至據(jù)此大鳴大論,似乎失之偏頗、考慮不周;其二,對于以之為論,借機潑魯迅臟水的人,則不能不提防其險惡用心,為博出位,抑或是求新立異,先生作品里對此類人等的嘴臉早有摹畫。其三,最重要的是,要靜下心思琢磨琢磨,在中學教學甚至是大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走近魯迅、讀懂魯迅。
二、改變長期的“神化——異化”的魯迅傳播方式,引導學生以“作者——讀者”的平等立場走近魯迅
魯迅作品長期入選中學語文教材,而且一直是教學、考試的重點,按理說應該已經(jīng)形成了相當?shù)慕虒W經(jīng)驗,然而不幸的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不是經(jīng)驗,而是成見:魯迅的作品晦澀、難懂,批判性強、時代性強,成為相當一部分師生對魯迅作品的印象,對魯迅作品的解讀也蒼白地圍繞揭露、批判封建主義展開。其結果就是很多的學生甚至老師對學習魯迅作品都發(fā)憷,都不喜歡學習魯迅作品的課文。產(chǎn)生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樣的,這當然與魯迅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特色的語言有關,但更主要是源于長期以來基于政治原因、教育目的對魯迅神化而導致對其作品的誤讀。一方面,主流聲音給予魯迅及其作品高度的評價,諸如“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魂”等等稱號不一而足,將其置于中國文學圣壇的位置,魯迅所批判的必然是腐朽的、反動的東西;而另一方面,對魯迅作品則進行預設的、反封建性的蒼白空洞的宣講,再深入些的是對其進行時代背景下的解讀,筆耕論文,而缺乏對魯迅作品深入地真切地閱讀體驗與獨立思考,更談不上對魯迅作品藝術美及其哲學思想的充分體悟與把握?梢韵胍,這樣處理下的魯迅作品如何能對青春年少、充滿夢想的青少年產(chǎn)生魅力,而且隨著近年多元文化語境的建立,人們開始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的人與事,一些與魯迅論戰(zhàn)或遭魯迅抨擊的歷史人物開始以別樣的姿態(tài)走進公眾視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進入到一個溫和、復蘇的階段,這都使得不少人開始有意無意間在只言片語中找尋魯迅的缺陷與錯誤,形成對魯迅其人其作的深一層誤讀。初高中生是祖國的未來,這種誤讀不僅僅影響他們個人的學業(yè)與成長,進而可能改變魯迅作品在我們整個民族中傳播與接受的流脈。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教材在選擇與處理魯迅作品應該更加慎重。首先,應該盡量剔除政治因素與標準,選擇那些富于哲思和藝術美的作品,把魯迅的真正的文學佳作提供給中學課堂,而非簡單地看數(shù)量的多少,選擇不當,數(shù)量的多倒會適得其反,加深魯迅作品與初高中生的隔膜。第二,教師應該有意地排除之前主流聲音對魯迅的評價與認定,把魯迅請下神壇,并適當尋找教材之外的材料提供給學生,通過不帶任何預設觀念的閱讀,從一個普通人、一個作家的角度給學生介紹一個全面的、人性的魯迅,引導學生切身體悟魯迅作品的深邃與魅力,讓學生與魯迅建立平等的作者與讀者關系,使學生能夠以自己的第一感覺接觸魯迅、理解魯迅,這不僅是還學生以讀者的權利與自由,也是對魯迅及其精神真正的尊重與傳承。事實上,2010年多地中學語文教材進行改革,對教材中的魯迅作品進行了刪減、調(diào)整,但在選讀本中大幅增加了魯迅作品的數(shù)量與范圍,這種變化正體現(xiàn)和切合了今日魯迅傳播、接受的正確方向。
| 錄入:yjiemm
從孔乙己之死談魯迅作品反封建主題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實意義
魯迅作品對當代青年成長的教育意義
相關文章 教材 中學語文 魯迅作品
本文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評論聲明
內(nèi)容搜索
論文寫作指導、論文發(fā)表請咨詢客服老師
內(nèi)容分類導航
本文編號:377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