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經典著作編譯事業(yè)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
本文選題:經典著作編譯 切入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出處:《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摘要】:經過幾代翻譯家近百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最多、最全的國家。我們所翻譯的著作文本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所表達經典著作的思想理論觀點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這些高質量的編譯成果為我們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理論基礎。百年經典著作編譯事業(yè)以著作文本的中國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保證理論立場的堅定和理論基礎的牢固;二是推動理論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和全面;三是有助于理論傳播和宣傳教育的廣泛深入。進入新世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工程,將以更精深、更豐富的編譯成果進一步彰顯經典著作編譯事業(yè)的版本研究意義、文本研究意義和思想研究意義,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源頭活水。
[Abstract]:Through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translator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ina has become the country which has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the most classical Marxist works in the world.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views expressed in the classical works are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These high-quality compiled results provide a continuous stream of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our Party. Theoretical basis. The cause of the compilation of a hundred years classic work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Chinese text of the work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irst, to ensure the firm theoretical stand and the firm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cond i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o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third is to help the spread of theory and the extensive deepening of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project of compiling Marxist classic works will be more profound. The richer compilation results further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dition of classical works, the significance of text research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research, which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water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and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編譯局;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內外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0ZD&056)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59;A8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韋建樺;;用生命擎起思想的火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事業(yè)百年回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關仕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漢壯翻譯探析——以《資本論》為例[J];民族翻譯;2011年02期
2 蔣明敏;;論延安時期與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共用經驗及其當代啟示[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迎秋;;用發(fā)展的觀點推進馬克思主文理論創(chuàng)新[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01期
2 李秀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王銳生;理論創(chuàng)新與時代性[J];理論視野;2004年02期
4 陶德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前提性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2期
5 查汝強;馬克思和自然辯證法[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04期
6 楊奎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J];近代史研究;1991年04期
7 袁立培,周建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點文化思考[J];西藏發(fā)展論壇;2001年02期
8 王曉林,賀新元;社會哲學視野中的理論創(chuàng)新問題[J];理論學習;2003年11期
9 王世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層反思[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張曙光;;現代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與“孔夫子”(上)——兼論傳統的人文維度及其意義[J];哲學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極;;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A];陜西社會科學界第3屆學術年會輝煌6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道路專題論壇文集[C];2009年
2 閆志民;;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袁張度;;淺談理論創(chuàng)新的特征[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4 李玫姬;;論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及其歷史經驗[A];現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張曉東;;把握時代主題 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主題轉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歷程[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陳國昌;雷萬青;趙耀宏;;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開辟與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A];中國共產黨與現代中國[C];2001年
7 葛海彥;;試論理論創(chuàng)新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作用[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10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席慶義;;理論創(chuàng)新是深化編輯學研究的關鍵[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9 陸南泉;;缺乏理論創(chuàng)新是阻礙蘇聯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A];小康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002·學術前沿論壇文集[C];2002年
10 黃亞;;學習“七一”講話 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市社聯與文匯報社聯合召開座談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2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崇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理論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姜漢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N];解放軍報;2001年
3 ;使理論創(chuàng)新成為深圳發(fā)展的永恒課題[N];光明日報;2009年
4 孫學富;關于理論創(chuàng)新的時代思考[N];解放軍報;2010年
5 趙曜;科學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N];光明日報;2002年
6 劉森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N];人民日報;2003年
7 穆悅;堅持正確方向 促進理論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湖南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課題組成員:徐晨光、雷國珍、黃象品、劉華清;一次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5年
9 閔素芬 吳家慶;方法創(chuàng)新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前提[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5年
10 中共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蘭芳;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論及其現實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海波;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杜秀娟;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觀及其影響探究[D];東北大學;2008年
5 秦秋;馬克思恩格斯宗教觀的當代反思[D];山東大學;2010年
6 王佳;馬克思“生產實踐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王效良;馬克思早期哲學中的主體意識[D];吉林大學;2009年
8 劉新剛;馬克思現代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價值維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9 禹國峰;和諧哲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10 阮東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陽;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分工理論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曉政;對新時期我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D];內蒙古大學;2009年
3 鄒德峰;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啟示[D];蘭州大學;2010年
4 陳銳;駁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論[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賀團衛(wèi);馬克思恩格斯人權思想與當代中國人權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磊;馬克思恩格斯生態(tài)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蘇州大學;2010年
7 劉慧潔;對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D];內蒙古大學;2009年
8 劉楠;對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一些認識[D];西北大學;2011年
9 段玉恩;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剖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保民;馬克思論現實的個人[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6019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hanyulw/166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