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對原朝鮮平安北道楚山地區(qū)方言進行了研究。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朝鮮半島一直處于分裂狀態(tài),學者們無法自由出入朝鮮境內(nèi)進行方言調(diào)查,所以直至今日,全面系統(tǒng)的楚山地區(qū)方言研究仍未能實現(xiàn)。本文以移居中國境內(nèi)的朝鮮楚山人士為調(diào)查對象,以調(diào)查者實際口述內(nèi)容為基礎,對楚山方言的音韻系統(tǒng)及詞干和詞尾的底層形式進行了設定,對詞干和詞尾結(jié)合過程中發(fā)生的音韻過程進行了分析。全文由五章構(gòu)成,在第一章簡要概括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文獻綜述。第二章以調(diào)查資料為基礎對楚山方言的音位系統(tǒng)進行了研究。楚山方言音位系統(tǒng)主要包括20個輔音及流音音位(p,ph,p',t,th,t',k,kh,k',s,s',tc,tch,tc',n,m,η,h,?,1)、8個短元音音位(i,e,ε,^,(?),a,o,u)且每個短元音音位都有與其對應的長音音位、2個滑音音位(j,w)以及10個復合元音音位(ja,j^,jo,ju,je,wi,we,wε,w^,wa)。本文第三章從共時音韻論的角度對該方言體詞詞干和謂詞詞干的底層形式進行了設定。在現(xiàn)代韓語中,由于絕大部分的音韻過程均發(fā)生于詞干和詞尾結(jié)合的過程中,所以詞干底層形式的設定對分析音韻過程中發(fā)生的音變規(guī)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對詞干底層形式主要分為體詞詞干和謂詞詞干兩類進行了討論,每一類詞干的底層形式又分為單一型和復合型兩種類型。在楚山方言中設定的底層形式主要包括:10種輔音(輔音群)結(jié)尾的單一型體詞詞干(/p,ph,a,s,tch,n,k,η 1/),8種元音結(jié)尾的單一型體詞詞干(/X{i e,ε,^,(?),a,O,u}一/),1種復合型詞干(/Xn {a-ε}/);22種輔音(輔音群)結(jié)尾的單一型謂詞詞干(/X{p,ph,m,t,th,s,n,1,tc,tch,k,k',h,?,ps,ntc,1th,1p,1m,1k,nh,1h,1?}-/),8 種元音結(jié)尾的單一型謂詞詞干(/X{i,e,ε,^,(?),a,o,u}-/)和 7 種復合型謂詞詞干(/X{p-u}-,X{ph,p' } {u-(?)}-,X{v-1}(?)-,X{u-1(?)}-,X{t-1?}-,kath{(?)-ε}-,-Xh{a-ε}-/)。第四章從交替、脫落、增音和減音四個方面對楚山方言的音韻過程進行了討論。其中交替包括輔音交替(平破裂音化、輔音同化、緊音化)和元音交替(詞尾首/^/的/a/化、圓唇元音化、滑音化、單元音化);脫落包括輔音脫落(/h,?/脫落,輔音群單一化)、流音脫落、滑音脫落和元音脫落(/(?)/脫落,/a,^/脫落);滑音增音;減音包括輔音減音(送氣音化、緊音化)和元音減音現(xiàn)象。第五章對楚山方言的音韻體系以及詞干與詞尾結(jié)合過程中發(fā)生的音韻過程進行了總結(jié)并提出了未來研究計劃,即通過更加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以完善對楚山方言的音韻研究。
【學位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H55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長旭;楊懷文;;信陽方言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信陽農(nóng)林學院學報;2018年02期
2 王耀東;;宋代的方言觀及方言研究論略[J];語文研究;2016年02期
3 孫立新;;陜西方言本字續(xù)考[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2016年00期
4 李莎;;21世紀以來《說文解字研究綜述》[J];青年文學家;2017年23期
5 汪啟明;史維生;鄭源;;20世紀以來魏晉南北朝方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漢語史研究集刊;2015年01期
6 郭駿;;二十世紀以來的南京方言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7 ;《江蘇方言研究叢書》(第一批)出版[J];語文研究;2012年01期
8 周志鋒;;百年寧波方言研究綜述[J];浙江學刊;2010年01期
9 ;張惠英著《崇明方言研究》出版[J];語文研究;2010年02期
10 蘭玉英;蔡斌;左福光;;攀枝花市方言研究綜述兼談攀枝花市方言分區(qū)[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肖萍;江西吳城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2 阮詠梅;浙江溫嶺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3 林齊倩;蘇州郊區(qū)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4 張義;鐘祥方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璐;楚山方言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2 邵燕梅;郯城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3 劉亞;臨清方言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4 鳳華;安徽寧國城區(qū)湖北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5 鳳華;安徽寧國城區(qū)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6 顏峰;郯城(重坊)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7 宋翠翠;蓉城江北移民方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8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9 曹曉燕;無錫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10 吳可珍;江西石城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88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