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感知學習風格導向下的英語多媒體課件的界面設計研究
【摘要】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整體性的、持久的并具有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隨著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越來越顯現(xiàn),將教育理論和多媒體技術結合到一起的綜合性研究日益發(fā)展成熟。要想在信息化時代,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教師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性,充分運用多媒體優(yōu)勢。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依據感知學習風格理論,選取視覺型、聽覺型和動覺型3個角度,設計多媒體課件界面設計準則和過程,并且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制作了3種不同感知學習風格類型的課件界面。參照O’Brien的學習通道傾向清單(learning channelpreference checklist),對其進行改進后,筆者對河北蠡縣百尺第一中學初二年級二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測定了學生的感知學習風格后,按照其感知學習風格類型進行了分組并教學實驗。在教學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前測和后測,并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多媒體課件學習效果的主觀感受調查。研究表明,依據學生感知學習風格類型特點制訂的界面設計準則和過程并最終設計并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界面案例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生的成績明顯提高并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學習興趣。本文主要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完成了此課題的研究,為基于感知學習風格的多媒體課件界面設計和開發(fā)提供了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可供參考的準則和流程并最終用實驗數(shù)據證明了依此準則和流程設計開發(fā)的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 學習風格; 初中英語; 多媒體課件界面;
(一)課題背景
1.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蓬勃發(fā)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優(yōu)越性日益顯現(xiàn),它綜合了圖片、影像、視頻、動畫、聲音和文字等不同的傳播媒介,達到了圖文聲像并茂和呈現(xiàn)多樣化欣賞空間的效果,但是隨著個性化教學和學習的呼聲不斷地提高,適合學習者個性特點的多媒體教學也在不斷地深入、擴展和普及。
在國外,多媒體技術迅猛地發(fā)展,其進入教育領域應用的實踐嘗試要比我國早很多,目前其成熟度相對也較高;為了更好得照顧到用戶的體驗效果,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國外也率先發(fā)展起來。隨著個性化發(fā)展的興起,國外相關設計領域對把認知心理學引進多媒體教學效果研究中來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隨著 1954 年哈伯特·塞特提出學習風格這一概念,對于學習者個性特征的研究在教學的舞臺上逐漸興起。隨之美國紐約圣約翰大學學習與教學風格主任鄧恩(Dunn)夫婦和美國中學校長聯(lián)合會主席凱夫(Keefe)在對這一概念的倡導和分類影響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國外學者對于學習風格研究角度的變化主要從 3 個階段來分,第一階段是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末,稱為早期研究,此階段主要側重于不同學習方式、學習策略及認知風格上學習風格特征的研究,研究基礎是從事某些實驗心理學的專家通過調查在認知與感知方面的個體差異獲得的;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的近期研究中呈現(xiàn)研究方向分散化的趨勢,研究方法也由調查個體的方法轉變?yōu)橛每茖W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學習風格的各種要素,并且教育理論專家還對課堂教學情境中環(huán)境與過程因素對個別差異的影響做出了較深的探討;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現(xiàn)代研究注重在教學實踐中學習風格研究成果的應用,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指導,從而形成相關的教學模式。
學習風格研究初期,研究者普遍認為有的學習風格有利于學習,有的阻礙學習。初期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發(fā)現(xiàn)學習風格與語言學習效果的關系,希望找出好的學習風格來提高學習效率。逐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風格沒有好壞之分,任何一種學習風格都有利有弊。Mc Lain D. L.(1999)研究指出,學習者的學業(yè)成績與學習風格顯著相關。Billings 和 Cobb(1992)等已經表明,如果學生的學習風格和他們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合適的話,學生的成績就會更好。隨著研究目的的不斷更正,目前研究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根據學習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學習風格的長處,二是通過研究得出對語言教學有指導意義的結論。通過對文獻的綜述,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學習風格研究目的,專家學者的包容性越來越大,普遍認為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實際上并沒有好壞美丑之分,只是需要能夠客觀地并且科學地利用和發(fā)揮其優(yōu)勢,避其所短,充分地考慮到學習風格對學習績效的影響性,只要因材施教,能夠按照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偏向進行課堂情景設置、教材開發(fā)、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等等,那么學習者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學習績效,并且要有意識的去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學習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有意識發(fā)展其他的學習風格,才會使學習者的學習更加有效。因此,幫助學生了解和監(jiān)控自身學習風格是有助于提高其學習質量的。由此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要關注學生本身的學習風格特點,這也是本文行文角度選取的因素之一。
(二)課題的主要貢獻
筆者希望開發(fā)一套適合設計者參考和使用的基于學習者感知學習風格的多媒體英語教學課件界面的設計模型(準則和流程),并據此開發(fā)制作一套適合不同學習偏好的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界面,并將界面集成課件進行教學應用,最終評價證明其有效性。筆者希望可以做把感知學習風格理論運用于指導多媒體課件界面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藉此可以為同行提供一套可供參考的基于學習者感知學習風格的多媒體課件界面設計準則和流程。
該課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是把感知學習風格理論實踐性地運用于初中英語的個案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界面設計和為基于學習者感知學習風格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界面設計提供設計準則和流程。
(三)課題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主要是基于國內外該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和不足,深刻剖析了此次研究的動機和重要性,同時簡要說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主要介紹了符合學習者感知學習風格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界面設計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其中包括學習風格理論、教學信息設計原理、相關的學習理論、英語課程的標準、多媒體課件的基本理論,同時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對這些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延伸。
第三章主要根據界面設計的基本理論,歸納并探索了基于感知學習風格的初中英語課程多媒體課件界面的設計標準,主要通過考慮感知學習風格特點、結合英語課程的性質、框架設計、圖形圖像設計、色彩設計、媒體設計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四章主要根據符合感知學習風格的初中英語課程多媒體課件界面的設計標準,設計總結出一套規(guī)范的界面設計流程、界面設計的方法和步驟以供界面開發(fā)制作的參考和使用。
第五章主要是根據基于感知學習風格的初中英語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界面設計原則、流程和方法步驟結合初中英語課程的特點,設計開發(fā)視覺偏好型、聽覺偏好型和動覺偏好型三種典型的案例,并對這些案例的具體實現(xiàn)方法和步驟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同時根據界面設計的標準進行評價。這對今后個性化的初中英語教學產品的界面設計都有可參考的實際意義。
二、基本概念與理論
(一)學習風格
1.學習風格的定義與發(fā)展
哈伯特 塞特(Herbert Thelen)在 1954 年時最早提出了學習風格這個概念,后來相繼 30 多種有關學習風格的理論和模式誕生。美國紐約圣約翰大學學習與教學風格主任鄧恩(Dunn)夫婦和美國中學校長聯(lián)合會主席凱夫(Keefe)對于學習風格的分類研究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不同的學者專家對學習風格有不同的定義,目前主要有 4 大類學習風格的定義:
(1)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的一種穩(wěn)定的習慣化行為表現(xiàn)方式
Dunn 夫婦(1979)認為學習風格就是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并試圖掌握和記住新知識技能或者比較困難的知識技能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該方式受周圍環(huán)境、自身情感特征、生理特征和心理傾向的影響。這其中主要包括環(huán)境類要素、情緒類要素、社會類要素、生理類要素和心理類要素 5 大類。
Keefe(1979)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行為,是學習者的知覺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并對之做出反應的相對穩(wěn)定的指標。這其中主要包括認知風格、情感風格和生理風格 3 大類。
(2)學習風格就是學習策略
Pask(1976)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喜歡采取某種特殊的策略的傾向。Schmeck(1988)認為學習風格是采取某個具體學習策略的一種傾向性。
譚頂良先生(1995)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的總和。
廖澤英(2000)認為學習風格是指個體在知覺和學習中處理信息的方式以及個體對作業(yè)做出反應所使用的各種策略,涉及個體處理學習中的信息或解決問題時所偏愛的方式。
(3)認知風格就是學習風格
Reid(2002)把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者吸收、處理和儲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
程曉堂(2002)認為學習風格既是認知方式過程中識別、處理、存儲和提取新信息的方式,也是學習者解決問題時的出發(fā)點。
(二)教學信息設計原理
1.動機原理
動機原理包括一般原理和文本與圖表刺激的規(guī)則。一般動機原理(General Motivational Principles)是從 4 個方面進行設計的:變化與好奇(Variation and Curiosity)、需求刺激(Need Simulation)、難度等級(Challenge Level)和積極結果(Positive Outcomes)。內容在組織與呈現(xiàn)上的變化可以刺激學習者的注意和好奇心;教學元素(或事件)的順序變化可以幫助保持注意。把教學的內容和目標與學習者的需求和愿望緊密結合,以強化學習者的動機;人們對那些與自己已有知識和技能相關的事情總是很感興趣;當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目標緊密相連時,學習動機變大;給學習者機會,讓他們完成高層次任務(比如贏得較高難度的獎勵),讓他們獲得滿足,激發(fā)動機;設計合理的難度等級,讓學習者對成功存有期待;當人們知道自己正在往哪里走的時候,他們更有信心達到目標;提供令人滿意的結果(內部)和獎勵(外部),讓學習者產生持續(xù)的動機;通過有意義的方式運用所學的新技能,可以增加學習者的內部滿足感;在文本和圖表的刺激設計上要有積極的印象、易讀的風格、豐富的插圖、有益的格式、有趣的圖畫和早期的興趣激勵等。
2.知覺原理
知覺是將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轉化為有組織的有意義的整體的過程。知覺不是簡單地將感官接受的信息拼接相加,而是依據已有的經驗對新輸入刺激加以識別和理解。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恒常性和相對性特點。
知覺過程就是選擇和組織的過程。認知過程作用于知覺數(shù)據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注意施加的組織形式所實施的。注意加工直接利用認知資源。知覺過程有時受箭頭、線條和構圖手段的影響。視覺信息受閱讀方式的影響: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信息是按層級組織起來組塊被加工記憶的。信息結構決定組塊的形成,之后決定信息內容記憶的是如何組織的。聲音信息也同樣受已有經驗聲音信息的影響而被選擇性接受。
對于圖像、聲音、故事結構的知覺過程就是對于信息的選擇、組織和理解的過程,爭取將圖形、文字、動畫、色彩及各種特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相映成趣,使學生易于接受,激發(fā)學生的靈感。
本文編號:904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