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式結構剛度分布推算方法及其應用研究
[Abstract]:Long service years of highway bridges will often lead to concrete cracking, steel bar corrosion, prestressed defects and other diseases, resulting in the stiffness of the beam attenuation, in view of the actual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identification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terial mechanic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he actual stiffness distribution formula of each section of beam is deduced by taking beam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and displacement reciprocal theorem.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span deflection curve of the three-axis vehicle and the unit load during the moving bridg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tual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body can be deduced by using the time-history curve of the mid-span deflection collected by the three-axis vehicle when it passes the bridge at low speed. The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damage degree of the whole bridge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lgorithm,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on software is compil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an example of bridg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ident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different causes and degrees of the damage, the actual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eam varies greatly along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the overall stiffness of the whole beam as the criterion for judging the damage of the bridge. The actual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beam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amage. This method can reflect the whole damage condition of the bridge in service quickly, truthfully and reliably, lock the damage range and estimate the damage degree.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橋梁與隧道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陜西省交通廳基本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908017)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基金(CHD2011JC155)
【分類號】:U4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喜剛;金俐伶;苗明臣;張彬;;損傷橋梁荷載橫向分布的數(shù)值法研究[J];公路;2010年04期
2 朱紅兵;余志武;蔣麗忠;;基于Corten-Dolan累積損傷準則的等效等幅疲勞應力幅值計算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1期
3 姚曉飛;徐岳;付迎春;馮卓德;;體系損傷混凝土T梁橋極限承載力試驗[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4 袁永新;蔣家尚;;一種修正剛度矩陣的直接方法[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張劍;葉見曙;石杏喜;俞博;;橫向荷載作用下RC多T梁上部結構的受力性能[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6 趙虎;蒲黔輝;施洲;;基于橫向模態(tài)差的橋梁橫聯(lián)構件損傷識別[J];鐵道標準設計;2010年07期
7 周建民,朱軍,朱順憲;混凝土梁裂縫寬度、剛度的統(tǒng)一計算方法及應用[J];鐵道學報;2000年S1期
8 羅許國;戴公連;;無黏結預應力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橋梁疲勞損傷計算方法的研究[J];鐵道學報;2009年06期
9 張冬兵;江祥林;曾國良;;附加質量對桁架橋頻率影響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10 元成方;牛荻濤;蓋青山;孫叢濤;;考慮凍融損傷的鋼筋混凝土橋梁氯離子侵蝕壽命預測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逢朝;李振寶;呂曉;馬華;;鋼筋屈服后混凝土梁的裂縫寬度與變形關系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2 鐘銘,王海龍;混凝土結構裂縫問題的研究進展[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3年01期
3 王復明;蔣愛辭;康省楨;;基于實橋破壞性試驗的梁橋裂縫寬度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3期
4 王凌波;賀拴海;趙煜;蔣培文;;基于有限元的在役橋梁綜合損傷評測法[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5 秦煜;劉來君;張艷;顧箭峰;;混凝土橋梁結構工作狀況綜合評價體系[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曾丁;王國亮;謝峻;鄭曉華;;預應力混凝土梁疲勞預應力損失探索性試驗[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2期
7 王凌波;賀拴海;蔣培文;;基于有限元的在役橋梁縱向剛度修正法[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11期
8 任更鋒;徐岳;鄒存俊;;基于模糊理論的在用RC橋梁耐久性評估[J];混凝土;2010年07期
9 余瓊;張燕語;;預應力碳纖維布加固鋼筋混凝土梁撓度研究[J];結構工程師;2011年01期
10 周建民;董理;;配置高強鋼筋混凝土梁抗彎剛度的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章樂;;基于車致振動簡支梁橋損傷檢測[A];第2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康省楨;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橋破壞機理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沈威;圓形水工壓力隧洞襯砌變形特性與限裂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3 王凌波;在役預應力梁橋殘余承載力評估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4 劉國軍;基于變形的混凝土梁橋損傷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5 安寧;基于列車—橋梁耦合振動響應的橋梁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方芳;橋梁工程生命周期環(huán)境影響成本分析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2 韓成林;基于損傷累積效應的PC橋梁疲勞性能演化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3 毛偉;腐蝕預應力混凝土梁靜動力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趙虎;基于動力參數(shù)的高速鐵路橋梁多層次損傷識別與性能評定[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5 劉越;震后橋梁結構的時域損傷識別[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6 李書芳;超載運營下在役RC橋梁疲勞性能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1年
7 鄧苗毅;基于靜載試驗的梁橋結構損傷系統(tǒng)識別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8 趙建良;橋梁裂縫機理及控制對策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9 李俊;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橋裂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10 陳經偉;大跨徑鋼—混凝土組合梁橋性能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勝,王慶波,夏禾,許克賓;高速鐵路雙線簡支梁橋空間振動響應分析[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2 李運生;閻貴平;王元清;張彥玲;;鐵路橋墩橫向剛度設計標準的研究[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7年01期
3 梁志廣,張俊宏,石現(xiàn)峰;橫向分布測試在既有橋梁狀態(tài)評估中的應用[J];東北公路;2003年03期
4 晉智斌;強士中;李小珍;;高速列車-橋梁豎向隨機振動的時域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年03期
5 李淑芬;錢永久;馬艷峰;;荷載橫向分布計算方法比較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楊秋偉;劉濟科;;結構損傷識別的附加質量方法[J];工程力學;2009年05期
7 吳煒,翁洋,呂建鳴;用ANSYS對T梁和空心板梁橋進行結構仿真分析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6期
8 張麗芳;郭濤;吳文清;葉見曙;;舊橋拓寬中拼接方式對舊橋受力狀態(tài)的影響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9 張劍;葉見曙;陳艷;錢培舒;;基于分層殼元法多梁式T梁的極限承載力評估[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10 尚守平;劉溈;高法啟;羅業(yè)雄;;超載情況下HPFL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試驗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立群;大型斜拉橋基于健康監(jiān)測的模型修正、損傷診斷與預警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蕾蕾;基于曲率模態(tài)分析的梁橋損傷識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忙利;李粉玲;;橋梁無損檢測技術理論和工程應用探索[J];陜西建筑;2009年04期
2 華旭剛;;基于索力變化的斜拉橋主梁損傷識別方法[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0年10期
3 何云;;梁結構的損傷識別方法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1年06期
4 易曉罡;;基于柔度矩陣的橋梁損傷識別法的應用[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7年03期
5 林立香,滕海文,霍達,李秀芬;基于曲率模態(tài)比值的城市公路橋梁損傷識別[J];河南科學;2005年06期
6 薛祥;霍達;滕海文;;基于空間小波分析的橋梁損傷識別[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7 王根會;武海廣;胡良紅;;基于RBF神經網絡設計的橋梁結構損傷識別方法研究(英文)[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8 魏然;馬玉靜;吳曉杰;;基于曲率模態(tài)的橋梁結構鋼筋銹蝕損傷識別[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9 田丹丹;高向鵬;陳紅霞;;基于曲率模態(tài)的連續(xù)剛構橋損傷識別研究[J];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10 周瀟;劉泉;李軍歌;;基于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的梁橋損傷識別[J];西南公路;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倩;劉玉擎;黃生富;;桁腹式組合梁橋節(jié)點構造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2 金豐年;王波;蔣美蓉;;雙連拱隧道穿越破碎山體圍巖穩(wěn)定性數(shù)值分析[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3 李春峰;晏鄂川;曾耀;;偏壓隧道冒頂機理分析與監(jiān)控量測[A];第一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劉元雪;謝鋒;蔣樹屏;周家伍;陳忱;;棚洞結構洞形優(yōu)化計算分析[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5 梅繼安;羅富榮;;首鋼地下運輸通道大型轉運站的施工及力學分析[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6 黃樹爐;徐雙龍;魏玉明;李力;;淺埋暗挖法下穿京包鐵路施工數(shù)值分析[A];北京市政第一屆地鐵與地下工程施工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劉思維;劉玉擎;曾明根;邵長宇;;大跨度連續(xù)組合箱梁橋施工過程的精細化分析[A];第十七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6年
8 王宏貴;徐林榮;赫曉光;陳潔金;;加筋間距對高填方路堤穩(wěn)定性影響分析[A];第二屆全國環(huán)境巖土與土工合成材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8年
9 高文學;張羽;王曉宏;趙鑫;揭慶芳;;既有線下公路隧道施工方法數(shù)值模擬分析[A];第一屆全國工程安全與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10 王少強;喬春生;徐干成;朱正國;;復雜地質條件下偏壓連拱隧道中隔墻變形與受力特征[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藺成新;中交橋梁檢測中心:“五管齊下”超額完成年度計劃[N];中國交通報;2008年
2 記者 趙暉;蓉湖大橋全面“體檢”[N];無錫日報;2009年
3 記者 劉學東 通訊員 徐兆宏 韓吉光;“桁架式橋梁檢測車”填補國內空白[N];東營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曲飛;如何打造“橋堅強”[N];中國交通報;2011年
5 記者 吳凡 通訊員 路宣;安檢提速5倍年省300萬元[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6 嚴志亮邋通訊員 楊依萍;我市8名橋梁檢測專家將赴川[N];金華日報;2008年
7 陳果;廣州加強橋梁檢測維護[N];廣東建設報;2007年
8 記者 黃之宏;劃龍新橋要封橋半年以上[N];溫州日報;2009年
9 任紅偉邋劉磊;當好“橋梁醫(yī)生”[N];光明日報;2008年
10 馬愛平;當好橋梁醫(yī)生[N];科技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偉;中、下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損傷識別關鍵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馬輝;基于計算智能方法的簡支梁橋損傷識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付春雨;基于車致振動響應的鐵路橋梁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4 賀瑞;大跨橋結構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模態(tài)識別和誤差分析及損傷識別[D];清華大學;2009年
5 宋彥君;梁式橋監(jiān)測中的應變—位移轉換技術及裂縫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程良彥;拱結構的損傷識別方法及損傷結果可視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趙欣;作大范圍運動格構式橋檢車剛柔耦合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侯忠明;鋼—混凝土結合梁橋動力性能及損傷識別的理論分析與模型試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9 宮亞峰;城市立交橋梁健康監(jiān)測理論與實踐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王藝霖;基于影響線二次差值的橋梁損傷識別方法[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愛麗;模態(tài)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監(jiān)測和損傷識別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2 周建榮;鋼桁架拱橋結構基于神經網絡的損傷識別法[D];重慶大學;2010年
3 范小軍;梁橋的動力損傷診斷技術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4 黃文龍;模型拱橋模態(tài)識別及損傷診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趙樂樂;在役橋梁結構健康診斷與壽命預測技術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魏澤麗;基于Riccati傳遞矩陣法的橋梁結構概率損傷識別方法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7 陳明璐;海洋平臺損傷識別與定位方法及模型試驗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0年
8 江定宇;大跨度橋梁的精細化損傷識別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劉利軍;基于模態(tài)分析理論的橋梁結構損傷識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10 陶恒亮;頻率平方變化比法和小波變換在壓力管道損傷識別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35603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35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