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心理需求及其教育改造新舉措
本文是一篇專業(yè)的教育論文,主要是關于未成年犯心理需求及其教育改造新舉措,詳情請看下面的介紹。
一、未成年犯心理援助需求特點為了探討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的需求類型,我們于2010年4月對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簡稱“未管所”)隨機抽取的200名在押未成年犯進行了問卷調查。該問卷屬自編的未成年犯心理援助需求調查表,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類共l2題。對心理援助需求內容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方面,對心理援助的期待支持系統(tǒng)分為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監(jiān)所等。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份,有效回收率92%。年齡跨度為15歲至18歲,平均年齡為l7歲;到本調查之日接受管教的時間最長的為3年,最短的只有一個月感和行為方面,對心理援助的期待支持系統(tǒng)分為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監(jiān)所等。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份,有效回收率92%。年齡跨度為15歲至18歲,平均年齡為l7歲;到本調查之日接受管教的時間最長的為3年,最短的只有一個月心理援助上,一般涉及家庭、檢察機關、司法機關、公安機關、監(jiān)所、社區(qū)等因子,這幾個因子通過各自功能的實現(xiàn),共同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提供有利環(huán)境,使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工作能夠得以有序推進、有效運行。前述調查研究表明,處于羈押、服刑和重返社會后三個階段的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對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而對其心理援助起作用的因子,以及實現(xiàn)心理援助的目標與途徑也不盡相同。實現(xiàn)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援助,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供家庭支持及法律援助,緩解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壓力根據Holmes的生活事件心理應激評定表,坐牢是僅次于配偶死亡、離婚及夫妻分居的第四大生活事件。涉案未成年人被羈押于看守所,自由受到限制,由于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應付能力的不足,導致心理壓力劇增。加之偵查階段、審判階段情緒起伏,既有逃避懲罰的幻想,又有遭受處罰的擔憂,心情十分忐忑,思想負擔極重。對處于這一階段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援助,應著重安撫情緒,以及提供法律援助,從而紓緩其壓力。
首先,強化家庭親情支持系統(tǒng),促使涉案未成年人減輕壓力,有效應對。涉案未成年人在被羈押提審期間,內心都相當苦悶,煩惱、焦慮、痛苦、后悔以及對未來的擔憂等各種情緒情感交織,特別是在面對受害人、自身家庭及檢察機關的各類沖擊后,心理壓力極大。此時,作為涉案未成年人情感依靠的家庭,在穩(wěn)定其情緒上作用非常關鍵。
家庭如果對其犯錯表現(xiàn)出過度斥責,甚至是采取放棄的態(tài)度,則會觸發(fā)涉案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或導致其自我放棄;相反,如果家庭理解并提供適當?shù)膸椭,涉案未成年人就能從家庭的支持中汲取心理能量,增強其應對壓力與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因此,針對涉案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家庭應該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對羈押于看守所、等待起訴或宣判的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強有力情感支持,耐心傾聽其心聲、進行情感撫慰,并積極引導其對犯罪進行正確認知和歸因,無條件接納、支持和幫助涉案未成年人平復心理、端正態(tài)度、接納自我,最終形成積極、有效的應對重大負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其次,發(fā)揮法律援助機構的職能,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適時高效的法律援助,以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增強對教育改造和未來生活的信心。
在押涉案的未成年人,由于其特定的法律身份和 特殊的人身狀態(tài),使其行為能力受到刑罰執(zhí)行的抑制,沒有足夠的客觀條件行使某些未被剝奪或限制的公民權利。這種狀態(tài)容易導致其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增加,安全感喪失,心理壓力劇增。通過法律援助途徑幫助涉案未成年人實現(xiàn)或獲得權利,有利于增強其對形勢的可控感與方向感,減輕心理壓力。對涉案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主要表現(xiàn)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其刑事權益、民事權益以及行政權益,特別是收集對其有利的證據,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爭取適用暫緩起訴、不起訴、從輕處罰或減輕處罰等。檢察院、法院在調查取證、審判量刑時對未成年犯權益的保護與爭取,不僅能幫助其最大程度上爭取刑罰的寬大處理,而且能使涉案未成年人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存在,感受到法律并沒有因其犯錯及現(xiàn)在特殊的狀態(tài)而遠離,從而增強其積極投入改造的信心與動力。
(二)發(fā)揮社區(qū)的文化功能,矯正未成年犯的不良認知與行為作為一種融合刑罰執(zhí)行和心理行為矯正的手段,社區(qū)矯正已成為我國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的熱點話題。2002年8月上海率先開始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未成年犯因認知能力不高、社會經驗缺乏,犯罪盲目性高,多屬激情犯罪,但部分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可塑性強,因此是社區(qū)矯正的適宜人群。從另一方面來講,社區(qū)矯正將未成年犯置于社會中進行教育改造,既能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又能避免社會再適應困難問題,同時,通過社區(qū)文化功能的實現(xiàn),能為未成年犯心理和行為的社會化提供幫助,符合國家“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政策。
社區(qū)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家園文化,具有社會性、開放性和群眾性特點。未成年犯在社區(qū)當中,通過組織、參與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社會勞動、公益活動等,能從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悟,最終實現(xiàn)心理和行為的回歸。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各類活動的文化熏陶和內涵滲透,以及活動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能幫助未成年犯摒棄原有錯誤觀念,逐步樹立起主流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文化活動參與過程中,未成年犯有機會體驗到控制感、滿足感、歸屬感、成就感等,這些情緒情感的體驗,一方面能促使其產生主人翁意識,有利于融人集體,另一方面正性的情緒體驗有利于促使未成年犯改變對自我的消極認知,開始對自我的重新探索;通過參與社會活動,能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從而增強其自信心,最終引導其社會適應能力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此外,社區(qū)文化能衍生強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所產生出的約束力量,能引導未成年犯改變背離文化價值體系的各種不良行為,當然,社區(qū)人員的榜樣同樣為其不良行為的修正提供了參照。由此可見,社區(qū)文化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將自身的影響施加到未成年犯身上,推動了未成年犯心理與行為的回歸。
(三)加強心理矯護和生活技能訓練,促進未成年犯人格發(fā)展和社會再適應未成年犯人獄后大都已接受判刑的事實,開始關注重新適應社會的問題。針對未成年犯的心理特點及實際需求,提供心理矯護與針對性的生活技能訓練是促進其心理成熟與人格健康發(fā)展,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的基本方法。
本文編號:495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