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手機使用對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響 ——基于解釋水平理論

發(fā)布時間:2020-12-19 01:37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塑造著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tài),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手機,作為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重要媒介,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和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青少年既是手機使用的主力軍,也是手機使用問題風險的易感人群。手機使用的移動性、即時性、碎片化等特點與青少年階段的三大發(fā)展變化——即潛在風險增多、感覺尋求增加、人際交往由家庭轉(zhuǎn)移到同伴相耦合。這種耦合突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手機使用是否會對青少年的自我控制造成影響?自我控制是指克服沖動、抵制誘惑,個體有意識地監(jiān)控和管理自己的行為,使行為更加符合社會期望或個人長遠目標的能力。自我控制是青少年良好的情緒與社會適應的重要預測因素,是理解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我發(fā)展特點的關鍵點。根據(jù)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個體有限的心理資源,當心理資源消耗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個體自我控制失敗。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介入青少年的生活,手機使用可能使青少年面臨更多誘惑,吸引并干擾其注意力,消耗其心理資源,從而使青少年自我控制變得更難。根據(jù)解釋水平理論,個體可以對同樣的事件或客體進行不同的解讀,即個體的心理表征水平包括不同層次。高解釋水平意指個體對事件或...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 文獻綜述
    1 手機使用對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響
        1.1 手機使用概念與研究意義
            1.1.1 手機使用概念
            1.1.2 青少年手機使用的研究意義
        1.2 手機使用與青少年自我控制
            1.2.1 手機使用與睡眠質(zhì)量
            1.2.2 手機使用與生活方式
            1.2.3 工具性手機使用與情感性手機使用
    2 自我控制
        2.1 自我控制概述
        2.2 自我控制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影響
        2.3 自我控制的影響因素
            2.3.1 個體因素對自我控制的影響
            2.3.2 環(huán)境因素對自我控制的影響
        2.4 網(wǎng)絡時代的自我控制
        2.5 自我控制的理論模型
            2.5.1 自我控制的雙系統(tǒng)模型
            2.5.2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
        2.6 自我控制的測量
    3 解釋水平的作用
        3.1 解釋水平理論概述
            3.1.1 解釋水平理論
            3.1.2 心理距離與解釋水平
        3.2 解釋水平理論的應用
        3.3 解釋水平與自我控制
        3.4 手機使用與解釋水平
第三部分 問題提出與總體研究設計
    1 問題提出
    2 研究總體設計
第四部分 實證研究
    研究一 手機使用、解釋水平與青少年自我控制的關系:一項問卷調(diào)查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設
        1.3 研究方法
            1.3.1 被試
            1.3.2 研究工具
            1.3.3 研究程序
        1.4 結(jié)果
            1.4.1 社交網(wǎng)站使用情況
            1.4.2 中學生和大學生手機上網(wǎng)、解釋水平與自我控制的發(fā)展特點
            1.4.3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及相關矩陣(樣本1)
            1.4.4 解釋水平在手機使用與自我控制之間的中介作用檢驗(樣本1)
            1.4.5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及相關矩陣(樣本2)
            1.4.6 解釋水平在手機使用與自我控制之間的中介作用檢驗(樣本2)
        1.5 討論
        1.6 小結(jié)
    研究二 手機使用對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響: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jù)
        1 實驗1 手機使用與身體耐力
            1.1 實驗目的與設計
            1.2 實驗假設
            1.3 被試
            1.4 實驗程序
            1.5 實驗任務與測量
                1.5.1 握力計任務
                1.5.2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使用
                1.5.3 積極與消極情緒
                1.5.4 自我控制量表
            1.6 統(tǒng)計分析與結(jié)果
            1.7 討論
        2 實驗2 手機使用與挫折堅持及誘惑評估
            2.1 實驗目的與設計
            2.2 實驗假設
            2.3 被試
            2.4 實驗程序
            2.5 實驗任務與測量
                2.5.1 鏡像跟蹤持久性任務
                2.5.2 誘惑評估任務
                2.5.3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使用
                2.5.4 積極與消極情緒
                2.5.5 自我控制量表
            2.6 統(tǒng)計分析與結(jié)果
            2.7 討論
        3 實驗3 “情感性—工具性”手機使用與延遲滿足
            3.1 實驗目的與設計
            3.2 實驗假設
            3.3 被試
            3.4 實驗程序
            3.5 實驗任務與測量
                3.5.1 延遲折扣任務
                3.5.2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使用
                3.5.3 積極、消極情緒和風險偏好
            3.6 統(tǒng)計分析與結(jié)果
            3.7 討論
    研究三 手機使用對解釋水平和自我控制的影響: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jù)
        4 實驗4 手機使用與解釋水平
            4.1 實驗目的與設計
            4.2 實驗假設
            4.3 被試
            4.4 實驗程序
            4.5 實驗任務與測量
                4.5.1 解釋水平
                4.5.2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使用
                4.5.3 積極與消極情緒
            4.6 統(tǒng)計分析與結(jié)果
            4.7 討論
        5 實驗5手機使用、解釋水平與身體耐力
            5.1 實驗目的與設計
            5.2 實驗假設
            5.3 被試
            5.4 實驗程序
            5.5 實驗任務與測量
                5.5.1 解釋水平操縱
                5.5.2 握力計任務
                5.5.3 人口學變量與手機使用
                5.5.4 積極與消極情緒
            5.6 統(tǒng)計分析與結(jié)果
                5.6.1 解釋水平操作檢驗
                5.6.2 不同組在積極與消極情緒的差異
                5.6.3 不同組在自我控制上的差異
            5.7 討論
第五部分 綜合討論
    1 手機使用與青少年自我控制
        1.1 手機使用的特點:即時性
        1.2 社會控制與自我控制
        1.3 情感性手機使用與自我控制
    2 解釋水平的作用
        2.1 低頭族與低解釋水平
        2.2 手機使用與心理距離
        2.3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與“淺表”思維
    3 總結(jié)與研究展望
        3.1 研究意義
        3.2 研究貢獻
        3.3 研究展望
第六部分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手機使用問卷
    附錄二 自我控制雙系統(tǒng)量表
    附錄三 解釋水平量表
    附錄四 積極與消極情緒體驗量表
    附錄五 延遲折扣任務
博士期間科研成果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面子、羞恥與權威的運作[J]. 趙鋒.  社會學研究. 2016(01)
[2]中國大學生中的三道互聯(lián)網(wǎng)鴻溝——基于全國12所高校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J]. 趙聯(lián)飛.  社會學研究. 2015(06)
[3]孕婦更長計遠慮?——懷孕對女性跨期決策偏好的影響[J]. 李愛梅,彭元,熊冠星.  心理學報. 2015(11)
[4]網(wǎng)絡使用經(jīng)驗對動作動詞加工的影響[J]. 劉思耘,周宗奎,李娜.  心理學報. 2015(08)
[5]網(wǎng)絡與手機使用對青少年睡眠質(zhì)量影響的調(diào)查分析[J]. 馬云會,郭菲,陳祉妍.  中華護理雜志. 2014(12)
[6]大學新生網(wǎng)絡使用時間與網(wǎng)絡成癮的關系: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J]. 張錦濤,陳超,王玲嬌,劉璐,劉鳳娥,趙會春,鄧林園,方曉義.  心理學報. 2014(10)
[7]從一心一意到三心二意:青少年的媒體多任務行為[J]. 劉晨,孔繁昌,周宗奎.  心理科學. 2014(05)
[8]青少年自我控制雙系統(tǒng)量表中文版的效度和信度[J]. 謝東杰,王利剛,陶婷,樊春雷,高文斌.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05)
[9]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量表的初步編制[J]. 蘇雙,潘婷婷,劉勤學,陳瀟雯,王宇靜,李明月.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05)
[10]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檢驗方法:甄別和整合[J]. 葉寶娟,溫忠麟.  心理學報. 2013(09)

博士論文
[1]跨期決策策略研究[D]. 蔣多.浙江大學 2015



本文編號:29250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9250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ebd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