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疊副詞的單雙音節(jié)形式用法偏誤研究
【學位單位】:安陽師范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H19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教學實踐意義
1.3 研究綜述
1.3.1 可重疊副詞的本體研究現狀
1.3.2 可重疊副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現狀
1.4 研究方法
1.4.1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1.4.2 對比分析
1.4.3 偏誤分析
1.5 研究范圍界定
第2章 可重疊副詞的多角度比較
2.1 句法對立
2.1.1 句法位置與結構標記
2.1.2 音節(jié)搭配
2.2 語義對立
2.2.1 詞匯意義差別
2.2.1.1 單雙音節(jié)形式副詞理性意義分別
2.2.1.2 單雙音節(jié)形式副詞色彩意義分別
2.2.2 語法意義差別
2.3 語用對立
2.3.1 主觀化因素影響
2.3.2 韻律因素限制
2.3.3 表達效果差異
第3章 基于語料庫的單雙音節(jié)副詞用法偏誤分析
3.1 語料的選取
3.2 可重疊副詞單雙音節(jié)形式的偏誤分類描述
3.2.1 情態(tài)副詞
3.2.1.1 情態(tài)副詞的單雙音節(jié)形式可替換的情況
3.2.1.2 情態(tài)副詞的單雙音節(jié)形式不可替換的情況
3.2.2 時間副詞
3.2.2.1 單雙音節(jié)形式可替換的情況
3.2.2.2 單雙音節(jié)形式不可替換的情況
3.2.3 語氣副詞
3.2.3.1 可替換的情況
3.2.3.2 不可替換的情況
第4章 可重疊副詞習得的偏誤原因和教學對策
4.1 可重疊副詞單雙音節(jié)形式用法偏誤成因
4.1.1 母語負遷移
4.1.2 韻律因素限制
4.1.3 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
4.1.4 教材設計的影響
4.1.5 教學方式的影響
4.2 教學對策
4.2.1 教師針對偏誤的教學策略
4.2.2 學習者針對偏誤的學習策略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小麗;“無/不+M”類雙音節(jié)詞的結構類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9期
2 葛新;;“上”“下”雙音節(jié)形式的意義及演變[J];漢字文化;2010年03期
3 李兵;李文欣;;鄂倫春語雙音節(jié)詞重音實驗語音學報告[J];民族語文;2011年03期
4 劉敏;張勁松;李雅;陶建華;段日成;;斜率相關參數對雙音節(jié)陽平詞的重音感知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6期
5 樊志紅;同義的單雙音節(jié)詞語的辨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6 戴慶廈;景頗語詞的雙音節(jié)化對語法的影響[J];民族語文;1997年05期
7 陳小瑩;;藏語拉薩話雙音節(jié)詞重音的實驗研究[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8 高珊;;淺析網絡語言中的“雙音節(jié)詞+中”結構[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9 王功平;印尼華裔留學生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上上連讀調偏誤實驗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李振中;;試論《閱微草堂筆記》雙音節(jié)復音詞的類別和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烏日格喜樂圖;呼和;;鄂溫克語雙音節(jié)詞韻律模式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一)[C];2011年
2 王韞佳;初敏;賀琳;馮勇強;;語句中雙音節(jié)韻律詞重音感知的初步研究[A];新世紀的現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孔江平;呂士楠;;漢語雙音節(jié)詞聲調組合模型研究[A];第五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李兵;李文欣;;鄂倫春語白銀納方言雙音節(jié)詞重音的實驗語音學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5 劉敏;張勁松;李雅;陶建華;段日成;;斜率相關參數對T2+T2詞重音感知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NCMMSC'2013)論文集[C];2013年
6 潘志剛;;論漢語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漆玉平;王茂林;;緬甸中高級華裔留學生習得漢語雙音節(jié)上聲調的偏誤分析[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8 史靜兒;;試論對比分析法對語際遷移的預測能力——以泰國學習者的漢語雙音節(jié)聲調協(xié)同發(fā)音為例[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9 K.K.Luke;LeeWai-Sum;;A Phonetic Study of the Prosodic Properties of Bisyllabic Compounds in Hong Kong Cantonese[A];新世紀的現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莫超;張建軍;;從輕重音現象看河州方言與阿爾泰語的關系[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沈錫倫;語言發(fā)展的內部原因[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孫桂平;容易忽視的朗讀問題[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麗娟;從名詞、動詞看現代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的形態(tài)功能[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潔;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高偏誤率四級雙音節(jié)詞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2 井惠毓;漢語復合詞內部關系與復合詞習得論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3 陸琴琴;泰國中學生漢語雙音節(jié)詞聲調習得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15年
4 崔金葉;現代漢語同素近義單雙音節(jié)方位詞習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5 胡笑微;雙音節(jié)詞語中上聲變調標注形式的教學實驗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6 余音;《博雅漢語》雙音節(jié)同音詞的教學策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6年
7 李樂樂;日本留學生雙音節(jié)輕聲實驗研究[D];山西大學;2016年
8 李艷婷;蘇丹留學生的雙音節(jié)輕聲詞實驗數據及結果分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年
9 譚力超;北京話雙音節(jié)中響音鼻化度及其他聲學特征的統(tǒng)計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7年
10 辜秋郢;《漢法大詞典》“X化”雙音節(jié)條目詞類標注實證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31462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83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