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紫光閣::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

發(fā)布時間:2016-07-07 19:09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在政治生活快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作為反思政治生活深層本質的政治哲學,已日益成為理論界的一門顯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也愈來愈成為中國政治學的重要內容。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探討,存在著兩種極端性的學術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存在政治哲學,只有唯物史觀;另一種觀點則將整個馬克思主義等同于政治哲學。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前者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變革世界”的政治使命,因為“變革世界”本身就是政治哲學應當關注的價值生成問題,也“不能從唯物史觀中排除考察問題的規(guī)范性方式”①。后者不能說明政治哲學具有“反思政治”的理論特質,因為政治哲學畢竟具有邏輯抽象的思辨本性,是“對于政治生活或政治事務的哲學反思”②;隈R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道義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價值構想,馬克思主義存在政治哲學是無疑的,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是一種理論形態(tài)“尚未完成”的政治哲學。為此,我們不僅要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術史自覺”,更應該有“方法論自覺”③,應立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遺產,回應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發(fā)展的理性訴求,順應人類社會政治矛盾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借鑒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fā)展的合理思想,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制作”。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供了其政治哲學的思維原則和價值取向,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只能根據這種思維原則和價值取向進行理性推演,這正是我們目前所要完成的理性工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踐坐標

  政治哲學與政治實踐二者具有雙向互動的內在邏輯,政治哲學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時代精神的精華所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理性產物,同時又以其政治理念和政治思維的特有方式,指導著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歷史發(fā)展。從本原性的層面上講,任何政治哲學的產生,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基礎和時代依據,從而構成了特定時代政治哲學歷史生成的實踐坐標。馬克思主義政治實踐觀表明,人類社會政治實踐萌生于原始社會氏族性政治實踐的原生形態(tài),經過了階級對立的社會階級性政治實踐的歷史演進,邁向了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性政治實踐的時代高度,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性政治實踐的社會政治,從而生成了人類社會不同歷史階段政治哲學的多樣形態(tài)。

  政治哲學產生的邏輯前提是人類社會政治理性的歷史生成。人類原始社會的氏族性政治實踐,政治主體的理性能力尚未產生,只能形成心理形態(tài)的政治意識,這種缺乏政治理論指導的政治實踐,構成了人類原始社會氏族性政治實踐的原生形態(tài),從而顯示了原始社會政治實踐缺乏理性自覺的樸素本性。在階級社會產生的歷史過程中,社會分工使人類專門化的精神生產活動隨之產生,進而培育了政治主體的理性思維能力,其認知路徑也開始從感性層面向理性層面深化。隨著人類政治理性認識形式的歷史生成,政治意識就開始由自發(fā)式的心理形態(tài)向自覺式的思想形態(tài)演進,思想型政治意識標志著人類社會政治意識發(fā)展的高級形態(tài)。隨著人類階級對立社會的出現,政治思想和國家政權互動共生,作為統(tǒng)治階級實施政治統(tǒng)治的兩大手段,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上層建筑。

  人類階級對立社會的政治實踐,本質上是兩大對立階級的歷史互動,階級成為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基本主體,因此可稱之為階級性政治實踐。統(tǒng)治階級始終處于政治實踐的主導地位,成為兩大對立階級中的強勢主體,表現在政治統(tǒng)治實踐和政治文化建構上的雙重強勢。階級對立社會的政治思想,本質上都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治思想,其政治哲學自然也是強勢階級政治統(tǒng)治實踐的思維升華,又反過來內導著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實踐。在階級對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統(tǒng)治階級始終壟斷了政治思想領域的精神生產權,被統(tǒng)治階級因無精神生產權而未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

  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革命階級,無產階級從事的政治實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實踐,它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④的政治空間,擔當起人類社會全面解放的歷史責任,歷史地成為人類邁向共產主義偉大運動的政治主體。共產主義運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聚集人類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政治能量。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政治實踐,表征了政治生活實踐主體的人民性特征,因此可稱之為人民性政治實踐。人民性政治實踐超越了資本主義公民性政治實踐的歷史局限,代表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發(fā)展的主導趨勢。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構成了人類最終走向“至善”社會的實踐路徑,從而標識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性生成的實踐坐標。

  人民性政治實踐依次形成了三大實踐形態(tài)。第一大實踐形態(tài)為解構型政治實踐,表現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政治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首先面對的是強大的剝削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其政治任務是領導人民群眾“打碎舊世界”,推翻剝削階級所建立的政治制度,“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⑤,通過政治革命的實踐方式,把國家政權由統(tǒng)治階級轉到無產階級手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火車頭,政治革命是人類社會政治發(fā)展的動力所在,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政治實踐形態(tài)的歷史變革。第二大實踐形態(tài)為建構型政治實踐,,表現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政治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通過政治革命奪取了國家政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目標,把人民性政治實踐推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社會主義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務就是“建設新世界”,亦即“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主題是革命,是破壞舊國家、建立新國家,而在奪取政權之后,則是管理好、建設好新國家”⑥!敖ㄔO新世界”本質上就是人類社會的政治建設,政治建設是一個廣義的政治觀范疇,不僅包括國家建設,而且也包括社會建設;不僅包括政治發(fā)展,而且也包括經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現代化建設正是馬克思主義廣義政治觀的根本內容。因此鄧小平明確指出:“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⑦。第三大實踐形態(tài)為調適型政治實踐,表現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基本任務是變革那些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體制機制,使之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需要;诖耍鞲袼怪赋,“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⑧。社會主義政治改革是在政治建設進行到一定歷史階段之后進行的又一次巨大的政治工程,就是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將原來建立起來而又不適應當今發(fā)展的體制機制清理革除。亦即調整社會主義建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既定體制,使之更加適應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發(fā)展的實踐要求。

  人民性政治實踐的三大形態(tài)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依賴,甚至相互融合,從而標識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三位一體”的實踐坐標。政治革命時代也有政治建設,并且在政治建設中也在不斷進行政治改革;政治建設與政治改革高度融合,而且社會主義改革也是一場政治革命,因此人民性政治實踐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實踐,是人類走向“大同社會”的社會實踐工程。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民性政治實踐為之奮斗的社會目標,它承載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最高價值,標識著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的最高形態(tài),“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⑨。然而,通向共產主義的政治實踐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就需要無產階級政黨不斷探索人民性政治實踐的內在規(guī)律,全力推動人民性政治實踐科學化的歷史進程,從而使人民性政治實踐不斷走向政治自覺。正是人民性政治實踐科學發(fā)展的時代所需,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運而生,成為指導人民性政治實踐時代發(fā)展的理性力量。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扎根于人類社會政治解放的偉大實踐,構成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時代精神的精華所在。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展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主體性,代表著人類社會政治發(fā)展的時代方向,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生成的實踐坐標。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致思取向

  政治哲學是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政治觀,政治哲學的生成以政治理性的產生為邏輯前提。人類社會政治理性一經形成,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精神生產的理性工具,從而構成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思想的理性基礎。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哲學為統(tǒng)治階級政治實踐服務,以政治理性方式鞏固著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秩序,進而為統(tǒng)治階級國家政權的維護提供理念支撐。從人類社會的政治認識史來看,人類社會政治理性產生于奴隸社會,經過了人類古代社會政治理性的歷史演進,資產階級又把人類社會政治理性的歷史發(fā)展推到了極端,它以極其精致的理性方式維護著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同時還以所謂普適形態(tài)的價值理性傳播著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形成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的理性表達。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人類社會政治理性發(fā)展史上,“以實踐人學為思想原點”⑩,以政治主體的實踐理性為邏輯力量,以對市民社會的實踐批判為切入點,從而舉起了反對剝削制度的理性大旗,對剝削階級政治思想進行了猛烈撞擊,從人類政治理性層面對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進行了理性批判,實踐批判標識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本性所在。這種實踐批判不僅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唯物史觀為根基的實踐品性,而且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規(guī)范路徑進行價值考察的致思取向,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價值與事實”“理想與現實”的辯證統(tǒng)一,全面凸顯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優(yōu)勢。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中介,通過對人的勞動實踐的分析,提出了人類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人類物質與精神自由的全面發(fā)展”(11)。無產階級與人民群眾是血肉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同時也是階級利益與人民利益高度統(tǒng)一的利益共同體,為無產階級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功能起點,為人民群眾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歸宿,二者在人民性政治實踐過程中實現了高度統(tǒng)一,因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不是狹義的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性政治哲學,而是階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的人民性政治哲學。從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辯證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生成于階級對立社會,那時需要凸顯其理論服務于無產階級政治實踐的階級性特征,隨著人民性政治實踐從革命形態(tài)向建設形態(tài)的時代轉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也歷史地彰顯出自身固有的人民性特質。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立足于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性批判的思想精華,政治批判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使命。批判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批判的物質力量,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批判精神的客觀基礎,實踐思維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批判精神的核心所在!榜R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不是幾個抽象、空洞的教條,而是與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緊密相關的存在形態(tài)”(12),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力圖通過“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在改造舊世界中創(chuàng)造新世界,在變革政治世界中創(chuàng)新政治理論,進而以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為理論來源,以辯證唯物主義政治觀為思想基礎,為人民性政治實踐提供了政治思維的基本原則,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維理念,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精神。實踐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資產階級政治哲學的本質區(qū)別,這是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基本精神的邏輯主線。

  實踐原則使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實現了人類政治哲學發(fā)展史上的重大變革,進而把政治哲學由解釋政治生活的抽象理念變成了改變政治生活的思想武器。歷史上剝削階級的政治哲學,特別是近代資產階級的政治哲學,從抽象的政治意志出發(fā)來解釋政治生活,把抽象的主觀意志看成政治生活的本原所在,這本質上是唯心主義政治觀的邏輯表征,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3)。從主流政治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上看,西方近代政治哲學只關注政治價值理念而忽視政治價值實踐,只關注政治價值目的而忽視政治價值手段,只關注政治價值主體而忽視政治價值客體,這正是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政治哲學理論形態(tài)上的邏輯表達。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堅持唯物辯證的實踐原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方法論指導,以人民群眾政治理想現實化的內在規(guī)律為理論基點,使政治哲學的致思取向由主觀意志走向實踐邏輯,從而實現了人類社會政治哲學發(fā)展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鮮明的實踐性與革命性,使其有別于古典哲學的形而上性”(14),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踐原則,實現了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tǒng)一。西方近代傳統(tǒng)政治觀認為,政治哲學以應然的政治價值為研究對象,而政治科學以實然的政治事實為研究對象,這表征了人類近代理論思維高度分化的時代特征,但也暴露了近代政治理論形而上學的思維局限;仡櫲祟惿鐣恼握J識史,人類古代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思維母體尚未分化,古代的政治理論既有價值元素,也有非科學形態(tài)的事實成分,從而構成了政治價值與政治事實相統(tǒng)一的原生形態(tài)。古代政治理論這種價值與事實的樸素結合,被近代政治理論的高度分化所代替,這是人類社會政治認知的重大進步。但由于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時代影響,在西方近代政治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政治理性走向了唯心,政治價值交給了哲學;而政治經驗走向了實證,政治事實留給了科學,從而形成了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歷史分化,這是政治哲學發(fā)展到理性時代的邏輯偏頗,從而使政治科學的發(fā)展脫離了政治價值的引領,同時又使政治哲學的發(fā)展脫離了科學事實的支撐,致使政治價值與政治事實發(fā)生了邏輯背離。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其實踐原則,克服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學脫離政治科學事實支持的理論局限,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科學對政治生活規(guī)律性認識的科學因素,以此建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維整合的全新形態(tài),使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在辯證唯物主義政治實踐觀的基礎上實現了辯證統(tǒng)一,從而把人類社會政治哲學發(fā)展到了科學的時代高度。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實現了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價值性與事實性”(15)的高度融合,從而在政治哲學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人類社會政治觀的科學化轉型。

  政治問題構成了時代主題,政治反思推動著理論自覺!叭魏我环N關于人類社會的理論,都是根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發(fā)了人們的理論思考”(16),政治哲學的歷史發(fā)展正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堅持唯物辯證的實踐原則,以人民性政治實踐所要解決的政治問題為致思取向,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哲學唯心主義抽象性進行了辯證揚棄,從而使政治哲學的思維邏輯由政治理念走向政治實踐。實踐思維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超越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的思維原則,從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批判精神的靈魂所在。如果說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哲學的理論軸心是政治價值理念,那么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軸心則是政治價值實踐。價值實踐本身內含著價值理念并構成了對價值理念的理性超越,從價值理念向價值實踐的邏輯轉型,表征了近代以來政治哲學理論發(fā)展的重心位移。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重心,不在于表征政治價值理念的邏輯形態(tài),而在于探索政治價值實踐的內在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使命,不在于提供解釋現存政治生活的價值理性,而在于探索改造現存政治生活的邏輯必然。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關于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價值生成規(guī)律的科學!叭嗣裥哉螌嵺`”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踐坐標,“價值生成規(guī)律”表達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致思取向,從而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價值性與事實性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高度統(tǒng)一,也完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主體性思維與客體性思維相結合的邏輯重塑。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結構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吸收了人類政治哲學的思想精華,克服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的歷史局限,建構了人民性政治實踐哲學的思維形態(tài)。人類哲學思維的邏輯理路是沿著古代本體論、近代認識論、現代方法論和當代價值論的歷史軌跡向前推進的。人類認識史告訴我們:邏輯沉淀著歷史的基因,邏輯表達著歷史的精華。人類哲學思維的發(fā)展歷程必然以邏輯的方式沉淀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形態(tài),從而建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結構,形成了政治本體論、政治認識論、政治方法論、政治價值論“四論合一”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邏輯形態(tài)。

  政治本體論是對政治生活本原本質進行哲學反思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本體論應著重考察政治實踐、政治存在和政治生態(tài)三大基本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7),政治生活在本質上同樣也是實踐的,政治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內在本質,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本原所在。政治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能動本體,既符合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實踐原則,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獨特本質。政治生活本質上是人類社會政治理想現實化的能動過程,政治世界就是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生成過程的歷史集成,政治實踐正是人類社會現存政治世界的生成母體。政治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生成機制,以政治生活生成過程的方式表征著政治本體。政治存在是政治本體的表現形式,“是政治體系的客觀基礎,也是政治發(fā)展的物質承擔者”(18),它以既成結果的方式表征著政治本體,政治過程不斷生成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結果,政治結果以政治存在的方式表達著政治生活。因而政治存在是政治生活的表現形態(tài),它表征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既成性,標志著政治生活在現實性上是一種既成性存在。政治生態(tài)是指政治存在系統(tǒng)與政治環(huán)境的關聯互動,是用系統(tǒng)方法審視政治生活的基本范疇,它表征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社會空間,也構成了政治生活互動關系的存在樣態(tài)。特別是在當代人本政治、多元互動、生態(tài)文明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探索政治實踐、政治存在和政治生態(tài)這三大基本范疇意義更加重大。

  政治認識論是對政治認知基本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政治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政治認識論,是正確反思人民性政治實踐內在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認識論應著重考察政治理性、政治真理、政治理想三大基本范疇。政治認識旨在深入探索政治生活的內在本質,“它讓我們對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有了一個深度的把握和理解”(19)。從政治主體的政治認知過程來看,政治認識過程又分為“政治感性認識和政治理性認識”(20)兩種方式,而政治認識的任務在于透過政治現象反思政治本質,從而使政治感性認識發(fā)展到政治理性認識,因而政治理性既是政治主體對政治本質的深層反映,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維起點,它表征著人類反思政治本質的思維能力。政治真理是對人類社會政治生活本質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它構成了政治主體認識活動的基本目標。政治主體認識活動的任務就在于不斷拋棄政治謬誤,執(zhí)著追求正確反映政治實踐內在規(guī)律的政治真理。人類社會政治認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政治實踐,獲得政治真理并未最終完成政治認識的歷史任務,還需要運用政治真理來指導政治實踐得以展開,以達到政治主體追求政治價值的政治目的。這就需要把政治生活的客觀性認知與政治主體的主體性目的有機結合起來,建構政治主體在特定政治生態(tài)中所能追求的政治理想。政治理想作為人類社會政治認識的思維建構,是政治主體認識活動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也是人類社會政治實踐所追求的目的所在,它體現了政治真理與政治價值的高度統(tǒng)一,表征著政治理論走向政治實踐的邏輯中介。

  政治方法論是對政治生活一般方法進行哲學反思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有機內容。政治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政治價值的生成規(guī)律,并最終確立政治主體從事政治實踐的理性目標。政治目標的最終確立決定著對政治手段的多維選擇,正確運用政治方法是政治實踐獲得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馬克思主義政治方法論應著重考察政治智慧、政治戰(zhàn)略和政治藝術三大基本范疇。政治智慧是政治生活實踐經驗的哲學升華,是政治主體有效運用政治手段改造政治客體的綜合能力。這種政治能力生成于政治主體所進行的政治實踐,并超越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感性經驗,是政治主體把握政治生活的理性力量,也是政治方法實踐生成的理性源頭。政治戰(zhàn)略是政治主體駕馭政治生活的根本辦法,它體現了人類社會政治方法的獨特本質。人類社會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政治主體必須站在戰(zhàn)略高度審視政治生活,形成體現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特質的戰(zhàn)略思維。政治戰(zhàn)略決定政治策略且統(tǒng)攝政治戰(zhàn)術,對人類社會政治過程具有全局性的統(tǒng)領意義,從而決定了政治策略實踐運用的微觀層面,也構成了政治戰(zhàn)術有效運用的基本前提。政治藝術標志著政治主體對政治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超越,體現了政治主體方法運用的創(chuàng)新性特征。如果說政治技術標志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規(guī)范性方法,那么政治藝術則標志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方法。政治規(guī)范本身就是政治創(chuàng)造的結果,同時又是再度創(chuàng)造的先在前提。政治創(chuàng)造超越了政治規(guī)范所形成的“模式化”生活,體現了政治生活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從而表征了人類社會政治藝術的基本特質。政治藝術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復制性的特點,它標識著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政治創(chuàng)意,具有政治生活的審美價值。

  政治價值論是對政治生活價值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所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核心內容。政治是人的政治,政治必須以人為本,人的政治生活是人的最高價值體現,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價值論的基本命題。馬克思主義政治價值論應著重考察政治利益、政治理念和政治文明三大基本范疇。政治利益是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客觀載體,從而構成了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生成根基。人類社會政治生活是建立在政治利益的基礎之上,政治利益作為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原始動因,構成了人類社會政治關系的社會基礎,也表征了政治理念邏輯生成的客觀依據,同時也標識了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原生基因。政治理念是人類社會政治利益的邏輯升華,表現為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觀念形態(tài),標志著政治價值實踐生成的邏輯起點,表征著政治主體對政治生活的政治期盼,構成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發(fā)展的精神驅動。政治理念高度濃縮了人類社會對政治生活的價值訴求,因而也成為西方近代政治哲學的研究主題,也構成了傳統(tǒng)意義上政治哲學的基本內容。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價值的實現形態(tài),也是政治實踐價值生成運動的客觀歸宿,它代表著人類社會政治實踐所取得的積極成果。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累加的歷史過程,表現為從初級形態(tài)向高級形態(tài)的價值運動。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發(fā)展,本質上是政治文明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人類社會政治生活具有“向善性”,從而主導著人類社會政治文明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政治人本化是政治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也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化的歷史邏輯。

  政治本體論、政治認識論、政治方法論和政治價值論的有機統(tǒng)一,標識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形態(tài),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四論合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框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四論合一”,貫穿著政治主體與政治客體的矛盾運動,勾勒了政治現實理想化和政治理想現實化的價值邏輯,展示了政治主體客體化和政治客體主體化的雙向互動,表征了政治主體性與政治客體性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統(tǒng)一。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維度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代的需要而形成的”(21),人類社會政治實踐的歷史發(fā)展,推動著政治理論的與時俱進,政治生活主題的時代變遷決定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轉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歷史演進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隨著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性政治實踐的不斷發(fā)展,歷史地發(fā)生了從革命哲學到建設哲學的時代轉型,代表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邏輯重心的時代位移。

  理論自覺是政治自覺的邏輯前提,政治哲學表征著最高層面的理論自覺。就政治理性的本性來講,政治哲學是反思人類社會政治世界的思維方式,而政治思維方式又是政治行為方式的思維內化,政治思維的邏輯轉型根源于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時代變遷。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無產階級領導的政治革命時代,其政治使命是分化現存政治生活,動員社會進步力量進行階級斗爭,旨在用革命力量推翻反動勢力,這就必然顯化了人類社會政治矛盾的斗爭性。因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政治革命的歷史實踐中不斷孕育,歷史地形成了階級對抗式的政治思維,這是階級對立社會時代精神的邏輯內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歷史生成,是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理論產物,其理論特征凸顯的是政治生活的階級性,這也是階級對立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哲學表征。

  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民性政治觀,表征了人類當代政治生活的公共性特征,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精神,也凸顯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廣義特質。發(fā)展人民當家作主時代的公共利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路徑選擇,“四化建設是當前最大政治”的時代命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目標”的政治論斷,充分表達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人民主體性。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形態(tài),從“發(fā)展是硬道理”命題的戰(zhàn)略提出,到“科學發(fā)展觀”理論的歷史形成,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發(fā)展理性,也表征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歷史邏輯。社會主義社會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在于整合民族發(fā)展的社會力量,共建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家園,這就必然顯化了政治矛盾的同一性,形成了人民共建式的政治思維,這是社會主義社會時代精神的邏輯內化。如果說斗爭思維是對抗思維的邏輯延伸,那么和諧思維則共建思維的邏輯延伸。從對抗思維到共建思維的邏輯轉型,代表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時代轉型的基本維度,共建思維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維方式。

  人民性政治實踐經歷了由階級對抗型到民族共建型的時代轉型,從而決定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價值邏輯的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階級對抗型時代著重關注無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從而構成了階級對抗思維方式的利益表達;而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正處于民族共建時期,因此更加關注民族國家利益,這是政治生活空間全球拓展的價值邏輯,也表征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人民性與民族性的高度統(tǒng)一。強化人民公共利益是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行為規(guī)則;民族國家政治博弈是當代政治實踐的時代空間,國家利益至上原則是當代民族國家政治交往的價值尺度。隨著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空間的全球拓展,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利益焦點日益國際化,民族利益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理念。在人民性政治實踐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階級主體在政治生活中逐漸淡出,民族國家日益上升為人類政治生活的當代主體,全球政治已成為當代政治實踐的社會空間,維護民族利益已成為民族國家政治實踐的戰(zhàn)略選擇。當代政治生活的階級性在逐漸弱化而民族性在不斷增強,民族主體的政治博弈日益成為當代政治實踐的核心內容。發(fā)達國家首先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也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建立了“強勢主導型”的國際政治規(guī)則,從而形成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隨著發(fā)展中國家政治力量的不斷崛起,國際關系民主化已成為當代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趨勢,打破全球中心邊緣結構的政治格局,是人類社會當代政治實踐的時代使命。利益軸心從階級利益向民族利益位移,代表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時代轉型的基本維度,民族利益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取向。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現實性政治哲學”(22),它在關注國家政治的同時,更加關注社會政治。隨著人民性政治實踐的時代轉型,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也隨之由狹義政治觀走向廣義政治觀。如果說狹義政治觀本質上是國家政治觀,那么廣義政治觀本質上就是社會政治觀。人民性政治實踐推動著國家政治的社會回歸,社會主義政治生活具有“走向社會政治”(23)的歷史趨勢。隨著政治生活軸心由國家政治向社會政治的位移,社會政治日益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所關注的重點領域。當代政治生活的核心是公共權力,公共權力既包括國家權力,也包括社會權力。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從更多關注國家權力到更加關注社會權力,表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從國家政治向社會政治的視域轉型。在國家權力社會回歸的時代背景下,社會權力是公民實現政治權利的基本工具,社會政治生活的權利本位更加凸顯了社會權力的重大價值,因此社會權力的運行機制,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視域。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觀與廣義政治觀具有相通的實踐邏輯,社會政治之“社會”,不僅包括人類社會而且也包括民族社會,不僅包括國內社會而且也包括國際社會;社會政治之“政治”,不僅包括宏觀政治而且也包括微觀政治,不僅包括現實政治而且也包括虛擬政治。因此,自覺地開展國際政治、民生政治、微觀政治、虛擬政治等社會政治領域的哲學研究,就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內容,社會生活日益進入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視域。理論視域從國家政治走向社會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時代轉型的基本維度,社會政治構成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重心。

  隨著人民性政治實踐的現代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不僅“從‘革命哲學’轉到‘建設哲學’”(24),而且也在歷史地發(fā)生著“從理想性到現實性”(25)的時代轉型,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實踐原則的歷史必然。實踐原則不僅表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的本質區(qū)別,而且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時代轉型的邏輯軸心。在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視域中,共建思維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思維方式,民族利益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價值取向,社會政治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時代重心,三者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維度,充分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現實性政治哲學的實踐原則。

  五、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范式

  任何一種理論的歷史生成,都必然要尋找自己的學科定位,才能獲得自身應有的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已成為整體性的一級學科,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在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在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成果,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的學科領域,相繼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法學、馬克思主義文學、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等馬克思主義的分支性學科,這呈現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時代繁榮,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時代發(fā)展的理論空間。

  要進一步追問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需要從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進行分析。關于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目前主要有三種定位范式:第一種范式為“層面說”。這種范式有兩種形式:其一認為政治哲學屬于哲學的應用層面,是一種哲學體系中的應用哲學,其二認為政治哲學屬于政治學的基礎層面,是一種政治學的元理論。第二種范式為“獨立說”。這種范式認為政治哲學既不屬于哲學,同時也不屬于政治學,而是在哲學和政治學兩大學科之外獨立的一門學科。第三種范式為“方式說”。這種范式也有兩種形式:其一認為政治哲學是以哲學的方式來解決政治問題的思維范式,其二認為政治哲學是以政治的方式來解哲學問題的思維范式。這三種范式雖然各有其合理之處,但總體上都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某種程度的影響,要么割斷了政治哲學與相鄰學科的學緣關系,要么否定了政治與哲學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理論局限,同時也背離了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分析政治哲學的學科屬性,應該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政治哲學是哲學與政治學交互作用的理論產物,是哲學與政治學兩大學科的邏輯交融,理應屬于哲學與政治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凸顯著哲學的政治訴求和政治的哲學意蘊。政治哲學的這種交叉屬性,使其既具有哲學的一般性質,又具有政治學的一般性質,同時更具有政治哲學自身的特殊屬性。政治哲學的這種特殊屬性,體現了學科成長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體現了政治哲學自身的整體性特征及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政治哲學的這種學科定位范式,可稱之為“交融說”,是目前較為合理的學科定位范式,它是對前三種學科定位范式的辯證揚棄,把前三種范式的合理成分吸收過來納入自身,進而整合為自身邏輯范式的有機內容。

  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交叉融合,這種交叉融合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兩大學科視角、原理和方法方面的交叉融合,而且還包括兩大學科思維、理念和價值方面的交叉融合,是兩大學科體系全方位、立體化的邏輯重塑,它體現了交叉學科融合生成的一般共性,也表征了人類理論思維由簡單走向復雜的普遍規(guī)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要獲得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就要關注時代發(fā)展的根本問題,而時代發(fā)展的根本問題本身就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構成了制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人類社會的政治問題說到底又是人的問題,關注政治生活也就關注了人本身,這也正是人類哲學思維所特有的終極關懷問題。而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政治生活一日千里,政治矛盾錯綜復雜,政治改革訴求強烈,這就需要對人類社會政治生活進行宏觀審視和本質追問,需要對人類社會政治實踐內在規(guī)律進行理性透視,以尋求當代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治理之道。特別是在政治實踐科學化的時代背景下,要對人民性政治實踐內在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深層透視,全面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以及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就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看待當代人類社會紛繁復雜的政治生活,進而給當代人類政治生活投射更加充分的理性之光,從而凸現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向善”本性,不斷推動人民性政治實踐時代發(fā)展的政治自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就是在這種學科發(fā)展雙向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生成的一種交叉學科,從而表征了政治實踐發(fā)展推動政治理論建構的歷史邏輯。

  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著思維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學科范式的交叉性決定著理論范式的交融性。學科范式是理論范式的學科定位,理論范式是學科范式的理論表達。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研究,急需要建構出自身獨特的理論范式,這種理論范式也必然具有學科范式的交融特質;隈R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這兩種學科的交叉特性,需要邏輯地孕育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交融范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建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代表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學術研究的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范式,必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邏輯交融,具有兩大學科范式中介的邏輯特質,從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兩大范式體系的邏輯中介,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兩大學科范式的互動融合。

  學科建設的基礎是學術探索,學術探索的任務是追求真知。“馬克思對政治現象、政治問題的觀察從未離開哲學的方式和哲學的視域”(26),哲學思維以其戰(zhàn)略性特質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維,馬克思主義政治思維正是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極其重要的思想遺產。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需要理性建構,建構的本質就在于政治思維對實踐理性的邏輯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性建構的基本方法,在于整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思想資源,順應人類社會政治實踐時代轉型的發(fā)展趨勢,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時代創(chuàng)新的理論空間,探索人類當代政治實踐的價值規(guī)律,進而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邏輯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研究的時代使命。

  注釋:

 、訇愌缜濉⑼跣律骸懂斍拔覈R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哲學研究》,2010年第7期。

 、趯O正聿:《建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論資源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塾艚ㄅd:《馬克思的政治哲學遺產》,《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6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茛帷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2頁,第53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揸愱糖澹骸墩握軐W的時代使命》,《求是學刊》,2006年第3期。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4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88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怅胺逵睿骸恶R克思政治哲學研究述要》,《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期。

  (11)韓冬雪:《政治哲學論綱》,《政治學研究》,2004年第4期。

  (12)李德順:《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河北學刊》,2006年第5期。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6頁。

  (14)朱哲恒、章仁彪:《時代使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建構》,《求實》,2011年第2期。

  (15)趙劍英、陳晏清:《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闡釋與創(chuàng)新》,第29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16)陳宴清:《政治哲學的興起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5頁。

  (18)劉吉發(fā):《政治學新論》,第5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9)李兵:《馬克思歷史觀:人類解放的政治哲學基礎》,《學術研究》,2012年第2期。

  (20)劉吉發(fā):《政治實踐論——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廣義視角》,第116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2)王南湜、王新生:《從理想性到現實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之路》,《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23)劉德厚:《廣義政治論》,第304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4)敬海新:《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新發(fā)展》,《理論探討》,2009年第1期。

  (25)王南湜、王新生:《從理想性到現實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建構之路》,《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26)侯才:《從政治哲學的雙重維度透視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河北學刊》,2006年5期。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建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7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667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189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