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英美文學論文 >

康拉德的復調(diào):對《黑暗的心》的巴赫金式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1-08-05 18:30
  康拉德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黑暗的心》被譯成多種語言。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評論家主要停留在對康拉德的作品的帝國主義主題、道德思想、以及寫作風格的分析上。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對《黑暗的心》的現(xiàn)代解讀都沒有或者完全涵蓋對這部小說的學術(shù)性和文化關(guān)注。本文試圖采用巴赫金的復調(diào)小說理論來分析康拉德的小說《黑暗的心》,著重研究和探討了其敘述形式的特征。 本文除簡介外共由五章組成。第一章主要介紹康拉德的文學成就和回顧前人對《黑暗的心》的研究狀況。第二章介紹了米哈伊爾·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中所定義的復調(diào)小說。依據(jù)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對《黑暗的心》的復調(diào)性質(zhì)進行詳實的對位分析。在第三章中,作者就《黑暗的心》中的大型對話和微型對話進行分析。在這部作品中,存在著許多形式對話,有馬洛與敘述者、與作者、與其他人物、與讀者的對話,也有馬洛自己內(nèi)心的對話。對于主人公庫爾茨,不同的人物基于自己的立場,觀點,甚至是情感,對他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甚至在敘述者馬洛的內(nèi)心獨白中,我們都能聽到不同的聲音在斗爭。第四章將具體從《黑暗的心》中作者的新地位,獨立的人物思想意識,人物的未完成性來分析《黑暗的心》中的復調(diào)特點。在小說中,作者的新地位通過康拉德的敘述技巧來體現(xiàn),人物的不同聲音反映了獨立的人物思想意識。除此以外,人物的獨立思想意識與對話形式相結(jié)合恰恰與人物的未完成性相一致。第五章得出結(jié)論,從廣義上來說,通過整部小說的對話關(guān)系,《黑暗的心》可以稱為一部復調(diào)小說。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外國語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561
文章目錄
ABSTRACT
摘要
ACKNOWLEDGMENTS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rad and Heart of Darkness
    B. Literature review
    C Thesis statement
Ⅱ. THE POLYPHONIC NOVEL DEFINED BY BAKHTIN
    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1. Dialogical principle:equal footing between the heroes and the author
        2. Great dialogue
        3. Microdialogue
Ⅲ. DIALOGUE IN HEART OF DARKNESS
    A. Literariness as dialogue
        1. Polyphony and the dialogic sense of truth
        2. Polyphony and the surplus
    B. Great dialogue between the narrator
        1. Great dialogues about Kurtz
        2. Great dialogues about African native
    C. Microdialogue within Marlow
Ⅳ. POLYPHONIC FEATURES IN HEART OF DARKNESS
    A. Authorial position in Heart of Darkness
    B.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es in Heart of Darkness
    C. Unfinalizability of Hero in Heart of Darkness
Ⅴ. CONCLUSION
WORKS CITED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丙泉;;生命的禮贊與狂歡——試析從《活著》到《兄弟》的美學追求[J];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2 韓雷;救人和自救——對《廢都》的癥候式閱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孫萬軍;;交流的桎梏——解讀《拍賣第49批》中的三重對話[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沈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復調(diào)研究[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周韻;歷史·語言·身份——評皮得·凱里的小說《科利幫的真實歷史》[J];當代外國文學;2002年02期

6 張利群;;壯族“三月三”歌節(jié)的文化定位及其文化意義[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00期

7 楊矗;;中國本土對話詩學的構(gòu)建[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黃肖嘉;;從巴赫金與王國維的作品看作者的地位問題[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祁麗巖;;主旋律電影的狂歡化敘事——以《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為例[J];電影文學;2012年04期

10 王笑瑩;莊鵬;;從狂歡化視野看《索多瑪120天》[J];電影評介;2009年2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吳猛;?略捳Z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04年

5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濤;消解的邊緣[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紀之交的中國電視劇與當代思潮[D];吉林大學;2007年

8 陳玉珊;論海外華人學者夏志清的中國小說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李海霞;危機下的文學圖景[D];上海大學;2007年

10 張學昕;南方想象的詩學[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蘭蘭;劉恒創(chuàng)作綜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曹惠;閱讀與反思:讀者與作者對話的個案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劉婷;影像諜海:諜戰(zhàn)劇的敘事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涵;互聯(lián)網(wǎng)新政治與替代性民主[D];復旦大學;2011年

5 龐立燕;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凡雅;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小說翻譯批評[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沖;李培根在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受熱捧的傳播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馮錦芳;電視媒介的當代敘事[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趙燕琴;李銳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朱勁松;語用語境在葉賽寧詩歌中的構(gòu)建與關(guān)聯(lián)[D];吉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6297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6297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467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