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杜鵑意象
摘要:在中國古籍中,杜鵑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杜鵑也因此走進古代文人的寫作視角,成為古代詩詞中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本文力圖通過對詠鵑詩作的解析和歸納,闡釋中國古代詩詞中杜鵑意象的豐富意蘊,這對研究我國古代詩人的審美情感和文化心理有著重要的幫助。
關(guān)鍵詞:古代詩詞 杜鵑 意象
杜鵑,既是花名,又是鳥名,動植物同名,歷來少見,只有杜鵑一名而二冠。作為鳥類,杜鵑是鳥綱鵑形目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屬于世界性分布。在中國杜鵑共有7屬17種,分布在全國各地,在長江以南最為普遍,是典型的南鳥。生活習性上,杜鵑常隱藏在樹林間,平時不容易見到。它的叫聲格外洪亮,每隔2-3秒鐘叫一聲,有時徹夜不停。杜鵑性孤獨,繁殖期間亦不成對生活,往往是單只出現(xiàn)。不營巢,在葦鶯、黑卷尾等的鳥巢中產(chǎn)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因嗜食昆蟲(尤其是毛蟲)而對農(nóng)林業(yè)有益,但對寄主的卵和雛鳥有很大不利,習性奇特,為鳥類中所罕見。以上是從杜鵑生物學上的意義來說。但是在古代典籍中,杜鵑有著極富文化內(nèi)涵的傳說,它被認為是古代蜀國望帝杜宇的化身,杜宇因失位而亡國,其魂化成杜鵑鳥,日夜悲鳴,鳴至啼血,血染草木遂成杜鵑花。因而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它不再是一個客觀的自然物,而成了有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人化的自然”。古代詩人在對杜鵑的不斷吟詠中,對其精神意蘊不斷地闡發(fā),賦予杜鵑鳥更加豐富的文化意蘊,構(gòu)成了極具審美價值的人文精神。歷朝歷代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杜鵑詩,但整體歸納起來,在這些作品中杜鵑這一意象所代表的文化意蘊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抒發(fā)思國懷鄉(xiāng)的悠悠之情
這種感情的表達在古代詩詞中是最為普遍的。每年的春末夏初,杜鵑便開始啼鳴。其聲音非常有特點:一是聲音連續(xù)不斷,凄厲悲涼,好像在傾訴怨恨;二是叫聲若“不如歸去”,所以古人又叫它“思歸鳥”或“催歸鳥”。杜鵑聲極具煽情性,使人聽了仿佛心都碎了,而在飄泊羈旅的游子心中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勾起他們的鄉(xiāng)愁。
如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鼻皟删涞恼Z序是倒置的: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 ,然后聯(lián)想到蜀國的子規(guī)鳥,詩人卻將它顛倒過來,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就更為凄苦強烈。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xiāng)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diào)了真切如聞:子規(guī)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突現(xiàn)了思鄉(xiāng)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guī)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
再如唐代崔涂《春夕》:“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故園書動經(jīng)年絕,華發(fā)春唯滿鏡生。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其中“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guī)枝上月三更!币痪鋵懙脴O為精粹,是傳誦的名句。十四個字寫出了三層意思:由思鄉(xiāng)而入夢;夢醒而更思鄉(xiāng);子規(guī)啼喚,愁上加愁。這三層,一層比一層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襯,如“蝴蝶夢”與“家萬里”,一虛一實;“蝴蝶夢”與子規(guī)啼,一樂一悲;子規(guī)啼與三更月,一聲一色,構(gòu)成一片清冷、凄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規(guī)的啼鳴,構(gòu)成一片凄涼愁慘的氣氛,使詩沒有直接點出思鄉(xiāng),而一片思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
而南宋末年詩人謝枋得則在鄉(xiāng)愁中寄予了亡國之痛:“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此詩題為《春知聞杜宇》,詩中一感慨一嘆問,四句而連發(fā)三個“歸”字,可見其鄉(xiāng)愁因喪家亡國之痛而顯得異常慘烈。
二、傾訴難以排遣的冤恨之情
用杜鵑來寫冤恨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就事論事,因?qū)ν刍N神話的認同,而直接題詩加以議論。如唐代羅隱《子規(guī)》詩中說:“銅梁路遠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聽。一種有冤猶可報,不如銜石疊滄溟! “銅梁路遠草青青,此恨那堪枕上聽”一句說:杜鵑鳥心含冤,四處飛鳴,一直到離家鄉(xiāng)很遠的地方。詩人奔波一天,晚上躺在床上聽到杜鵑凄厲的鳴聲,簡直無法忍受,它深深觸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的傷痛!耙环N有冤猶可報,不如銜石疊滄溟”句則說鵑聲又讓詩人想起同樣由冤魂化成的精衛(wèi)鳥:杜鵑這樣啼血哀鳴還不如像精衛(wèi)鳥一樣銜了石子去填滄海。詩人借用精衛(wèi)鳥表達了一種悔恨和憤懣之情。此詩不僅僅是對杜鵑鳥的題詠,詩人還通過杜鵑這個帶有歷史意蘊和情感沉積的意象來觀照自己,抒發(fā)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另外羅鄴在《聞杜鵑》一詩中寫道:“花時一宿碧山前,明月東風叫杜鵑。孤館覺來聽夜半,羸僮相對亦無眠。汝身哀怨猶如此,我淚縱橫豈偶然。爭得蒼蒼知有恨,汝身成鶴我成仙!睋(jù)史料記載,羅鄴雖有才華,但屢試不第,一生中只做過郵督之類的小官;為了自己的前途,他也和很多人一樣離家千里只身宦游,嘗遍了奔波之苦,但最終一事無成。這樣一位極度哀苦的詩人,自然對杜鵑的叫聲極其敏感。當詩人在客中聽到杜鵑鳴聲時,便生出無限哀愁。同時杜鵑神話的悲劇也讓詩人把杜鵑引為同命運者,詩中“汝”“我”的稱呼即反映了這一點。“汝身哀怨猶如此,我淚縱橫豈偶然。爭得蒼蒼知有恨,汝身成鶴我成仙”句在感慨他們不幸身世的同時,詩人又希望蒼天同情他們,解救他們一起脫離苦難的人間,進入美好的仙境。
另一類是以杜鵑來寫人物之冤。如唐代裴澈的《吊孟昌圖》:“一章何罪死何名,投水惟君與屈平。從此蜀江煙月夜,杜鵑應(yīng)作兩般聲!迸岢簩懘嗽娛菫榱俗返棵险褕D。 據(jù)《新唐書》記載,孟昌圖是孟昭圖之誤,僖宗廣明二年,宦官田令孜專權(quán),陷害黃頭軍將領(lǐng)郭琪,孟昭圖請對,不召。孟因上疏指斥田令孜的罪過,田令孜匿而不奏,矯詔貶昭圖嘉州司戶參軍,遣人沉于蟆頤津。詩人借杜鵑之聲,表達了自己對孟昭圖的同情和對當權(quán)者的控訴。北宋余靖《子規(guī)》詩則云:“一叫一春殘,聲聲萬古冤。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易墮將干淚,能傷欲斷魂。名韁慚自束,為爾憶家園。”詩中借子規(guī)的聲聲斷魂之啼訴說自己與朋友范仲淹政治上的冤屈。詩中末句“名韁慚自束,為爾憶家園”表面是說自己有及早歸家的心愿,但實際上流露出的卻是對充滿傾軋的官場的失望和鄙視。轉(zhuǎn)貼于
本文編號:370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