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und and the Fury李文俊漢譯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01 14:07
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理論視角對李文俊所譯美國作家威廉·?思{長篇意識流小說《喧嘩與騷動》的主要特征、譯者的概念化方式以及譯者的翻譯認知操作過程進行研究,回答了如下問題:第一、《喧嘩與騷動》原著和譯作的主要特征分別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如何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及其相關(guān)概念對譯作的主要特征進行解釋?第二、基于譯者的體驗認知及其譯作的主要特征,在概念化原作過程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如何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相關(guān)概念進行解釋?第三、如何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概念對譯者的翻譯認知操作過程加以描述?或者說,處于兩種文化語境交互空間的譯者為了實現(xiàn)譯作在形式和功能上與原作相似,其建構(gòu)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怎樣的?本研究的主要觀點如下:(一)譯者的認知模式及其對譯語讀者認知模式的預(yù)設(shè)制約了譯者的呈現(xiàn)方式選擇。譯者的呈現(xiàn)方式選擇反映在中文本《喧嘩與騷動》的特征上,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譯作文本內(nèi)的譯語表達明晰化,具體表現(xiàn)為名詞、動詞及形容詞語義明晰化、人稱代詞指稱對象明晰化和語義邏輯明晰化。二是敘事話語形式相似,具體體現(xiàn)在模擬原作句法以突顯人物語言的差異、變換中文字體以突顯人物意識流動的跳躍性、妙...
【源自】: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附圖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導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文獻綜述
1.3.1 我國對英語意識流文學的介紹、研究與翻譯
1.3.2 The Sound and the Fury漢譯研究述評
1.4 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1.4.1 研究問題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喧嘩與騷動》原著和譯作的主要特征
2.1 原著的主要特征
2.1.1 場景時空轉(zhuǎn)移頻繁
2.1.2 套環(huán)式表達結(jié)構(gòu)
2.1.3 變換字體的文字版式
2.2 譯者的體驗認知
2.3 譯作的主要特征
2.3.1 語義明晰化
2.3.2 敘事話語相似
2.3.3 高頻次加注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
3.1 體驗認知: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基礎(chǔ)
3.2 理想化認知模式:意義建構(gòu)的基本模式
3.3 主觀化識解:人類認知的主體性
3.4 概念整合:意義運演的動態(tài)過程
第4章 理想化認知模式與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文本重構(gòu)
4.1 選擇精細的表達結(jié)構(gòu)
4.1.1 名詞、動詞及形容詞語義明晰化
4.1.2 語義邏輯明晰化
4.2 采用相似的話語形式
4.2.1 模擬原作句法 突顯人物語言的差異
4.2.2 變換宋體與楷體 突顯意識流動的跳躍性
4.2.3 妙用語氣助詞 突顯人物的實然心理
4.3 創(chuàng)建腳注形式的文本內(nèi)副文本
4.3.1 提示敘述時序 增強認知的預(yù)期性
4.3.2 補充事件線索 產(chǎn)生ICM的典型性
4.3.3 提供背景信息 補充命題結(jié)構(gòu)
4.3.4 明示人物關(guān)系 增強認知的完形性
4.3.5 解釋文化現(xiàn)象 引入認知原型
4.3.6 闡釋詞語含義 建立命題結(jié)構(gòu)
4.3.7 介紹事物名稱 明確命題結(jié)構(gòu)
第5章 主觀化識解: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概念化方式
5.1 背景化與意義建構(gòu)的認知參照
5.1.1 提供參照點信息
5.1.2 補充參照點信息
5.2 認知域選擇與詞語映射意義的截顯
5.3 概念化原作的視角調(diào)整
5.3.1 依循原作人物視角
5.3.2 轉(zhuǎn)向譯語讀者視角
5.4 突顯與譯作話語形式的選擇
5.5 詳略度與譯語表達的具體化
第6章 多重概念整合: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認知操作過程
6.1 源語讀者的概念整合:原作譯介的認知基礎(chǔ)
6.2 譯者的宏觀概念整合:參照作者心理空間的信息
6.3 譯者的中觀概念整合:參照源語讀者的“涌現(xiàn)結(jié)構(gòu)”
6.4 譯者的微觀概念整合:譯語讀者心理空間的介入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主持的課題、獲獎
附錄B ?思{原作中的場景時空轉(zhuǎn)移情況
附錄C 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中的腳注分布情況
期刊 共61條
[1]主觀化與人稱代詞指稱游移[J]. 劉正光,李雨晨.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2(06)
[2]基于語料庫的《尤利西斯》漢譯句式特征研究[J]. 王青. 外國語言文學. 2011(02)
[3]識解理論觀照下的“損譯”現(xiàn)象探析[J]. 肖坤學. 當代外語研究. 2011(04)
[4]文如畫:《喧嘩與騷動》的視覺化與空間化敘事[J]. 周厚娟,劉立輝. 外語教學. 2011(02)
[5]轉(zhuǎn)喻的圖式-例示與翻譯的認知路徑[J]. 譚業(yè)升.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06)
[6]意識流語篇中心理空間網(wǎng)絡(luò)體系的構(gòu)建——認知詩學研究視角[J]. 趙秀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05)
[7]論社會文化語境的轉(zhuǎn)換與中國文壇對意識流文學的譯介與接受[J]. 段美喬.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5)
[8]“轄域”對原語文本理解與翻譯的制約——以李白詩歌英譯為例[J]. 王明樹. 外國語文. 2010(03)
[9]作為類文本的括號——從括號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敘事政治[J]. 許德金,周雪松. 外國文學. 2010(02)
[10]翻譯中的“主觀化”對等[J]. 王明樹. 外語學刊. 2010(01) 共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末頁
博士 共4條
[1]翻譯中的框架操作[D]. 肖開容.西南大學 2012 [2]霍克斯英譯《紅樓夢》細節(jié)化的認知研究[D]. 謝軍.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亂中求序—《喧嘩與騷動》的文體特質(zhì)[D]. 劉洊波.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2007 [4]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 譚業(yè)升.復(fù)旦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894851
【源自】:湖南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1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附圖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導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文獻綜述
1.3.1 我國對英語意識流文學的介紹、研究與翻譯
1.3.2 The Sound and the Fury漢譯研究述評
1.4 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基本框架
1.4.1 研究問題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第2章 《喧嘩與騷動》原著和譯作的主要特征
2.1 原著的主要特征
2.1.1 場景時空轉(zhuǎn)移頻繁
2.1.2 套環(huán)式表達結(jié)構(gòu)
2.1.3 變換字體的文字版式
2.2 譯者的體驗認知
2.3 譯作的主要特征
2.3.1 語義明晰化
2.3.2 敘事話語相似
2.3.3 高頻次加注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chǔ)
3.1 體驗認知: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基礎(chǔ)
3.2 理想化認知模式:意義建構(gòu)的基本模式
3.3 主觀化識解:人類認知的主體性
3.4 概念整合:意義運演的動態(tài)過程
第4章 理想化認知模式與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文本重構(gòu)
4.1 選擇精細的表達結(jié)構(gòu)
4.1.1 名詞、動詞及形容詞語義明晰化
4.1.2 語義邏輯明晰化
4.2 采用相似的話語形式
4.2.1 模擬原作句法 突顯人物語言的差異
4.2.2 變換宋體與楷體 突顯意識流動的跳躍性
4.2.3 妙用語氣助詞 突顯人物的實然心理
4.3 創(chuàng)建腳注形式的文本內(nèi)副文本
4.3.1 提示敘述時序 增強認知的預(yù)期性
4.3.2 補充事件線索 產(chǎn)生ICM的典型性
4.3.3 提供背景信息 補充命題結(jié)構(gòu)
4.3.4 明示人物關(guān)系 增強認知的完形性
4.3.5 解釋文化現(xiàn)象 引入認知原型
4.3.6 闡釋詞語含義 建立命題結(jié)構(gòu)
4.3.7 介紹事物名稱 明確命題結(jié)構(gòu)
第5章 主觀化識解: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概念化方式
5.1 背景化與意義建構(gòu)的認知參照
5.1.1 提供參照點信息
5.1.2 補充參照點信息
5.2 認知域選擇與詞語映射意義的截顯
5.3 概念化原作的視角調(diào)整
5.3.1 依循原作人物視角
5.3.2 轉(zhuǎn)向譯語讀者視角
5.4 突顯與譯作話語形式的選擇
5.5 詳略度與譯語表達的具體化
第6章 多重概念整合: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的認知操作過程
6.1 源語讀者的概念整合:原作譯介的認知基礎(chǔ)
6.2 譯者的宏觀概念整合:參照作者心理空間的信息
6.3 譯者的中觀概念整合:參照源語讀者的“涌現(xiàn)結(jié)構(gòu)”
6.4 譯者的微觀概念整合:譯語讀者心理空間的介入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主持的課題、獲獎
附錄B ?思{原作中的場景時空轉(zhuǎn)移情況
附錄C 李文俊譯《喧嘩與騷動》中的腳注分布情況
期刊 共61條
[1]主觀化與人稱代詞指稱游移[J]. 劉正光,李雨晨.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2(06)
[2]基于語料庫的《尤利西斯》漢譯句式特征研究[J]. 王青. 外國語言文學. 2011(02)
[3]識解理論觀照下的“損譯”現(xiàn)象探析[J]. 肖坤學. 當代外語研究. 2011(04)
[4]文如畫:《喧嘩與騷動》的視覺化與空間化敘事[J]. 周厚娟,劉立輝. 外語教學. 2011(02)
[5]轉(zhuǎn)喻的圖式-例示與翻譯的認知路徑[J]. 譚業(yè)升.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06)
[6]意識流語篇中心理空間網(wǎng)絡(luò)體系的構(gòu)建——認知詩學研究視角[J]. 趙秀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0(05)
[7]論社會文化語境的轉(zhuǎn)換與中國文壇對意識流文學的譯介與接受[J]. 段美喬.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5)
[8]“轄域”對原語文本理解與翻譯的制約——以李白詩歌英譯為例[J]. 王明樹. 外國語文. 2010(03)
[9]作為類文本的括號——從括號的使用看《女勇士》的文化敘事政治[J]. 許德金,周雪松. 外國文學. 2010(02)
[10]翻譯中的“主觀化”對等[J]. 王明樹. 外語學刊. 2010(01) 共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末頁
博士 共4條
[1]翻譯中的框架操作[D]. 肖開容.西南大學 2012 [2]霍克斯英譯《紅樓夢》細節(jié)化的認知研究[D]. 謝軍.湖南師范大學 2009 [3]亂中求序—《喧嘩與騷動》的文體特質(zhì)[D]. 劉洊波.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2007 [4]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 譚業(yè)升.復(fù)旦大學 2004
本文編號:289485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9485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