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論白璧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及其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5-16 23:41
【摘要】:作為20世紀新人文主義代表的歐文·白璧德,預見到了西方文化的危機,他通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分析,在理論上得出了20世紀西方文化危機的根源在于情感人道主義和科學人道主義的盛行,培根和盧梭是這兩大思潮的始作俑者,培根把人征服自然的力量無限夸大,盧梭使人們過度追求情感欲望,這兩種思潮都是對物的過分強調和對人自身的遺忘。這種人道主義可以說最終是脫離人的,可以看作是反人道主義的。而在探尋走出這一危機的路徑時,白璧德主張節(jié)制欲望,回歸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求圣哲典范的理論作為支撐,來克服現(xiàn)代文化的危機。在尋求傳統(tǒng)的過程中白璧德看到了中國文化。雖說處在中國文化的歷史現(xiàn)實外,但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研讀,加之與中國學生的交流,使他始終關注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沒有離開過中國的歷史視閾。因而,白璧德的思想并不是像傳統(tǒng)理解的那樣沒有合理之處,而是存在著他對于現(xiàn)代文化危機的洞察。 本文對歐文·白璧德思想的研究從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及對中國當代文化影響的視角出發(fā),結合國內外對白璧德思想研究的成果,在闡述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挖掘他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點。白璧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雖有偏差,但仍是對中國文化道德價值的挖掘,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本文對白璧德思想的闡述試圖突破一些人對其思想的誤讀,挖掘其思想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彰顯出白璧德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為當代中國文化提供借鑒。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博;;吳宓與梁實秋對白璧德人文主義解讀之異同[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1年01期

2 高木森;;后現(xiàn)代藝術的新人文主義[J];中國美術館;2011年06期

3 ;作家手跡欣賞[J];快樂閱讀;2011年19期

4 柴文華;楊輝;;論“學衡派”的理論傾向[J];哲學研究;2011年08期

5 王錦厚;;梁實秋和魯迅恩怨情仇始末——《郭沫若與這幾個“文學大師”·后記》[J];郭沫若學刊;2011年02期

6 趙黎明;;一種“文化偏至”,兩種“人文教育”——青年魯迅與胡先殨教育思想之比較[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7 潘水萍;;歐文·白璧德思想學說之批評新聲[J];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06期

8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研究論題的失語與重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越;;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與吳宓的道德批評模式的現(xiàn)代價值——兼論文學批評的道德責任[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柏峰;;新人文主義散文的特質[A];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2009)學術年會——道路·創(chuàng)新·發(fā)展——“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論壇交流論文選編[C];2009年

3 李喜所;;中國留學生與現(xiàn)代新儒家——以馮友蘭、吳宓為中心的個案研究[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4 馬利安·高利克;張林杰;;梁實秋與中國新人文主義[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吳小瑋;;庚款留美生的留學生活及其影響——以胡適、吳宓為中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曾寧波;;試論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法周;;學衡派的政治理念與道德理想主義[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8 劉傳德;;試評洪堡德的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王一方;;心身醫(yī)學與人文醫(yī)學(報告提綱)[A];中華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分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俞兆平;;西方文藝思潮的本土化進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段懷清;揮之不去的歐文·白璧德[N];中華讀書報;2001年

2 劉吉;迎接新人文主義時代[N];文匯報;2011年

3 ;新人文主義中國影跡的學術追尋[N];光明日報;2010年

4 浙江大學中文系 段懷清;歐文·白璧德:紳士傳統(tǒng)冥頑不化的堅守者[N];社會科學報;2003年

5 李春雷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陳圣屏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徐希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簡明海 臺灣政治大學歷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追尋近現(xiàn)代學者的思想軌跡[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朱壽桐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新人文主義:在意念理性上展開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羅蓉芳;林語堂人格魅力激發(fā)我的學術激情[N];閩南日報;2007年

8 深圳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 景海峰;人文精神是精神創(chuàng)造的成果[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9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N];科技日報;2002年

10 本報書評人 鈕衛(wèi)星;薩頓過時了嗎?[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管雪蓮;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思潮[D];廈門大學;2007年

2 劉霽;學術網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王雪明;制衡·融合·阻抗[D];復旦大學;2008年

4 潘水萍;古典主義在中國[D];暨南大學;2011年

5 武新軍;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古典傾向”[D];復旦大學;2004年

6 張秀麗;反科學主義思潮下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人文指向[D];山東大學;2009年

7 劉聰;現(xiàn)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亮;海外體驗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發(fā)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媛;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吳宓詩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于海冰;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文·白璧德[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嘉懌;論白璧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及其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0年

2 胡二猛;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之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宇;歐文·白璧德與《學衡》知識分子群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陳笑笑;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玉;魯迅與中國現(xiàn)代新人文主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享;梁實秋的美學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黃婉麗;中西夾縫中的思想調和[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徐穎;學衡之“準星”[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龔宸琿;梁實秋“人性論”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雷娟;解放初吳宓的生存空間[D];西南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26675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ll/26675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e75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