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漢語中外來詞的多維視角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 義類 語素 變異 外來詞 詞類轉(zhuǎn)用 出處:《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外來詞是時代的印記,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它折射出特定的社會發(fā)展軌跡,反映著中西社會交流和文化交融,體現(xiàn)了漢語詞匯發(fā)展和變化,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使用廣泛。作者以探討新流行外來詞為出發(fā)點,闡述外來詞特點,探討外來詞發(fā)展,對外來詞義類、詞匯意義變異等若干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促進語言學界對于外來詞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Abstract]:Loanword is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t reflects the specific path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reflects the Chinese vocabular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to explore new popular foreign wor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ounds characteristics of loanwords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words, foreign words, class, make a concrete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s of lexical meaning vari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for the study of loan words.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徐通鏘;漢語的特點和語言共性的研究[J];語文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暉;試論語言學中的潛顯理論[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張美安;新時期社會用語的發(fā)展[J];保山師專學報;2002年01期
3 劉向軍;;新詞新義與語文詞典的收詞[J];辭書研究;1984年06期
4 江藍生;《現(xiàn)代漢語詞典》與呂叔湘先生的辭書學思想[J];辭書研究;2004年06期
5 柳潤琴;語文教師應(yīng)注重教學口語的文化品位[J];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年02期
6 刁晏斌;;現(xiàn)代漢語量詞的顯現(xiàn)與潛藏[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徐捷;王華;;偏誤理論與外語教學[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任錫平,周自強;外語課堂教學與思維方式[J];河海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1年02期
9 賈冠杰;應(yīng)用語言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董潔茹;輕聲音節(jié)的語音模糊性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孫道功;;新詞語詞典的集大成者——評《新詞語大詞典》[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衛(wèi)國;雙語學與新疆雙語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張惠芹;教學演講學[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2年
3 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李遐;新疆維吾爾族學生漢語介詞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jié)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6 胡麗珍;《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詞語釋義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陶健敏;漢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體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蘭巧玲;俄漢語是非問句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9 黃若濤;繪本書的傳播功能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
10 趙小兵;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基本詞匯自動識別與提取方法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焉德才;論對外漢語高級階段精讀課詞匯教學的原則和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申雅輝;舊詞新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王蕾;模糊語言及其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4 柴俊星;兩岸四地公文、公文語體的現(xiàn)狀比較及未來走向[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郭利霞;漢語專名洋化現(xiàn)象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6 何苗;現(xiàn)代漢語二十年新詞語管窺[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解江紅;漢法詞典中新詞語的收錄原則[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8 秦孔基;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翻譯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蔡燕;論語文教育文化本質(zhì)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玉珊;從新詞語談當今社會文化[D];延邊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姚小平;《漢文經(jīng)緯》與《馬氏文通》──《馬氏交通》歷史功績重議[J];當代語言學;1999年02期
2 陸儉明,郭銳;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zhàn)[J];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04期
3 徐通鏘;“字”和漢語語義句法的生成機制[J];語言文字應(yīng)用;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廣川;;關(guān)于現(xiàn)代漢語兒化詞中“兒”語素地位的質(zhì)疑及相關(guān)構(gòu)詞法的思考[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6期
2 ;“制定”和“制訂”的區(qū)別[J];寧夏電力;2010年S1期
3 劉宏麗;;明清副詞性敬謙語素的語用語義分類[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徐佳佳;;初級漢語口語課堂遞進式教學淺析——基于語素、詞塊和語段相結(jié)合[J];天中學刊;2011年02期
5 羅春英;;偏正順序的判斷標準和認知理據(jù)[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劉瑞明;;用隴東話確釋“早”及其系列詞[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7 朱習文;;從“天”的異名看古人對天的認識[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03期
8 陳小紅;;手語類標記與類標記謂語研究述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顧阿麗;李爽;趙新;;用替換分析法淺析“X奴”新詞現(xiàn)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朱銳;;甲骨文復(fù)音詞研究[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亢世勇;劉海潤;;《漢字義類電子字典》的開發(fā)與應(yīng)用[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2 李紅印;;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對語素、詞的結(jié)合能力的說明[A];中國辭書論集1997[C];1997年
3 蘇寶榮;;詞(語素)義與結(jié)構(gòu)義及其在語文辭書編纂中的處理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全昌勤;何婷婷;姬東鴻;;基于義類的無導(dǎo)詞義消歧方法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亢世勇;李毅;孫道功;張楠;;漢語系統(tǒng)語料庫的建設(shè)與詞典編纂[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蘇新春;;當代漢語外來單音語素論[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李航;;用于詞匯知識獲取和結(jié)構(gòu)消歧的一種統(tǒng)計學習方法(英文)[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8 尹紹華;;淺談羨余成分造成的語病[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胡增益;;一部稀有的滿文辭書——《滿州類書》[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10 鄭述譜;;語言單位與詞典的類型及結(jié)構(gòu)[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人民大學 周士琦;從“驢馬之爭”看并列語素排列[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于虹;關(guān)注字母詞在中文中的滲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杜翔;《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本位的編篡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胡宗哲;還“油藏”的“藏”正確讀音[N];中國石油報;2006年
5 沈錫倫;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6 蘇寶榮;談?wù)劃h語詞匯學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報;2002年
7 南京市文樞中學 楊婭妮;淺談漢語新詞語發(fā)布的詞匯學意義[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8 李二占 蘇軍鋒 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一部研究語言微系統(tǒng)的專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語言所 董琨;錯誤百出 貽笑大方[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王一民;“綠苔”中的“苔”怎么讀?[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2 王建莉;《爾雅》同義詞考論[D];浙江大學;2005年
3 王漢衛(wèi);華語閱讀測試論[D];暨南大學;2008年
4 閆從發(fā);基于《漢語大詞典》語料庫的時代漢語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劉宏麗;明清敬謙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鄭敏惠;古代書畫審美語素“氣”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7 刁晏斌;虛義動詞論[D];南開大學;2004年
8 韓秀娟;基于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的通用詞語用字研究及字詞語關(guān)系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倪蘭;中國手語動詞方向性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10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現(xiàn)代維吾爾語中的比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圃;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素研究[D];新疆大學;2002年
2 馬福梅;“黃”與語素“黃”參構(gòu)的詞語:語義分析和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林貞貞;方言經(jīng)驗對于兒童早期語素意識與詞匯閱讀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美霞;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縮合詞語語素選擇的制約機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5 徐曉羽;留學生復(fù)合詞認知中的語素意識[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6 解永俊;“語素教學法”初探[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柯莉;古漢語偏義復(fù)詞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8 金普;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9 包婷婷;現(xiàn)代漢語中與語素相關(guān)的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美子;《現(xiàn)代漢語詞綴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49390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hanyulw/1493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