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臨界助動詞構式變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28 03:39
【摘要】:本研究在歷時構式語法的理論框架之下,對英語中位于主要情態(tài)動詞和主動詞之間的連續(xù)體上的三類臨界助動詞中觀構式的歷時演變規(guī)律進行探討。與傳統(tǒng)的脫離上下文語境內省式的情態(tài)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定量研究手段,首先主要借助大型美式英語歷時語料庫COHA,對所需語料進行提取及語義標注;然后借助R統(tǒng)計軟件,對各類子構式的歷時演變規(guī)律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并對結果進行語言學上的解讀。就臨界情態(tài)動詞構式(Marginal Modal Construction)而言,從語言學動態(tài)圖上可以看出:多數(shù)成員均傾向于使用帶to的不定式作為補足語的成分。以need(to)為例,通過條件決策樹和隨機森林分析發(fā)現(xiàn):自1960年以來,無論是在肯定句、否定句還是疑問句中,該構式均傾向于使用帶to的不定式作為補足語;影響其不定式類型選擇的語言學內部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為:小句的取向、語法及物性、主語的有生性以及是否為倒裝結構。對于一些情態(tài)和實義動詞相融合的用法,筆者認為這是受到了副詞needs的一些固化表達方式的影響,經(jīng)過重新分析機制演變而來,并以此作為need從情態(tài)動詞向實義動詞用法過渡的橋梁。就want to而言,根據(jù)動態(tài)圖顯示的頻數(shù)分布結果,筆者猜測其第二人稱表示道義情態(tài)的用法,很可能是先后受到了ought to和need to語義上的影響。此外,根據(jù)“構式污染效應”假說,筆者認為其后接不帶to不定式作為補足語的用法可能是由于受到了與之形近的構式help(to)的影響,通過縱聚合類推機制(paradigmatic analogy)而逐漸廣泛使用。不過該用法目前仍僅限于具有皮欽語/克里奧語典型特征的小說文體當中,尚未進入主流美式英語。就半助動詞構式(Semi-auxiliary Construction)而言,筆者發(fā)現(xiàn):無論是“BE adj.TO”還是“BE pp.TO”,其原型情態(tài)含義均為道義情態(tài)(deontic modality),并且其整體能產(chǎn)性(global productivity)自19世紀以來基本上保持不變。而對于少數(shù)表示認知情態(tài)(epistemic modality)的微觀構式而言,筆者認為它們是在語義及縱聚合類推機制(semantic and paradigmatic analogy)的作用下,通過相應的“BE adj./pp.THAT”構式演變而來,并進一步提出了“to-不定式”主要用于標記道義情態(tài),而“that-補語從句”則更傾向于標記認知情態(tài)的假說。這一觀點通過EEBO語料庫對be supposed to的個案研究得到了進一步證實。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基于原型范例的構式污染效應模型”,并認為少數(shù)像be supposed to一樣可以同時表示認知和道義情態(tài)的微觀構式充當了橋梁的作用,進而觸發(fā)了‘構式污染效應’。就鏈接動詞構式(Catenative Construction)而言,本研究以seem to和appear to為例,通過語義向量空間模型、聚類分析以及對應分析三種可視化手段,探究其語義歷時演變的過程。研究結果表明,這兩個微觀構式在1900年之后的語義搭配分布均呈現(xiàn)出明顯的變化:seem to傾向于與表達認知概念和心理感知的動詞連用,表達說話人/寫作者對于客觀發(fā)生事件的主觀情感態(tài)度,而appear to則主要與靜態(tài)動詞連用,用于對客觀世界的描述與刻畫;谝陨险撌,筆者構建了一個多層級的英語情態(tài)構式網(wǎng)絡系統(tǒng),嘗試對具有不同圖式性的各類子構式節(jié)點之間以及它們與其它外部宏觀構式之間的聯(lián)結方式進行直觀呈現(xiàn),從構式網(wǎng)絡的視角闡釋某一微觀構式在形態(tài)和語義上的變化可能會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最后,筆者主張:英語中的臨界助動詞絕不應該被邊緣化,這其中仍有大量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與挖掘,而這些才是英語情態(tài)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這一觀點與構式語法注重研究“特異”和“邊緣”的語言現(xiàn)象的基本主張一脈相承。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4
本文編號:2643024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H3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房娜;張煒煒;;認知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語言變異研究——基于近年來研究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J];中國社會語言學;2015年01期
2 李基安;情態(tài)意義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本文編號:264302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aiyulunwen/yingyulunwen/26430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