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勸誘表達方式的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中日 + 勸誘; 參考:《延邊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H146;H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賢文;;原因的種種——表達方式知多少[J];青蘋果;2003年04期
2 翁炳峰;;論認知失調表達方式與圖形創(chuàng)意[J];藝術·生活;2001年05期
3 ;另一種“請”的表達方式[J];學苑創(chuàng)造B版;2011年06期
4 李妍妍;;淺談「~にくい」「~づらい」「~がたい」與「~かねる」的區(qū)別[J];日語知識;2011年09期
5 祁雪松;;電影音樂:電影內容的另一表達方式[J];電影文學;2011年15期
6 朱俐;;笑面人生——英語笑的表達方式[J];改革與開放;2011年18期
7 田月麗;;論漢魏六朝女性情感失落的表達方式[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年05期
8 王富強;;淺談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區(qū)別[J];商業(yè)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9 楊劍;;試從表達方式角度淺析現代陶藝的創(chuàng)作[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年05期
10 余烈全;;英漢習語表達的語用參照[J];大眾文藝;2011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墨路;高書林;;中日“水神”話友誼[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劉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大眾文化在亞洲:全球化、區(qū)域化和本土化”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寬;;關于中日戰(zhàn)略互惠關系中文化關系的發(fā)展[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4 肖婷;;現代中日夫妻對稱的對比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武寅;;武寅會長在中日戰(zhàn)略性相互依存與合作研討會上的致詞[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6 張云方;;加強中日環(huán)保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對的挑戰(zhàn)[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第103期)[C];2011年
7 江濤;覃瓊霞;宋明順;;中日茶葉貿易中的加總偏誤研究[A];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C];2010年
8 孟華;;漢字“象”的表達方式[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尹仙花;;日語中自發(fā)與可能的表達方式[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10 Ezra F. Vogel;;美中日三角關系(英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 劉江永;中日如何一起流汗[N];東方早報;2009年
2 ;中日將舉行第二次經濟高層對話[N];人民日報;2009年
3 記者 王宇丹;外交學會與中日(亞非拉)關系研討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9年
4 記者 杜穎梅 實習生 許麗莉;中日企業(yè)家在寧共謀危機對策[N];江蘇經濟報;2009年
5 記者 江雪;中日青年經濟領袖共謀合作新格局[N];中國企業(yè)報;2009年
6 記者 陳濤 張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級會晤在三亞舉行[N];中國交通報;2009年
7 臺桂花 雷鳴;第二屆中日研究生論壇舉辦[N];中國環(huán)境報;2009年
8 記者 崔立勇;中日青年經濟領袖對話機制啟動[N];中國經濟導報;2009年
9 記者 江雪;中日青年企業(yè)家達成共識[N];中國企業(yè)報;2009年
10 早報記者 王國培;早稻田大學校長白井克彥:“國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亞太融合的根本”[N];東方早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福井啟子;中日言語行為差異與心理交際距離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關薇;現代日本語感情表現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張先坦;王念孫《讀書雜志》語法觀念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4 呂順長;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 扎亞;漢蒙教育類成語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麗梅;《莊子》內篇思想與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7 王丹;現代日語可能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賈紅霞;普通話兒童空間范疇表達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陸再林;基于圖形理解的建筑工程量信息獲取原理、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10 鋼楚倫;漢語空間介詞與蒙語相應表達方式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施慧平;感謝表達方式的中日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車松月;中日勸誘表達方式的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3 彭美娟;關于豐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語的對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4 王運璇;從認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學;2011年
5 劉紅;中日兩語“左、右”多義性的認知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6 張靜;中日感情表現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巖;中日雙邊服務貿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8 陳,
本文編號:197779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aiyulunwen/lxszy/197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