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文化與文學演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7-04 19:44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統治,建立漢民族政權大明王朝。太祖、成祖在政治、文化、思想領域推行文化專制政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生態(tài),對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明朝立國到成化初年,受這一時期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文學作家作品成就有限。在傳統文學史的概括中,往往把明初洪武至成化初期文學作為明代文學的沉寂時期;此時期有成就的傳統文學創(chuàng)作,除了由元入明的宋濂、劉基、高啟外,其余豐富的作家作品都大致忽略;對于盛行文壇半個世紀之久的臺閣體詩文,并沒有過多的介紹。作為一百來年的文學發(fā)展歷史來說,這是一種忽視。無論怎樣,明初這一時期的文學都為成化、弘治以后文學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準備。論文以“明初文化與文學演進研究”為題目,以明初洪武至成化初年一百年左右文學為研究對象。研究明代前期看似沉寂的文學,恰為后期文學的突變研究提供了參照,同樣是文學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論文重在探討明初文化相關要素,對于文學何以如此生成、如此演進的作用與影響,以明初文學的個案研究,豐富了文學發(fā)生論,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文學規(guī)律研究的探討。論文把明初文學劃分為洪武時期文學、永樂至正統七年(1442)文學、正統八年(1443)至成化初文學三個階段。明初文化是一個外延較大的概念范疇,在研究每一階段文學演進的時候,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為切入點,與文學演進相結合進行研究。緒論部分,為全文的總論。確定了研究對象和范圍;介紹了論文研究目標與意義,研究現狀及研究方法。上編,洪武征辟制度與文學演進研究。從征辟制度對文學演進的影響為切入點,研究洪武時期文學的發(fā)展演進軌跡。第一章,征辟制度的源流與明初的實施。征辟制度確立于漢代,在漢初較為盛行。唐宋建國初期都短暫實行過征辟制度,明清時期亦如此。然而明初洪武時期是一個特例。本章重點對洪武時期征辟制度的實施及復古文化背景進行了考論,發(fā)現洪武征辟制度不同于傳統的察舉、薦舉,具有自上而下、體現朝廷和皇帝意志的強大的征召特征。本時期,征辟人數之多、征辟對象之廣泛,征辟方式之靈活都是空前絕后的。究其原因,明太祖恢復儒家政道傳統、復古漢唐制度、強調民族大義的政治文化復古背景,是其實施征辟制度的背景。第二章,朝廷征辟與文學導向。明太祖基于迫切用人的新朝形勢,力行征辟以適應經世致用的形勢需要。在推行征辟制度的過程中,規(guī)定和引導著文學朝著歌頌太平盛世、著意諷諫、簡直平實、豪壯博大的文風方向發(fā)展,但嚴酷的文化專制、越發(fā)嚴酷的征辟,使得文人失去出處自由與開放博大的心態(tài),使得文學并沒有朝著太祖規(guī)定的方向發(fā)展。第三章,洪武前期征辟與文學歸匯于臺閣。洪武前期,在征辟制度施行的背景下,大批文人進入朝廷臺閣。文學理論方面出現了關于山林文學與臺閣文學的討論,出現了“鳴國家之盛”的文學觀和聲宏氣壯的臺閣文學。劉仔肩的《雅頌正音》文學總集的編撰也是洪武初文學鳴盛主流的反映。第四章,征辟與洪武后期文學衰落。在征辟制度與文人命運的探討上,重新梳理了征辟制度下高啟在洪武初的命運軌跡,重新審視高啟被殺的深刻原因。通過考察征辟與高啟及同時期文人遭遇、征辟與戴良命運、征辟與洪武末年王賓等吳中三高士的關系三個案例發(fā)現,明初洪武時期文人與政權的關系,經歷了從最初的迎合、融洽,到強迫敦促,到血腥殺戮、不惜自毀以竭力逃避的歷史演變過程。洪武后期文學的衰落,表現在作家作品數量的急劇減少。征辟對文人命運帶來的是毀滅性打擊,文人零落,文壇凋零。另一方面,洪武時期科舉的罷黜,使得適應新朝主流文學的新的作家隊伍難以形成。洪武后期方孝孺等人功利化文學觀,不利于純文學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形成。中編,皇權專制與臺閣體研究。把臺閣體放在整個文學進程中來看,客觀地對臺閣體進行定性。從臺閣文學與山林文學之辯的論題來看,大多文人一入臺閣,創(chuàng)作自然要向臺閣文學轉變,這是身處臺閣的文人,在創(chuàng)作上對自我身份的自覺體認,因此臺閣文學創(chuàng)作代不乏人,但歷代臺閣文學在整個文學環(huán)境中只占了較小的比例。永宣時期特殊的臺閣文學“臺閣體”,以壓倒性優(yōu)勢掩蓋蓋了山林文學,可以說是臺閣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較為極端的現象。第一章,皇權專制與臺閣體文學選擇的關系;蕶鄬V普哌M一步推行,使得文人自覺遵循了頌圣鳴盛的創(chuàng)作道路。從文學的內部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江右文人的清和婉約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洪武首科狀元江西文人吳伯宗的臺閣文風,成為楊士奇等人自覺的文學選擇。第二章,永宣君臣相得與臺閣體研究。論文著重研究了宣宗皇帝的臺閣體創(chuàng)作。不同于傳統文人抒懷志情的文學傳統,作為帝王的明宣宗,其賦詩作文,具有面向天下國家的宏大的開放背景,創(chuàng)作場景屬于公共空間,而非私人空間。他的詩作時時流露雍容氣象,無絲毫愁苦寒酸薄祚之態(tài)。賦記等文亦顯露盛大氣象,具有同時期臺閣體平易舂容、典雅正大的典型特征。第三章,永樂二年(1404)進士群體與臺閣體研究。永樂二年(1404)科舉在明代科舉史上具有科舉史的典范意義。庶吉士培養(yǎng)制度規(guī)定了恢弘治道,黼黻太平的頌盛文學方向。他們參與應制賦頌、詩酒雅集,是臺閣體創(chuàng)作的參與者與推動者。第四章,從臺閣走向山林的李昌祺研究。在李昌祺的研究上,較為細致地研究了李昌祺的家世、生平,《運甓漫稿》的山林化與臺閣風的創(chuàng)作。以《剪燈余話》之《何思明游酆都錄》探討了李昌祺的創(chuàng)作思想。下編,臺閣政治的變異與臺閣體衰落研究。從正統后期至成化初年,太監(jiān)王振專權與隨之而來的土木堡之變、英宗奪門事件等一系列的政治變動,使得處于政治中心的文人更迭頻繁,造成社會文化價值混亂與世風、士風的擾亂,臺閣體文學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背景失去,臺閣體隨之衰落。第一章,政治變動與臺閣中心文學影響的削弱。政治的變動使得臺閣體賴以存在的臺閣政治背景缺失,臺閣中心文學影響力缺失,臺閣體頌圣鳴盛的時代氛圍已不存在。文人文學創(chuàng)作走向多元化。郭登、于謙、王越等人的創(chuàng)作獨具特色。第二章,“景泰十才子”研究。從宣德時期開始,到正統、景泰、成化年間,“景泰十才子”的成員均有結社。景泰十才子大多以晚唐李商隱、宋初西昆體為詩風宗尚,有相近的文學趣味。“景泰十才子”文學創(chuàng)作,在明初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在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出于臺閣,而脫離了臺閣體的范疇,求得了臺閣體外山林文學的獨立發(fā)展地位。一些成員如劉溥、湯胤績等人身歷土木堡之變,寫下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歌唱。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2
,
本文編號:1354914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6.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范圍與對象
二、研究思路與目標
三、研究意義
四、本論題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
五、研究方法
上編 洪武征辟制度與文學演進研究
第一章 征辟制度的源流與明初的實施
第一節(jié) 明初征辟制度考論
第二節(jié) 洪武征辟制度的政治、文化復古背景論
第二章 朝廷征辟與文學導向
第一節(jié) 行征辟以適應形勢需要
第二節(jié) 重德輕文的文學指向
第三節(jié) 理想的文風與嚴酷文化專制
第三章 洪武前期征辟與文學歸匯于臺閣
第一節(jié) 洪武前期臺閣文學與山林文學之論
第二節(jié) “鳴國家之盛”文學觀的萌芽
第三節(jié) 聲宏氣壯的臺閣文學一度興起
第四節(jié) 《雅頌正音》與頌世文風
第四章 征辟與洪武后期文學衰落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征辟與洪武文人命運關系探討
第三節(jié) 洪武后期文學衰落原因探微
中編 皇權專制與臺閣體研究
第一章 皇權專制與臺閣體文學選擇的關系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臺閣體的思想文化專制背景論
第三節(jié) 臺閣體形成的文學基礎
第二章 永宣君臣相得與臺閣體研究
第一節(jié) 君臣相得與臺閣風氣的形成
第二節(jié) 內閣輔臣之間相與之情與創(chuàng)作的相互影響
第三章 永樂二年(1404)進士群體與臺閣體研究
第一節(jié) 永樂二年(1404)進士群體的文化意義
第二節(jié) 永樂二年(1404)進士群體對臺閣文風的推動
第四章 從臺閣走向山林——李昌祺研究
第一節(jié) 家世生平研究
第二節(jié) 詩詞集《運甓漫稿》研究
第三節(jié) 《剪燈余話》研究
下編 臺閣政治的變異與臺閣體衰落研究
第一章 政治變動與臺閣中心文學影響的削弱
第一節(jié) 政治變動與臺閣體頌盛政治背景的缺失
第二節(jié) 臺閣文學的衰落
第二章 “景泰十才子”研究
第一節(jié) “景泰十才子”結社的過程、基礎
第二節(jié) “景泰十才子”結社的文學史意義——臺閣漸弱,山林彰顯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本文編號:135491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oufeilunwen/rwkxbs/135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