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的實證心理學研究:存在、涵義、分類及效應
隨著實驗哲學與實驗倫理學的興起,美德這一富含心理意義哲學問題得到了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對美德是否存在的問題,美德倫理學家和情境主義者頗多論辯。本文提出美德心理學的幾個主要理論問題,并試圖用實證方法回答之。這幾個問題分別是:第一,美德作為一個構念是否存在?第二,美德究竟是什么?第三,美德究竟可以如何分類且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第四,美德是否有著倫理、經(jīng)濟和社會的價值?本文通過11個研究來探討這些問題。綜合運用實驗室實驗、情境實驗、問卷調查、結構化訪談、社會網(wǎng)絡分析與大數(shù)據(jù)等諸多研究方法,我們發(fā)現(xiàn): 第一,情境對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影響沒有我們想象的強,這為美德的實在性提供基礎。即使美德事實上不存在,它也一定存在于我們的認識上。這種道德信念出現(xiàn)于其他認知活動之始,,影響著人類的道德和法律判斷,同時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穩(wěn)定性。 第二,在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美德時,人們依據(jù)的是行為的效價以及行為主體的思維特征。具體而言,在民眾心理學水平上,人們認為用直覺做好事的人是最有美德的人,而審慎思考做好事的人次之,審慎思考做壞事的人再次之,直覺做壞事的人最沒有美德。同時,本體論上的美德卻表現(xiàn)在交流性的不同上,罪犯的交流性小于普通人,而其能動性卻大于普通人。 第三,無論是基于詞匯學假設的因素分析,還是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社會網(wǎng)絡聚類,都無法滿意地區(qū)分美德的維度,這是由于美德的整合性所致。時代變遷使得不同的時代強調不同的美德,而人們的認識可能落后于時代的強調,因此造成道德滑坡的誤解。 第四,美德至少是幸福的充分條件,做善事可以創(chuàng)造幸福感。同時,作為一種道德資本,美德也可以轉化為經(jīng)濟資本。在遭受到不同的道德提升和道德貶損后,一個組織的網(wǎng)絡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 綜合研究的結果,我們提出了美德(或者是廣義上人格)的二階段模型,并據(jù)此提出美德教育的理念。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82-0
【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海明;觀察和實驗:倫理學的證實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趙永剛;呂耀懷;;美德倫理學與情境主義:論品格特征的實在性[J];道德與文明;2009年04期
3 亓奎言;;“科學地”解讀康德倫理學——神經(jīng)倫理學的視角[J];道德與文明;2011年06期
4 喻豐;彭凱平;;從心理學視角看情境主義與美德倫理學之爭[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5 喻豐;彭凱平;韓婷婷;柏陽;柴方圓;;倫理美德的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分析:道德特質的意義、困惑及解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秋石;;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xiàn)階段道德狀況[J];求是;2012年01期
7 萬俊人;;美德倫理的現(xiàn)代意義——以麥金太爾的美德理論為中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05期
本文編號:159156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oufeilunwen/rwkxbs/15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