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錯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范式
[Abstract]:Interlacing refers to the staggered 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social identity, which holds that subjectivity is staggered by various categories of social identities such as race, nationality, gender, stratum and so on. As a methodolog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multiple social relations, the staggered theory and paradigm emphasize "inclusion", "construction", "interleaving" and "pluralism". Introducing interleaving into the research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helpful to correct the tendency of homogenization of social categories, to reveal the complexity of group life and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ower and social inequality,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power. It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more accurately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subject methodolog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產(chǎn)階層化進程中女性社會空間建構(gòu)研究”(12BSH027)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基金項目(2011ZDAXM016)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C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我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李文海;讓人文社會科學成為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力——在“2000年著名大學校長國際論壇”上的講話[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3 李學明;論人文社會科學共同體的基本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陶德麟;進一步重視人文社會科學[J];理論月刊;2000年04期
5 ;《商丘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J];商丘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十五”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0年03期
7 劉勇;;試論加強醫(y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0年01期
8 紀寶成;建設(shè)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世界一流大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1年03期
9 張建華;俄羅斯人文社會科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03期
10 田新華,唐魁玉;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何品榮;;人文社會科學與素質(zhì)教育[A];第三屆廣西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社會科學篇)[C];2004年
2 黃碩琳;;前言[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二屆海洋社會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紀寶成;;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4 王偉;;走出象牙塔的智慧——淺析《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的成功之處[A];中國編輯研究(2004)[C];2004年
5 閔維方;;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靈魂[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6 王耀文;;專題文獻著者群評價:一種“標準化”方法的探討[A];全國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測量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延中;周大亞;;建設(shè)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家隊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才隊伍建設(shè)的報告[A];第三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論文集[C];2004年
8 ;通訊錄[A];科學學理論與科學計量學探索——全國科學技術(shù)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shè)2008年聯(lián)合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紀寶成;開拓創(chuàng)新 實現(xiàn)人文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N];光明日報;2001年
2 莊建;人文社會科學:現(xiàn)代人需要你[N];光明日報;2002年
3 通訊員 李漢榮、岳輝;把握時代前進方向 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N];光明日報;2002年
4 劉大椿;關(guān)于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問題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4年
5 弘陶;大力繁榮人文社會科學[N];海南日報;2004年
6 石亞軍;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及其教育改革的走向[N];科技日報;2000年
7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帶來了什么[N];中華讀書報;2003年
8 馬費成;如何評價人文社會科學[N];光明日報;2007年
9 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王來華;用人文素養(yǎng)評價體系評價科普效果[N];天津日報;2008年
10 劉大椿;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的若干問題及應(yīng)對[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永杰;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促進制度變遷的作用機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2 崔璐;15世紀以來世界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年齡與成果的時空分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3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悅;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中的政府介入機制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9年
2 潘照新;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石亦璞;論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理解和說明”的關(guā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曉琳;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供給對成果轉(zhuǎn)化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5 羅來龍;論精神生產(chǎn)與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shè)[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黃卉;南京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其提升路徑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曉娟;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shù)規(guī)范建設(shè)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王浩友;轉(zhuǎn)型期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轉(zhuǎn)換及其限制[D];吉林大學;2010年
9 牟宗泉;促進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10 李婧昀;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青年研究者影響力的分析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27347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shgj/232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