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林慮山地區(qū)鄉(xiāng)村聚落景觀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研究
【文章頁數】:27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圖5-1山麓、山腰、山頂三地帶聚落分布
經過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討論,得益于當地太行山地形在水平方向的橫向發(fā)展,以及垂直方向上“三崖兩嶄一垴一緩麓”的階梯狀發(fā)展的模式,研究區(qū)域內的聚落形成了立體化的分布特征。聚落與聚落空間位置關系可總結為“山體垂直方向上三層立體分布,水平方向上并列串珠狀分布”的空間分布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層次....
圖5-2三地帶聚落地形剖面對比
區(qū)域內的聚落呈階梯狀分布于山麓、山腰與山頂地帶。雖位于不同的山體階層之上,但其局部的地形地貌基本上都滿足了“地處高地,后有靠山,防御性高”的特征。在峽谷的山麓地帶,兩側有高山相夾,聚落一般背山面水建在山麓的高臺之上。聚落其背有靠山,可阻擋寒風,身處高臺,在防水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防御....
圖5-3車佛溝地區(qū)聚落朝向
在該區(qū)域內聚落的整體朝向印證了村民的說法,下圖最左側的椿樹坪村可以分為前后兩個片區(qū),分別位于一個山脊的兩側。前椿樹坪村的山脊走向為東北向,其聚落整體都朝向東南,后椿樹坪村背后的山脊走向呈“C”字型環(huán)繞,其聚落內房屋有朝向東南的也有朝向東北。而對面的寺佛溝村朝向西南、東莊村朝向東南....
圖5-4聚落之間的連通道路(車佛溝地區(qū)為例)
山麓、山腰、與山頂三個地帶,山麓地區(qū)與外界連通最為方便,山腰次之,山頂地帶最困難。山頂與山腰地帶的村民如想與外界溝通,首先需沿上下層互通道路下至谷底。這種天然的山體結構,賦予山麓地帶的聚落以交通控制權。但區(qū)域內上下連通的道路均為多村共享,沒有單獨使用的狀況。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時代,....
本文編號:405713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shekelunwen/renwendili/405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