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AMT選換擋機構的設計、控制及試驗研究
隨著電動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大功率動力的驅動電機和控制方法被應用到電動汽車上,因此,研究高效的電動汽車傳動系統(tǒng)及關鍵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的熱點,而在電動汽車傳動鏈中引入自動變速系統(tǒng)是其中的關鍵技術之一。它不僅可以大大減輕駕駛員的勞動強度、提高電動車的機動性,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提升驅動電機的工作效率,具有節(jié)省能耗、延長電動汽車續(xù)航里程等優(yōu)點。由于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AMT (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具有傳動效率高、結構簡單、成本低、維修方便、生產繼承性好等特點,很適應我國作為電動汽車傳動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 本文主要針對純電動公交車AMT選換擋機構結構設計以及控制策略等問題進行的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全文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1)電動車AMT選換擋關鍵技術應用及發(fā)展狀況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國內外對電動汽車自動變速系統(tǒng)選換擋技術的研究現(xiàn)狀和背景,理論分析電動車AMT選換擋關鍵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課題的研究意義。 (2)AMT自動變速系統(tǒng)的結構特性以及選換擋執(zhí)行機構的結構設計 分析了電動汽車AMT自動變速系統(tǒng)的組成和結構特點進行介紹,闡述變速箱檔位及傳動比的選擇,對原有的換擋機構進行改進,提出減速增扭機構的設計,最后重點說明選換擋執(zhí)行機構的工作原理。 (3)AMT自動變速系統(tǒng)選換擋過程控制策略的研究 AMT選換擋控制策略是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技術,針對執(zhí)行機構選換擋過程的控制進行研究,對換擋過程中涉及的控制對象進行建模分析,建立AMT選換擋過程仿真模型,通過模型對整個換擋過程的控制策略進行預測。 (4)AMT自動選換擋機構的實車試驗及調試 把所研發(fā)的選換擋機構的AMT自動變速系統(tǒng)裝載到純電動公交車上進行實車試驗,通過試驗,分析選換擋過程的數(shù)據(jù),提出電動車AMT換擋品質的評價,從選換擋控制可靠性、控制精度、選換擋速度、沖擊度等方面驗證AMT選換擋機構控制策略的準確性,檢測結果與國際上的參考值相接近。 本文分析純電動公交車采用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箱(AMT)的運行特點,在所設計的選換擋機構的基礎上提出自動選換擋控制策略。運用Matlab/Simuink軟件建立了選換擋模型,并進行了實車運行試驗。采用先進的PID控制算法解決了選換擋機構在換擋過程中卡齒甚至脫檔問題。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所研究的控制策略提高了AMT傳動系統(tǒng)的換擋品質,使得所開發(fā)的純電動公交車換擋達到可靠、平順及快速的效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廣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U469.72;U463.2
【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漢義;陳九磅;宮晨利;郭新成;;單片干式電磁離合器壽命試驗方法研究[J];安徽工學院學報;1991年01期
2 熊光明;席軍強;麥吉;翟涌;;電動客車AMT系統(tǒng)的研究與實現(xiàn)[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3 席軍強;王雷;付文清;梁萬武;;純電動客車自動機械變速器換擋過程控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4 王瑞武;;我國混合動力城市客車的開發(fā)與應用[J];城市車輛;2008年01期
5 宮江海,唐厚君,孔俊;CAN總線在電動汽車上的應用研究[J];工業(yè)控制計算機;2004年03期
6 姬芬竹;高峰;;電動汽車驅動電機和傳動系統(tǒng)的參數(shù)匹配[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7 何忠波;白鴻柏;;AMT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農業(yè)機械學報;2007年05期
8 ;艾里遜自動變速器的特點以及在我國公路車輛上應用的現(xiàn)狀和前景[J];客車技術與研究;1997年01期
9 葛安林,沈波;AMT換擋品質的研究[J];汽車技術;2003年02期
10 金倫;程秀生;葛安林;佟靜;;AMT換擋過程的離合器控制[J];汽車技術;2006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陸中華;基于純電動轎車的兩檔雙離合器式自動變速器控制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曹桂軍;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器傳動系綜合控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王立國;純電動客車動力總成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張煜;純電動客車自動變速系統(tǒng)及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895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kejilunwen/qiche/20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