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之研究
【學位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G719.51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相關概念的界定
1.2.1 弱勢群體及促進措施
1.2.2 職前教育、職業(yè)準備教育及職業(yè)教育
1.2.3 私立職前教育機構
1.3 研究綜述
1.4 研究方法與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二章 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存在的理論依據(jù)
2.1 認知發(fā)展理論與結構主義教育觀
2.2 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論
2.3 經(jīng)濟因素
2.4 人權保障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的歷史沿革
3.1 統(tǒng)一前私立職前教育機構的形成與發(fā)展
3.1.1 私立職前教育機構在西德的形成與發(fā)展
3.1.2 私立職前教育機構在東德的形成
3.2 統(tǒng)一后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的發(fā)展
3.2.1 1993-2001 年:教育政策建議及決議的影響
3.2.2 2001-2005 年:政治及法律改變的影響
3.3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的功能及優(yōu)勢
4.1 機構的基本運行模式
4.1.1 接受促進教育的目標群體
4.1.2 促進項目的運作
4.2 機構的功能分析
4.2.1 保證人人平等的職業(yè)教育權利與機會
4.2.2 促使弱勢群體融入社會的主流
4.2.3 擴展勞動力教育與培訓市場
4.2.4 促進合作緊密的多元化辦學體系
4.2.5 為企業(yè)節(jié)約教育成本,增創(chuàng)收益
4.3 機構的辦學優(yōu)勢
4.3.1 因需施教,師資團隊合作有力
4.3.2 職前社會教育全程、全方位
4.3.3 著眼未來,教學理念先進
4.4 機構辦學的不足
4.4.1 社會教育教師的進修與考核
4.4.2 市場弱勢群體促進項目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對我國民辦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辦學啟示
5.1 中國民辦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歷史發(fā)展及存在的問題
5.1.1 歷史發(fā)展
5.1.2 存在的問題及其分析
5.2 我國民辦中等職業(yè)學校與德國私立職前教育機構辦學的比較
5.2.1 相似點
5.2.2 不同點
5.3 對我國民辦中職合作辦學體系的啟示
5.3.1 增強政府政策扶持
5.3.2 強化合作辦學體系
5.3.3 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5.3.4 抓實就業(yè)過渡教育
5.3.5 重視職業(yè)資格考核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致謝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依莉;觀念轉變是職業(yè)技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0年22期
2 劉欣;高職辦學的技術特色與互動模式[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年16期
3 吳全全;發(fā)達國家職業(yè)教育經(jīng)驗對我國的啟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年28期
4 林向陽,黃漢升;論普通高校體育教材的篩選機制和評價模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林向陽;普通高校體育教材的調(diào)研報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11期
6 陸自榮;理性的兩重性與教育取向的兩重性[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顧俠強;課程導修教師“導”學的理論與實踐初探[J];中國遠程教育;2005年05期
8 李康;美國教學技術與我國教學論之比較[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梅英;論我國的網(wǎng)絡教育與教育平等[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張忻;杜學元;;教育價值的回歸——從功利到人性完善[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竇東友;管理、技術與英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奎明;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英配昌;中小學學生政治生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石長林;中國教師政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6 岳偉;批判與重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房文翠;法學教育價值研究[D];吉林大學;2003年
8 竇東友;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俊;解讀高等教育的性別符碼[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荀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價值反思[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瓊;論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D];河南大學;2008年
2 劉超良;類精神:當代教育的應然追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春紅;試論儒家和諧教育理念及其現(xiàn)代啟示[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4 吳根洲;二戰(zhàn)后美國中小學科學教育目的的演變對科學教育內(nèi)容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陳跡;青少年生活思想的形成與教育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馮曉華;影響我國數(shù)學課程演進文化因素的分析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淑俊;現(xiàn)代國際教育貿(mào)易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8 陶沙;產(chǎn)學研合作教育法規(guī)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9 張亦弛;遠程教育系統(tǒng)結構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2年
10 曹小勇;完善軍事醫(yī)學課程結構體系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883368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8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