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體制論文 >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特點及其與小學生心理素質關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7 07:29
   研究家庭教育資源既是提高家長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又是豐富心理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拓展教育心理學學科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目前教育心理學對家庭教育資源的結構與功能既缺乏系統(tǒng)研究又缺乏判定家庭教育資源總體水平的測量工具,難以對其發(fā)展狀況與特點進行深入考察。 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揭示家庭教育資源的結構成分;(2)編制具有較好信度、效度的家庭教育資源問卷;(3)探索小學生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4)揭示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家庭教育資源的關系。 具體的研究程序是:首先,在文獻綜述和半開半閉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構建家庭教育資源的理論結構模型;然后,根據該結構模型編制家庭教育資源初始問卷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家庭教育資源的實證結構,形成正式問卷;最后,使用家庭教育資源正式問卷和小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家長及其孩子分別進行相應的測查,考察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及其與小學生心理素質的關系。 本研究獲得了如下結論: 1.家庭教育資源是由客觀性資源和主觀性資源兩個基本維度(含 10個因素、20個成分)構成的較為復雜的結構。客觀性資源維度是由 影響者構成、文化程度、職業(yè)構成、經濟與社會地位、學習條件、居住 條件及書報音像資料等7個因素或成分構成;主觀性資源是由積極教育 因素、中性教育因素和消極教育因素構成,具體由學業(yè)支持、保護、學 習氣氛、羞辱、教育觀念、社會態(tài)度、家庭氣氛、放任、懲罰、教育信 念、溺愛、情感溫暖和教養(yǎng)動機等13個成分構成。 2.本研究在理論構想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編制的“家庭教育資源 問卷”,通過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作為家庭教育資源測量工具 是適合的。 3.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水平存在著性別差異、學校類型差 異和城鄉(xiāng)差異,在整體上男生顯著好于女生,重點小學學生極其顯著地 好于普通小學學生,城鎮(zhèn)來源小學生極其顯著地好于農村來源小學生。 4.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水平不存在性別差異,只在學業(yè)支 持上男生顯著低于女生:另外,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水平存在學 校類型差異和城鄉(xiāng)差異,在整體上重點小學學生極其顯著地好于普通小 學學生,城鎮(zhèn)來源小學生顯著地好于農村來源小學生。 5.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與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有極其顯著的相關 性,影響者構成、文化程度、居住條件及家庭學習條件對主觀性家庭教 育資源有直接影響,家庭社會地位的影響較為間接。 6.在整體上,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與小學生智力和適應性心理素 質相關極其顯著,家庭主要教育影響者構成、家庭的經濟與社會地位與 小學生個性顯著相關。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與小學生智力、個性和適應 性心理素質有極其顯著的相關性。
【學位單位】:西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B844.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問題提出
    1.1 家庭教育資源及其作用研究的現狀
        1.1.1 對家長教育觀念的研究
        1.1.2 對家長教育態(tài)度的研究
        1.1.3 對家長教育方式的研究
        1.1.4 對家庭氣氛的研究
        1.1.5 對家庭學習氣氛與父母學業(yè)支持的研究
        1.1.6 其它研究
    1.2 現有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本研究的思路
    1.3 本研究的意義
2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的構建
    2.1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的問卷調查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對象和程序
        2.1.3 對專家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的分析與處理
    2.2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的理論分析
        2.2.1 家庭教育資源的概念
        2.2.2 家庭教育資源重要成分的理論分析
            2.2.2.1 影響者構成
            2.2.2.2 家長教育觀念
            2.2.2.3 家長教育態(tài)度
            2.2.2.4 家長教育方式
            2.2.2.5 家庭氣氛
            2.2.2.6 家長期望
3 家庭教育資源問卷的編制及其實證結構模型構建
    3.1 家庭教育資源問卷的編制
        3.1.1 問卷編制的原則
        3.1.2 問卷編制的策略
        3.1.3 問卷編制的過程
            3.1.3.1 結構成分的細化
            3.1.3.2 題項選擇的來源
            3.1.3.3 問卷題項的數量和質量結構
    3.2 家庭教育資源結構的實證探析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材料
        3.2.3 研究對象
        3.2.4 研究程序
        3.2.5 結果與分析
            3.2.5.1 項目分析
            3.2.5.2 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分問卷的因素分析
            3.2.5.3 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分問卷的信度、效度檢驗
4 小學生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材料
    4.3 研究被試
    4.4 部分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賦值及統(tǒng)計說明
    4.5 結果與分析
        4.5.1 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分析
            4.5.1.1 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學生性別差異
            4.5.1.2 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學校類型差異
            4.5.1.3 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家庭來源差異
        4.5.2 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分析
            4.5.2.1 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學生性別差異
            4.5.2.2 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學校類型差異
            4.5.2.3 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家庭來源差異
5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家庭教育資源的相關研究
    5.1 客觀對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影響分析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樣本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結果
            5.1.4.1 主、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相關性分析
            5.1.4.2 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5.1.4.3 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影響因素的路徑分析
            5.1.4.4 結果分析
    5.2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家庭教育資源的相關分析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樣本
        5.2.3 研究工具
        5.2.4 研究結果
            5.2.4.1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相關分析
            5.2.4.2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相關分析
6 總討論
    6.1 關于測量問卷和問卷測量
    6.2 關于家庭教育資源的結構
    6.3 關于小學生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
        6.3.1 小學生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分析
        6.3.2 小學生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特點分析
    6.4 關于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與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關系
    6.5 關于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家庭教育資源的關系
        6.5.1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客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關系分析
        6.5.2 小學生心理素質與主觀性家庭教育資源的關系分析
    6.6 本研究需要改進和深入研究的方面
7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1-5
結語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潘玉進;田曉霞;王艷蓉;;華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資源與人格、行為的關系——以溫州市為例的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2 葛纓,潘燕;廈門小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主觀性教育資源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奧云托婭;班主任引導家長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曉晴;家庭因素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鄒廣萬;赤峰市貧困家庭教育資源現狀調查[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吳曉迪;城市學齡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調查與分析[D];湖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872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872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7c6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