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對外漢語論文 >

基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時時”、“不時”、“時不時”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6 10:19
   本文以頻率副詞“時時、不時、時不時”為研究對象,采用比較和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語義、句法和語用三個方面來考察三者在共時層面的異同。在語義特征上,三者的共同點是都有重復性、離散性和模糊性。在時制上,三者都可以出現(xiàn)在表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九種時制中。相異之處是在量度性上,時時表示的頻率較高,具備指大性,而不時和時不時表示的頻率較低,具備指小性;時時具備“時刻”義,可以表持續(xù),而不時和時不時不能表持續(xù)。此外,在時相上,時時可以出現(xiàn)在活動情狀和終結(jié)情狀的句中,而不時和時不時出現(xiàn)在終結(jié)情狀和實現(xiàn)情狀的句中。在句法特征上,本文主要從充當?shù)木浞ǔ煞、與動詞性成分搭配、與助詞搭配和與副詞搭配四個方面來分析三者的異同。在句法成分上,三者在句中都可以充當狀語,用于修飾動詞性成分,位于主語和謂語之間,但不時和時不時偶爾可以充當定語。在與動詞性成分的搭配上,三者都可以與動賓短語搭配,但時時幾乎不能修飾動詞的重疊式和帶數(shù)量補語的動補結(jié)構(gòu),傾向于跟持續(xù)性動詞搭配;而不時和時不時可以修飾動詞的重疊式以及帶數(shù)量補語的動補結(jié)構(gòu),傾向于跟非持續(xù)性動詞搭配。在與助詞的搭配上,時時一般不帶“地”,而不時和時不時常常帶“地”。在與延續(xù)體“著”的搭配上,本文總結(jié)出“時時不時/時不時”的選擇傾向性。在與實現(xiàn)體“了”的搭配上,時時與“了”搭配側(cè)重表現(xiàn)某種新情況的出現(xiàn),并且時常發(fā)生;不時和時不時與“了”搭配側(cè)重表現(xiàn)某種動作結(jié)束后又反復發(fā)生。不時和時不時與經(jīng)歷體“過”搭配極為少見,而時時不能與“過”搭配。在與副詞的搭配上,三者都可以與其他含“時”頻率副詞搭配,但三者在句中的前后位置有所不同。三者都可以與一些評注性副詞和關(guān)聯(lián)副詞搭配,三者的位置居后。此外,時時可以與“不”、“沒”等否定副詞搭配,可以接受雙重否定的修飾,還可以與表概括義的范圍副詞搭配;不時和時不時幾乎不與否定副詞和表概括義的范圍副詞搭配。在語用功能上,本文主要從句類、句態(tài)和語體三個方面進行比較考察。在句類的選擇上,三者都可以出現(xiàn)在肯定陳述句中,時時和時不時可以出現(xiàn)在否定陳述句中,而不時一般不會在否定陳述句中使用。三者都傾向出現(xiàn)在是非疑問句中,在正反疑問句中的使用較少,幾乎不會出現(xiàn)在選擇疑問句中。時時可用于感嘆句和祈使句中,而不時和時不時一般不用于這兩種句類中。在句態(tài)的選擇上,三者都能出現(xiàn)在主動態(tài)、被動態(tài)和使動態(tài)中。但是,三者都不可以用在由詞語使動用法構(gòu)成的使動句中,這與三者不能修飾形容詞的用法有關(guān)。在語體的選擇上,根據(jù)CCL語料庫例句的統(tǒng)計分析,三者對語體的選擇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口語中使用較少,集中在書面語中使用,并且趨向于用于大眾媒體語體和文學藝術(shù)語體,不能用于公文事務(wù)語體。最后,根據(jù)“時時、不時、時不時”的詞匯等級、教學對象以及相應(yīng)的教學方法,利用前三章三個層面的研究成果設(shè)計一份科學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旨在對實際教學有所借鑒。
【學位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H195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0.1 選題理由及意義
        0.1.1 選題理由
        0.1.2 選題意義
    0.2 研究內(nèi)容
    0.3 研究方法及語料來源
        0.3.1 研究方法
        0.3.2 語料來源
    0.4 研究綜述
        0.4.1 頻率副詞的研究綜述
        0.4.2 含“時”語素頻率副詞的研究綜述
第一章 “時時”、“不時”、“時不時”的語義特征
    1.1 語義共性特征
        1.1.1 重復性
        1.1.2 離散性
        1.1.3 模糊性
        1.1.4 時制特征
    1.2 語義個性特征
        1.2.1 量度性
        1.2.2 持續(xù)性
        1.2.3 時相特征
    1.3 本章小結(jié)
第二章 “時時”、“不時”、“時不時”的句法特征
    2.1 句法分布
    2.2 “時時”、“不時”、“時不時”與動詞性成分的搭配
        2.2.1 與動詞重疊形式搭配
        2.2.2 與動詞性詞組的搭配
        2.2.3 對動詞的選擇搭配
    2.3 “時時”、“不時”、“時不時”與助詞的搭配
        2.3.1 與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的搭配
        2.3.2 與結(jié)構(gòu)助詞“地”的搭配
    2.4 “時時”、“不時”、“時不時”與副詞的搭配
        2.4.1 與含“時”頻率副詞的搭配
        2.4.2 與否定副詞的搭配
        2.4.3 與其他副詞的搭配
    2.5 本章小結(jié)
第三章 “時時”、“不時”、“時不時”的語用特征
    3.1 “時時”、“不時”、“時不時”對句類的選擇
        3.1.1 對陳述句的選擇
        3.1.2 對疑問句的選擇
        3.1.3 對祈使句的選擇
        3.1.4 對感嘆句的選擇
    3.2 “時時”、“不時”、“時不時”對句態(tài)的選擇
        3.2.1 對主動態(tài)的考察
        3.2.2 對被動態(tài)的考察
        3.2.3 對使動態(tài)的考察
    3.3 “時時”、“不時”、“時不時”對語體的選擇
    3.4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時時”、“不時”、“時不時”的教學設(shè)計
    4.1 教學對象分析
    4.2 教學方法
        4.2.1 任務(wù)型教學法
        4.2.2 漢外對比法
        4.2.3 近義辨析法
        4.2.4 情景法
    4.3 教學設(shè)計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香玉;;頻率副詞“不時”的詞匯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2 郝玲;;表頻率副詞“時不時”和“動不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3 舒迪;;頻率副詞“常常”和“往往”的對比考察[J];青春歲月;2013年14期

4 藍愛民;;現(xiàn)代漢語的時制[J];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版);2013年05期

5 鄒海清;;“時時”、“不時”、“時不時”的句法語義分析——兼談其在頻率副詞系統(tǒng)中的地位和作用[J];漢語學習;2008年06期

6 陸蘇靜;;“一再”和“再三”的句法和語義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8期

7 劉紅妮;;關(guān)于“一律”詞匯化、語法化演變過程的認知與闡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8 鄒海清;;頻率副詞的離散性特征對無界謂詞的選擇制約[J];海外華文教育;2007年03期

9 脫傲;;頻度副詞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yīng)用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王敏;;頻率副詞的選擇性差異[J];現(xiàn)代語文;2006年10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樸錦海;漢韓頻率副詞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小瓊;基于語境理論的對外漢語時間副詞教學設(shè)計[D];云南大學;2016年

2 劉燕慧;含“時”語素頻率副詞的多角度辨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3 周美岑;現(xiàn)代漢語“屢”類、“連”類、“時”類頻率副詞的語義韻考察[D];暨南大學;2015年

4 陳綴綴;泰國學生漢語頻率副詞習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鄭銘明;韓國學生漢語頻率副詞使用的偏誤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5年

6 賈艷妮;蒙古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時間頻率副詞的偏誤分析與教學建議[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4年

7 唐小明;頻率副詞“屢”與“屢屢”的比較研究及其教學策略[D];吉林大學;2014年

8 葛小賓;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常用頻率副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9 呂金漪;現(xiàn)代漢語中含“連”的頻率副詞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10 馬賀;現(xiàn)代漢語頻率副詞“不斷”和“不!钡谋容^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860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8860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bb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