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18:43
【摘要】:陰陽和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文化的骨架”,它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至大至深,是中國文化有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有鑒于此,故筆者以本論題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 本書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廣泛結合傳世資料和出土資料(“二重證據(jù)法”),全面梳理陰陽和五行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并綜合考察了先秦諸子與陰陽五行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對先秦思想和學術的一次整理和總結。 本論文共計六章,,其內容次第如下: 第一章《導論》,主要是一篇帶有“引論”性質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書研究的范圍與時限,陳述了“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列舉了在陰陽五行研究中可資利用的“資料與方法”,并做了相關“學術史”的回顧與總結。在本章中,筆者明確提出:古中國的陰陽五行,實際上業(yè)已成為一大“公共思想資源”。 第二章《陰陽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資料和傳世資料詳細總結和考察陰陽、五行的起源問題,內容包括“陰陽”和“五行”語群的含義以及它們起源的地域、時代和起點等問題。 筆者認為,陰陽說和五行說并非外來之物,它們的起源地就在中國。陰陽觀念產生于對自然的觀察,“陰陽”一開始就是一組對立概念,“二分對比”的思想是陰陽觀念的本義。商和西周時期,“陰陽”字眼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尚不具備形而上的抽象的意義。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沒有明確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辭中已經(jīng)蘊涵著后世“五行”觀念的種子了!拔逍小备拍钫教岢龅臅r間,應當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諸子時代的陰陽五行》,主要是參照《國語》、《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歷史典籍,分別考察陰陽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時間范圍有時越出春秋)各自的發(fā)展情況,從而為考察諸子與陰陽五行的關系做一鋪墊。 從西周晚期開始,陰陽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由陰陽觀念而上升為陰陽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陰陽范疇。春秋時期,“陰陽”已經(jīng)分別和物質性的概念“氣”結合在一起了,當時人已經(jīng)認識到陰陽之間存在著“相克”關系,但又認為對立的陰陽可以趨于和諧,陰陽轉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來。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陰陽”被提煉為一對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學范疇。 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在學理上,古人對五行之間關系的認識日漸加深,五行“相雜”、“相生”、“相勝”、“無常勝”思想相繼提出。在五行圖式上,被配入圖式的事物由簡單而復雜,由自然而社會,直至成為無所不包的宇宙圖式。 第五、六章《諸子時代的陰陽五行》,是本書的兩大主體部分。因為篇幅過大,故而將其割裂為兩章,分別以“上”、“下”字眼標示。 上篇著重考察的對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將它們歸入“上篇”,是因為它們均有理論的制度的系統(tǒng)的關懷,可以歸為一類。約略而言,戰(zhàn)國道家對陰陽思想貢獻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則大大地發(fā)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著重考察的對象,是陰陽、名、法、縱橫、農五家(以陰陽家開首);之所以將它們歸入“下篇”,是因為它們側重于實用的技藝的具體的關懷(陰陽家是個例外,它兼有上述兩類關懷,故以其開下篇之頭)。除陰陽家外,其余四家多援引陰陽五行思想以為說理之助而已,對陰陽五行思想沒有多少貢獻。 在“結語”部分,筆者對全書的主要內容做了概要式的總結和歸納,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續(xù)和擴展——如總論陰陽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時附論“中國思維模式”問題。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B21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柯昊;;簡論西周時期“陰陽”、“五行”在國家政治領域的運用[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邢玉瑞;;中醫(yī)理論發(fā)生學研究述評(五)[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胡曉明;符瑞研究: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D];南京大學;2011年

3 林蘇閩;西漢儒學的自然主義轉型董仲舒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李艷華;秦漢之際縱橫策士考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潘秋平;《淮南子》醫(yī)學思想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6 伍小R

本文編號:26747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zhexuezongjiaolunwen/26747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36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