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生理整體觀
[Abstract]:In recent half a century, Chinese medicine anti-exercise fatigue has been widely and deeply studied. Th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tervention of single medicine and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in exercise fatigue showed that Chinese medicine could not only delay the emergence of exercise fatigue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elimination of exercise fatigue. However, the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means used in these studies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holistic view of TC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have certain one-sidedness and blindness [2].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anti-exercise fatigu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and thinking of researchers.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基金】:山西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72026)
【分類號】:R8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景利;;運動性疲勞的產生及中醫(yī)調節(jié)機制[J];遼寧體育科技;2005年06期
2 朱華亮;林海濱;;從肝論治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年10期
3 鄒志俊,張峰華;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研究進展[J];陜西中醫(yī);2004年03期
4 鞠寶兆;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藥調節(jié)機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韓勇;;運動性疲勞與中醫(yī)藥研究之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6 馮煒權;運動性疲勞和恢復過程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3年03期
7 張世明,葉銳彬,虞亞明,馬建,劉波,梁翼,沈海,秦雪飛,王小勇;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分型和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年01期
8 王叢笑;周軍;;對中藥抗運動性疲勞研究中動物模型的一些思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9年03期
9 張彩;曹海濤;;四君子湯抗小鼠運動性疲勞拆方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年05期
10 周建輝;李玲;歐陽靜萍;;桂枝四逆散對小鼠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勞作用實驗研究[J];吉林中醫(yī)藥;2009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柏友萍;;中西醫(yī)結合:再論運動疲勞機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李永峰;;中醫(yī)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3 何珂峻;論中醫(yī)針灸理論在運動按摩中的指導意義[J];按摩與導引;2005年04期
4 張子彥;趙愛泉;;中醫(yī)藥對運動性疲勞恢復作用[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5 馮煒權;運動生物化學的回顧和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年04期
6 盧向陽;喬玉成;張紅娟;;補充三寶膠囊對大運動量訓練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與運動能力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7 賈天奇;常立云;宋佳霖;洪文學;樊鳳杰;;中醫(yī)艾灸療法促進運動性疲勞恢復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8 李連榮;沈堅;侯博文;;談中醫(yī)學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J];搏擊(體育論壇);2011年09期
9 郭中鈺,李峰,計國義,祝世功,杜葵琴,宗瑞義;抗疲勞Ⅰ號口服液抗疲勞抗缺氧作用研究[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10 李偉;葛雪珍;;中醫(yī)療法抗運動性疲勞研究現(xiàn)狀[J];成功(教育);2011年2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虹霖;“百會透太陽”對運動性疲勞大鼠下丘腦5-羥色胺系統(tǒng)影響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王佳;人參多糖抗疲勞和抗抑郁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春燕;運動疲勞對小鼠海馬GDNF、GFRα-1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及益氣養(yǎng)血補腎方的調節(jié)作用[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竇學俊;怒致病條件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王啟榮;游泳訓練及益氣補腎中藥對睪酮合成的幾種影響因素的作用和機理初探[D];北京體育大學;2003年
6 衣雪潔;健脾補糖對過度訓練脾虛大鼠骨骼肌GLUT4和相關信號轉導的影響[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李靖;放松音樂對有氧運動性疲勞的恢復及對大鼠紋狀體及下丘腦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8 龔波;我國職業(yè)足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4年
9 鄭弘溶;中藥干預對運動訓練大鼠紅細胞代謝、骨骼肌代謝酶基因表達及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5年
10 黃鑫;溫肝陽滋腎陰時相組合改善運動性疲勞的理論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修兵;疲勞引發(fā)小鼠的機體激聯(lián)效應導致細胞器質性改變的研究[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0年
2 楊霞;益氣養(yǎng)陰方和益氣補腎方的藥理作用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董孝龍;四川中醫(yī)骨傷科主要學術流派研究(推拿手法辯證施治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鄔卓文;艾灸對運動性疲勞大鼠行為學及血清IL-1β、IL-6、TNF-α影響的實驗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肖立寧;某部新兵疲勞調查及氨基酸維生素對軍事作業(yè)疲勞的預防作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倪震;高住低訓對大鼠骨骼肌3-甲基組氨酸和血清皮質酮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賴秋媛;針灸調神法改善運動性疲勞應用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張海島;腓腸肌運動疲勞肌聲譜特征及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曉雷;音樂電針對慢性運動疲勞大鼠乳酸、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的影響[D];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2011年
10 李夢堂;浮刺法對股四頭肌運動性疲勞表面肌電信號影響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勇;張勁軍;葉天申;;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機理探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2 田野,高鐵群;大鼠運動性疲勞模型的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3 喬玉成;關于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立法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4 李俊平;徐玉明;王瑞元;;常用動物運動模型的方式與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2期
5 韓雨梅,邸慧君;動物實驗在抗疲勞中藥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郭曉萌;調肝法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年09期
7 岳麗軍;姜麗紅;;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西醫(yī)研究概況[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8 趙福臨;劉瑞學;徐美華;;乳酸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監(jiān)測長跑運動員體能消耗和肌肉損傷[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9 馬作峰;張六通;姜瑞雪;王平;;論疲勞源于肝臟[J];廣西中醫(yī)藥;2008年01期
10 盧健,陳彩珍,許永剛,賴榮興;小鼠運動方式——轉籠的制作與應用[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灝,高順生;運動性疲勞的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2 郭曉兵;運動性疲勞消除的有效措施及機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0年S1期
3 郭立平;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4 何少鈞;運動性疲勞的生化機制與恢復過程[J];現(xiàn)代康復;2001年15期
5 初永和;運動性疲勞及消除[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3期
6 周國璋;運動性疲勞的預防與恢復[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9期
7 葉銳彬,張世明,馬建,虞亞明;中醫(yī)與自認勞累分級表在運動性疲勞監(jiān)測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19期
8 趙?民;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現(xiàn)狀[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2期
9 盧升虎;趙波;;中醫(y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研究現(xiàn)狀[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李麗艷,路新國,朱曉平;運動性疲勞與藥膳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2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鞏沅鑫;賈丹兵;李乃民;唐立明;李春杰;劉珊;;運動性疲勞的病因探析與診斷研究[A];第四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許興濤;劉文;楊建宇;王三好;于崢;;消除運動性疲勞常用中藥的研究回顧[A];第三屆中和亞健康論壇暨2009·亞健康產業(yè)展覽會論文集[C];2009年
3 黃麗英;;線粒體自由基與運動性疲勞產生機制的探討[A];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C];2009年
4 趙政;;砭石治療運動性疲勞機理的研究[A];第二屆全國砭石療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季宇彬;李佳歡;汲晨鋒;;運動性疲勞與鈣調節(jié)機制[A];2008第十一次全國臨床藥理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6 石紅;;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分型、診斷標準與恢復方法[A];2011年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李靖;楊菲菲;陳熹微;王露寒;;運動中音樂刺激對有氧運動性疲勞的影響[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8 馬來虎;;談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消除[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1卷)[C];2009年
9 丁俊華;;冰雪項目優(yōu)秀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中醫(yī)分型和診斷標準的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10 江志全;李天立;李長順;梅志亮;;射箭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恢復與防治[A];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季洪光;要讓運動性疲勞不再[N];科技日報;2005年
2 林峰;用中醫(yī)整體觀研究運動性疲勞及恢復方法[N];科技日報;2005年
3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李開剛;怎樣消除運動性疲勞[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4 朱寒雨;運動性疲勞如何除[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5年
5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李開剛;怎樣消除運動性疲勞[N];中國體育報;2001年
6 ;中醫(yī)藥消除運動性疲勞研究展望[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3年
7 豐城市新城中心學校 丁偉志;改善代謝消除運動性疲勞[N];宜春日報;2007年
8 藍天;怎樣消除運動后疲勞[N];大眾衛(wèi)生報;2006年
9 柴海強;阿膠消除運動性疲勞的作用[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10 常州市新橋中學 劉猛;高三體育專業(yè)集訓策略研究[N];江蘇教育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友樾;不同耳穴防治運動性疲勞的對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李曉琳;減味無比山藥丸結合導引術消除運動性疲勞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3 徐傳香;脊髓5-HT系統(tǒng)在運動性疲勞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4 汶希;廣東涼茶及針刺穴位對運動性疲勞大鼠影響的實驗研究以及機制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5 李靖;放松音樂對有氧運動性疲勞的恢復及對大鼠紋狀體及下丘腦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6 張蓉;運動性疲勞所致學習記憶能力改變的證候特點及分子生物學機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黃鑫;溫肝陽滋腎陰時相組合改善運動性疲勞的理論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8年
8 包大鵬;運動性疲勞腦功能變化的fMRI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9 郭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對大鼠運動性疲勞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孫立娟;線粒體營養(yǎng)素對運動性疲勞的預防和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由昕;電針對運動性疲勞大鼠中樞強啡肽-A水平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潘海霞;成都市高校體育舞蹈訓練的運動性疲勞現(xiàn)狀與防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鈞;基于主觀感覺疲勞量表和心率變異性相結合的運動性疲勞監(jiān)測[D];武漢體育學院;2015年
4 凌家杰;運動性疲勞中醫(yī)因機證治的理論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2003年
5 李夢堂;浮刺法對股四頭肌運動性疲勞表面肌電信號影響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遲淑勛;生物反饋技術在運動性疲勞監(jiān)控中的應用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4年
7 呂超;綜合療法對中長跑運動員賽前運動性疲勞恢復的功效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8 高永紅;運動性疲勞與肝腎相關的理論與實驗之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9 楊曉輝;冰水浴與螺旋振動按摩消除中長跑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的功效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10 馬小奔;中藥“祛疲寶”泡腳與足底按摩消除運動性疲勞功效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1702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xuelunwen/yundongyixue/241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