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感應淬滅酶克隆表達及其對銅綠假單胞菌的影響
【部分圖文】:
2930微生物學通報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圖1PCR產物電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圖2表達的AiiA蛋白SDS-PAGE圖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圖3AiiA群體感應淬滅活性測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時稍有減弱,仍達到42.40%,如圖4A所示。淬滅酶對鼠李糖脂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實驗組產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對照組的40%以下,如圖4B所示。為了更好地檢測總蛋白酶生成的變化,采用脫脂奶平板法,實驗組溶蛋白圈大小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淬滅酶抑制了銅綠假單胞菌蛋白酶的產生,如圖4C所示。2.3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產生的影響采用結晶紫染色法測定淬滅酶對PA生物膜形圖4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毒力因子產生的影響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綠膿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2930微生物學通報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圖1PCR產物電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圖2表達的AiiA蛋白SDS-PAGE圖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圖3AiiA群體感應淬滅活性測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時稍有減弱,仍達到42.40%,如圖4A所示。淬滅酶對鼠李糖脂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實驗組產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對照組的40%以下,如圖4B所示。為了更好地檢測總蛋白酶生成的變化,采用脫脂奶平板法,實驗組溶蛋白圈大小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淬滅酶抑制了銅綠假單胞菌蛋白酶的產生,如圖4C所示。2.3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產生的影響采用結晶紫染色法測定淬滅酶對PA生物膜形圖4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毒力因子產生的影響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綠膿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2930微生物學通報Microbiol.ChinaTel:010-64807511;E-mail:tongbao@im.ac.cn;http://journals.im.ac.cn/wswxtbcn圖1PCR產物電泳Figure1PCRproductsofaiiAgene圖2表達的AiiA蛋白SDS-PAGE圖Figure2SDS-PAGEanalysisofAiiAprotein圖3AiiA群體感應淬滅活性測定Figure3CharacterizationofthequorumquenchingactivityofAiiA時稍有減弱,仍達到42.40%,如圖4A所示。淬滅酶對鼠李糖脂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實驗組產生鼠李糖脂的水平降到對照組的40%以下,如圖4B所示。為了更好地檢測總蛋白酶生成的變化,采用脫脂奶平板法,實驗組溶蛋白圈大小明顯小于對照組,說明淬滅酶抑制了銅綠假單胞菌蛋白酶的產生,如圖4C所示。2.3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產生的影響采用結晶紫染色法測定淬滅酶對PA生物膜形圖4群體感應淬滅酶對銅綠假單胞菌毒力因子產生的影響Figure4EffectsofAiiAonvirulencefactorsproductionofPseudomonasaeruginosa注:A:綠膿菌素;B:鼠李糖脂;C:蛋白酶.*:P<0.05.Note:A:Pyocyanin;B:Rhamnolipid;C:Protease.*:P<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Hong Wu;Claus Moser;Heng-Zhuang Wang;Niels Hφiby;Zhi-Jun Song;;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bacterial biofilm inf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5年01期
2 周雨朦;陳代杰;李繼安;邵雷;朱春寶;;秀麗隱桿線蟲-耐藥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模型的建立[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黃少斌;王萬明;肖杰;;骨科鈦板表面TiO_2納米管陣列的制備和結構表征[J];國際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2016年03期
2 白羽;劉金輝;李清祥;應穎;;銅綠假單胞菌對喹諾酮類藥物耐藥機制的研究[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4年11期
3 韓華中;楊俊;;不同方法建立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腸道感染動物模型的比較和評價[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4年02期
4 殷瑜;戈梅;陳代杰;;新方法新技術與新型抗生素發(fā)現(xiàn)[J];微生物學通報;2013年10期
5 史秋佳;楊劍萍;陳纘光;;秀麗隱桿線蟲作為抗感染藥物篩選模型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3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Niels HФiby;Oana Ciofu;Helle Krogh Johansen;Claus Moser;Peter Фstrup Jensen;SФren Molin;Michael Givskov;Tim Tolker-Nielsen;Thomas Bjarnsholt;;The clinical impact of bacterial biofil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1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晶;史國萃;曾名湧;劉尊英;;細菌群體感應淬滅酶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生物加工過程;2019年03期
2 于福浩;婁在祥;王洪新;寇興然;;咖啡酸對銅綠假單胞菌群體感應的抑制及毒力因子降低的研究[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9年06期
3 王志航;馮雪;李樹仁;張?zhí)焖?儲衛(wèi)華;;細菌群體感應通訊系統(tǒng)淬滅及應用[J];藥物生物技術;2018年05期
4 錢林東;寧自林;張自芳;儲衛(wèi)華;;梔子苷對銅綠假單胞菌毒力因子及生物膜的影響[J];云南畜牧獸醫(yī);2016年01期
5 邱健;賈振華;李承光;馬宏;宋水山;張霞;冀營光;;細菌群體感應淬滅酶的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通報;2006年04期
6 黃媛媛;宋水山;;群體感應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調控[J];生物學雜志;2011年06期
7 劉佳;郭繼強;李憲臻;;群體感應與群體淬滅及其在抗微生物感染中的潛在應用[J];生物技術通訊;2010年03期
8 丁雅娟;丁蒙丹;張佳娣;張夢婷;余志良;;海洋微生物中的群體感應[J];科技通報;2019年06期
9 丁碧婷;陸葉倩;董昆明;王小治;周曉見;靳翠麗;繆莉;;具有群體感應抑制活性的海洋細菌的篩選[J];微生物學通報;2012年01期
10 徐操;李曼;黃媛媛;張哲;邊子睿;宋水山;;細菌群體感應參與銅綠假單胞菌胞內聚羥基脂肪酸酯合成的調控[J];微生物學報;2011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曉翀;海洋微生物中細菌群體感應抑制因子的篩選與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2 初騰;響應群體感應和體內信號的細菌調控系統(tǒng)的設計及應用[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3 余道軍;外源信號分子及腸道菌群對脆弱擬桿菌群體感應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2年
4 陳一強;綠原酸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的體內外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楊帥;銅綠假單胞菌粘附表型及其差異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6 趙燕;銅綠假單胞菌對氨基糖苷類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及相關耐藥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7 谷海瀛;固體培養(yǎng)和液體培養(yǎng)對銅綠假單胞菌雙鞭毛影響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8年
8 孫潤廣;生物膜分子與化學藥物及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1999年
9 馬勇;模擬生物膜的電化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侯曉麗;錳與氟單一及復合污染的生態(tài)毒理效應及機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宇翔;銅綠假單胞菌群體感應抑制劑篩選及作用機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2 王錦利;阪崎腸桿菌群體感應信號分子的產生及其對生物膜形成的影響[D];福建農林大學;2016年
3 邱健;含細菌群體感應淬滅酶的菌種篩選和鑒定[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王茹;群體感應對信號分子濃度調節(jié)非連續(xù)模型的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9年
5 張曉翠;人工構建的細菌群體感應系統(tǒng)動力學研究[D];廈門大學;2018年
6 丁雅娟;假交替單胞菌群體感應生物學特性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8年
7 趙曉曼;大腸桿菌群體感應基因ydiV在噬菌體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8 胡熠;群體感應淬滅下的MBR微生物群落及混合液膜污染潛勢研究[D];湖南大學;2018年
9 陳細平;野油菜黃單胞菌β-酮基;d體蛋白還原酶與群體感應信號分子生物合成途徑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
10 閆潞鋒;根際特異微生物的篩選及對連作太子參致害的初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92420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9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