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巴比特》的解構主義傾向
發(fā)布時間:2020-04-17 05:34
【摘要】: 辛克萊爾·劉易斯(1885-1951)是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國步入成熟期時,最杰出的文學先鋒,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特別的文學時代。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一個特殊的諷刺對象,如《大街》中的鄉(xiāng)鎮(zhèn)社會、《巴比特》中的商界、《阿羅史密斯》中的科學界、《埃爾墨.甘特利》中的宗教界,等等。他從長期從事的新聞工作中汲取養(yǎng)分并且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他的諷刺特點是對那些無孔不入的標準化,原則,價值的詳盡描寫,盡管有些夸張,但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中產階級的言談舉止及精神面貌,還是通過他的描寫而躍然紙上!栋捅忍亍分员徽J為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原因在于他成功地識別并塑造了那些在時間流轉中還可以保持相對可辨的情感,挑戰(zhàn),并且描寫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對于此,現(xiàn)代讀者特別是白領階層,職場人士,對生活不滿的家庭主婦以及美國中產階級中的中年人士很容易就會感同身受!栋捅忍亍返闹魅斯珕讨巍じ!ぐ捅忍匾呀洺蔀榱艘粋人物原型,他覺得他恪守商業(yè)圣訓,所以認為自己與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都達到了完全的和諧一致,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異來源于劉易斯先生對澤尼斯的暴力性的理解以及對美國人內心深處的異常空虛,冷酷和偽善的感悟,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被人類現(xiàn)代文明扭曲和異化的結果。辛克萊爾·劉易斯要抨擊的正是代表錯誤思想的那些規(guī)章制度。正是巴比特的進步精神和樂觀態(tài)度才使他有機會從內心和精神這兩個方面逃離澤尼斯的控制,在自然或本性中去尋找令他精神振作的東西,換就話說,就是到從之前受壓抑的邊緣中尋找希望。 本文對時代精神、社會問題以及調和基于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沖突和撫慰由此而來的精神痛苦的可能性做了全面的剖析。作為探索反理性主義的哲學,無論是存在主義還是解構主義都被用來分析本文的主題與時代精神。盡管存在主義哲學并沒有直接提供緩解各種各樣矛盾與沖突的辦法,但它還是強調了個人作為自我存在的重要性,雖然這種自我存在在標準化的社會中變得荒誕可笑。此外,存在主義哲學還散發(fā)出一些解構主義傾向,例如顛倒了本質與存在、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等級關系。通過對巴比特荒謬的自我存在以及他的絕對自由的描寫,巴比特人生痛苦的根源顯露出來——在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縈繞不去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因此劉易斯開始借助于類似解構主義的手法來顛覆一系列的等級對立,提供一個替補邏輯系統(tǒng),并且證明作為此在的“本原”的不在場性,蹤跡化,以及延異化。作為一名對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中不穩(wěn)定因素有著敏銳洞察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中顯示了存在主義與解構主義的傾向,這使得《巴比特》成為了一部預言書,它預示了人們思維方式,西方哲學發(fā)展方向等諸多方面的變化以及人們對缺乏絕對權威的非等級,多元化世界的向往。 本論文由引言、正文和結論三部分組成。 引言簡介了作家的經歷、《巴比特》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及其他的其它作品、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作品風格以及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從解構主義角度分析《巴比特》,從而去追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社會。 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包括三部分,用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分析闡述此小說。第一部分簡介邏各斯中心主義,西方形而上學和“本原觀”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簡介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提出解構主義的平等,非等級的傾向。第三部分簡介解構主義理論在《巴比特》中的應用。 第二章分六部分,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巴比特》的解構主義傾向。第一部分用“存在先于本質”闡述存在主義哲學中的解構主義傾向。第二部分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系作為解構主義傾向的另一個具體表現(xiàn)。第三部分分析巴比特的精神痛苦之源。第四部分闡述人物荒誕的生存狀況。第五部分初步闡述在荒誕的環(huán)境中如何避免悲劇人生。第六部分證明絕對自由作為解構主義原動力的重要性。 第三章分三部分,具體解構《巴比特》中的三個方面:主人公巴比特作為自我存在的變化過程,從自身價值的絕對在場到不在場;解構巴比特與他人的基于商業(yè)圖騰的人際關系;通過顛覆“社會團體愿望”優(yōu)于“個人內心向往”解構作為“本原”的澤尼斯。 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用來闡述如何在充斥著各種各樣暴力性“本原”表現(xiàn)的荒謬世界中生存以及用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如何分析這些問題。 因此,第四章通過借助于巴比特的緬因之旅解決上述問題。本章分為三部分,解決問題之道在于消解建立在先進工業(yè)基礎之上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邏各斯。第一部分闡述梭羅對作者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第二部分通過分析巴比特對煙的眷戀,在巴比特的精神層面架起一座溝通他與自然界中超自然力的橋梁,從而解構人類文明高于自然。第三部分用于闡述巴比特通過緬因之旅以及他的擺脫“本原”束縛的具體努力,從而在內心中形成的對于人類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美好向往。 結論部分對全文做了概括總結,再次闡述了《巴比特》的解構主義傾向,并肯定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但是通過解構主義的角度分析《巴比特》,我們意識到,單靠經濟繁榮不能解決我們所面對的所有問題,而德里達式的解構主義思想所倡導的互惠合作,多元主義和包容精神才是建立和諧社會與世界的必經之路,對我們渴望成為和諧整體的每個人來說,我們所獲得的經濟上的繁榮與精神上的健康也都依存與此。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712
本文編號:2630514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712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錠錠;辛克萊·劉易斯《巴比特》中的廣告與消費[D];江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63051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63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