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的語用論辯研究:以劉為民就中美稀土貿(mào)易摩擦答記者問為例
本文選題:外交部發(fā)言人 切入點:例行記者會 出處:《國際新聞界》2015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借助語用論辯學的研究框架,從論辯角度分析和評價了外交部前發(fā)言人劉為民對中美稀土貿(mào)易摩擦問題的應答,以此探討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的語用論辯研究路徑。該路徑由論辯話語重構(gòu)、策略操控分析和批判性評價三個有機相連的研究環(huán)節(jié)組成。研究結(jié)果顯示,為在合理性范圍內(nèi)使論辯結(jié)果對自己更為有利,劉為民在其應答的沖中突、開始、論辯和結(jié)束四個批判性討論階段均實施了策略操控。這些策略操控突出體現(xiàn)于劉為民在界定意見分歧、選取共同出發(fā)點、設計論證組成以及明確結(jié)論時對潛在話題、受眾需求和表達方式三個方面的運籌帷幄。對照語用論辯學中的批判性討論規(guī)則,結(jié)合中美稀土貿(mào)易摩擦的相關(guān)案件背景可以發(fā)現(xiàn),劉為民對征兆型和因果型論證圖式的把握尚有一定不足。個案分析表明,對外交部發(fā)言人應答話語的分析和評價必須有機融合論辯合理性和修辭有效性兩個理論視角。
[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pragmatic argu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response of former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 Liu Weimin to the Sino-American rare earth trade fri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ba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debate research path of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s Responsive discourse,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links: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reconstruction, strategic manipulation analysis and critical evalu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outcome of the argument more favorable to himself within the scope of rationality, Liu Weimin burst into his response and began, During the four critical stages of the debate and the end of the critical discussion, strategic manipul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se manipulations were reflected in Liu Weimin's potential topics in defining differences of opinion, selecting common starting points, design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rgument, and making clear the conclusions. Comparing with the critical discussion rules in pragmatic argument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case background of Sino-US rare earth trade friction, we can find that, Liu Weim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emata of omen and causality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man's response discourse must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argumentation rationality and rhetorical validity.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化話語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美貿(mào)易摩擦論辯話語研究”(14CYY0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H15;G21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根良;劉琳;;中國稀土問題的經(jīng)濟史透視與演化經(jīng)濟學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涂光晉;宮賀;;中美官方西藏主題新聞發(fā)布的政治修辭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年08期
3 李宇明;;應重視新聞發(fā)言人語言研究——在“新聞發(fā)言人語言學術(shù)研討會”上的發(fā)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吳鵬;熊明輝;;策略操控:語用論辯學之修辭拓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5 胡庚申,王靜;中外記者招待會用語特征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梁詠;;WTO框架下稀土糾紛可能引致之爭端與解決[J];太平洋學報;2011年05期
7 洪崗;陳乾峰;;中美新聞發(fā)言人拒絕策略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02期
8 趙琳;;政府新聞發(fā)言人語言傳播初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04期
9 官科;;基于西方新修辭學的新聞發(fā)言人話語建構(gòu)[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杜玉瓊;;中國稀土出口管理的合法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金花;;記者招待會中謹慎低調(diào)陳述的語用形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2 張媛媛;;中國稀土貿(mào)易問題的法律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03期
3 汪亞萍;;記者采訪客觀新聞如何面對企業(yè)新聞發(fā)言人制度[J];中國傳媒科技;2012年18期
4 楊丹輝;;我國稀土產(chǎn)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體系構(gòu)建[J];當代經(jīng)濟管理;2013年08期
5 曾曉陽;李冬蓮;;我國涉藏問題國際話語權(quán)芻議[J];大理學院學報;2014年05期
6 宮賀;;公共關(guān)系的范式競爭與“文化分析”路徑的提出[J];國際新聞界;2015年06期
7 張瑩瑩;陳力予;;模糊限制語在政府危機管理語言中的運用[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8 王天劍;;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管窺[J];麗水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9 苗蓉;;語料庫語言學的基礎(chǔ)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8期
10 劉亦晴;許春冬;;中國稀土管制下的問題透視及對策研究[J];經(jīng)濟視角(上);2012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謝新明;論多邊環(huán)境條約與WTO之沖突與聯(lián)結(jié)[D];華東政法大學;2012年
2 陳圣白;口譯研究的生態(tài)學途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畢占天;稀土國際貿(mào)易公平價格機制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4 何春艷;基于博弈論的我國稀土出口政策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Z,
本文編號:1603646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enyilunwen/yuyanyishu/160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