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奈斯維爾事件》中的黑人文化身份
[Abstract]:Since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cholars. With the rise of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question the original cognition, which also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 African-American writers, such as Toni Morrison, think about how to reconstruc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s and explore how to solve the cultural identity problems of African-Americans. In his masterpiece Chanesville, African-American writer David Bradley shows a process from identity anxiety to identity awakening and then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by paying attention to an African-American professor of history. It expresses Bradley's hope for a sense of identity. John Washington, the protagonist, as an African-American with the status of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white American culture, has two different cultural awareness. So it is inevitable to experience the embarrassment of identity caused by two very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white and black. The historical trauma of slave history to African-Americans led to John's inner cultural identity anxiety. The masculinity of African-Americans is largely suppressed by the white race. Bradley calls for the return of masculinity through Jack's teaching of John's masculinity. At the same time, John began to respect oral tradition, an important African-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y. This work uses storytelling to construct the full text, which also confirms Bradley's importance to oral culture. The return of masculinity and respect for oral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 John's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 awakening. Finally, John's pursuit and sharing of his ancestors and their events, their heroic praise, see Bradley's claim to return on the issue of identity. In addition, Bradley reconstructed the traditional and religious cultures of African-American nomenclature. The struggle for naming rights and the revis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reconstruct the identity of African-American culture and enhance John's identity with African-American identity.
【學(xué)位授予單位】:湖南科技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駱文琳;;《莫瑞斯》中的同性戀主題與文化闡釋[J];譯林;2008年02期
2 王巖;;雙性同體視野下的愛密利亞——《傷心咖啡館之歌》的人物分析[J];作家;2009年24期
3 栗雋;;論自然主義小說《海上扁舟》中的男性氣質(zhì)[J];青年文學(xué)家;2011年05期
4 馬志國;;別人說我像個女孩子[J];健康;2009年01期
5 尹銳;;論《玉牡丹》中的男性氣質(zhì)及其建構(gòu)[J];世界華文文學(xué)論壇;2010年04期
6 荒林;;性別、鄉(xiāng)愁與洛夫詩歌的男性氣質(zhì)美[J];華文文學(xué);2011年02期
7 丁寧;;英雄形象的縫合——孫道臨“十七年”的兵表演[J];當(dāng)代電影;2010年02期
8 丁威;張榮升;;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的對立——《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婦婚姻悲劇的重新闡釋[J];河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2期
9 許鋼;文化意識的覺醒——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思潮論之一[J];浙江學(xué)刊;1986年06期
10 爾遲;;關(guān)于“世界人”——“五四”時期魯迅文化意識述論[J];汕頭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198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Reg Little;;思想隔離——跨文化對話的一個障礙(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Justin O'Connor;;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英文)[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傳播、媒介與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對后工業(yè)文明的思考”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The Allia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us Values an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A Youth Perspective[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zé)任與行動”學(xué)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羅多弼;;道與智慧:人性、自由與尊嚴(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xué)基礎(chǔ)”哲學(xué)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Remarks on Roger Ames' Paper:Cultural Tactics and the Future of China[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6 Paolo Santangelo;;For an Anatomy of Personal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Preliminary Survey[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xué)藝術(shù)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xué)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BHUVAN CHANDEL;;印度傳統(tǒng)中的知識、智慧與價值觀(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David Carrier;;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Visual Art[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北京論壇(2004)論文選集[C];2004年
9 Samuel James Ruiz;;Being Prepared for the Future: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Scouting[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青年的責(zé)任與行動”學(xué)生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10 Luis David Guzman Barron;;社會變革與大學(xué)發(fā)展(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社會變革與大學(xué)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深圳商報記者 張賀敏;深圳文化意識非常自覺[N];深圳商報;2006年
2 方銘 楊德春;以理性精神重新審視先秦文化發(fā)展的軌跡[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3 李曉林;喚醒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意識[N];中國文化報;2007年
4 記者 楊紅義;喚醒文化意識 打造文化品牌[N];運城日報;2006年
5 王經(jīng)國;水利領(lǐng)導(dǎo)干部要有水文化意識和水文化素養(yǎng)[N];中國水利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李相宜;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首先要有文化意識[N];焦作日報;2005年
7 李運摶;文化散文:關(guān)鍵在文化意識[N];文學(xué)報;2000年
8 韓瑜;英語教學(xué)中的文化意識[N];黔西南日報;2009年
9 孫若風(fēng);公共文化意識淡薄是發(fā)展大障礙[N];北京日報;2007年
10 彭益民;增強沿海文化意識[N];遼寧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欒述蓉;族裔與生態(tài):路易斯·厄德里克“北達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2 楊永春;當(dāng)代澳大利亞土著文學(xué)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3 薛春霞;論菲利普·羅斯作品中美國化的猶太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年
4 劉敏霞;美國哥特小說對民族身份的想象:1776-1861[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5 王晶;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中黑人創(chuàng)傷的文化建構(gòu)[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6 王麗艷;多克托羅小說猶太主題的發(fā)展軌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7 武娜;庫切小說中的他性表征與倫理重構(gòu)[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8 陳英;毀滅、建構(gòu)與超越:蘇珊·桑塔格虛構(gòu)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9 樺楨;第二次浪潮之后[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吳柏祥;《紐約時報》與《光明日報》英雄報道與跨文化身份認同的建構(gòu)[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智文;《昌奈斯維爾事件》中的黑人文化身份[D];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2年
2 王維;自然對建構(gòu)黑人身份的重要性[D];吉林大學(xué);2011年
3 褚娜;論《美國牧歌》中三代美國猶太人的身份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2年
4 李露露;論奧古斯都·威爾遜戲劇中的分離與回歸[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5 劉穎;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漢”[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0年
6 劉娟;探尋《同名人》中的文化身份[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0年
7 欒麗梅;金山華人的美國噩夢[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8 沈雨露;混雜身份的構(gòu)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9 盧志梅;朱克曼的身份危機[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2年
10 溫晶;對神話和經(jīng)典的復(fù)寫與重構(gòu)[D];魯東大學(xué);2010年
本文編號:2484745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xchuangz/248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