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中和美的概念與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14-07-27 09:53
中和美思想起于孔門。關(guān)于中和美,先秦時代沒有專門著作和專題論述,自然也沒有這個專門概念。但關(guān)于它的論述,大量地散見于人們對藝術(shù)文學、人體、道德和政治經(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的美學評價之中。“中和美”這個概念,就是后人從先秦時代遺留下來的材料中概括出來的。
中和美在各個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ㄒ唬┲泻兔涝谒囆g(shù)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中和美作為一種審美標準,主要表現(xiàn)在這個領(lǐng)域。《左傳》成公十四年載:“《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這就是說,孔子修(編撰)的《春秋》,是中和美的典范。因為它內(nèi)容上有懲惡勸善作用,表現(xiàn)形式上卻適中和諧,含蓄委婉,“微言大義”盡在言外,沒有激烈偏頗之辭。
再如《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寫一個男子因看見洲諸上一對雎鳩,而聯(lián)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又寫了該男子追求女子未達目的的苦悶,和想象自己求得女子后的美滿生活。感情固然強烈,然表達得婉轉(zhuǎn)含蓄,不著痕跡。全詩風格莊重沉穩(wěn),并不失于猥褻輕挑,這就是體現(xiàn)了中和美標準的“樂而不淫”的作品!对娊(jīng)·小雅·北山》寫上層統(tǒng)治者殘酷役使小臣的勞苦不均情況,但小臣并無怨謗仇恨之言,至多表達了父母無人照看的悲哀,體現(xiàn)了“哀”而“不怒”的中和標準,也被目為中和美的典范。正因為這類作品既有美、刺、諷、諭作用,言辭上又含蓄深沉,秀麗婉轉(zhuǎn),感情強烈又不失直抒胸臆,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諧調(diào)美,具備中和氣象,孔子把它們的特點概括為“溫柔敦厚”和“思無邪”。也正因為這類具有中和美的作品占《詩經(jīng)》的大多數(shù),組成了它的脊梁,孔子才把它作為學生的教科書。
如果再聯(lián)系音樂來看,中和美的表現(xiàn)就更清楚了!墩撜Z·述而》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八佾》又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說自己聆聽一次《韶》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而聆聽《武》樂卻只覺得“盡美”并不感到“盡善”。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前者內(nèi)容是禪讓(堯禪位于舜)的,形式上雄渾莊雅又肅穆平和,入耳適中和諧,符合中和美。后者內(nèi)容是武王伐紂,主題激進,形式上又鏗鏘雄壯有余而溫良恭敬不足,缺乏含蓄微婉一面,中和氣象不夠。“盡善盡美”的音樂必須具備中和美,可見一斑矣。
。ǘ┲泻兔涝谌梭w美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前面說過,中和美雖然起于孔門,但它在與其他各家審美觀點的比較和選擇中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近乎全民族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表現(xiàn)在人體美須域,主要是對女子狀貌的審美。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云: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天下最美的姑娘——“東家之子”——美在什么地方呢?宋玉認為,她主要美在適中和諧:既不高,也不矮,既不紅,亦不白;身材高矮合度,膚色紅白相間,十分符合對立統(tǒng)一的諧調(diào)美,具備中和氣象。
這是先秦時代把中和美標準應(yīng)用于人體領(lǐng)域的典型例子,影響極為深遠。
漢魏時代,曹植賦予自己心目中最美麗的洛神形象也不過用符合中和美標準的“秾纖得衷,修短合度”八個字來描寫。
無獨有偶,中和美應(yīng)用于人體,與西方美學家關(guān)于“美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協(xié)調(diào)和適中”的認識也是相通的。歌德曾把美與人類的自然規(guī)定性放在一起加以考察,說:“例如達到結(jié)婚年齡的姑娘,她的自然規(guī)定性是孕育孩子和給孩子哺乳,如果骨盆不夠?qū)挻,胸脯不夠豐滿,她就不會顯得美。但是骨盆太寬大,胸脯太豐滿,也還是不美,因為,超過了符合目的的要求。”【7】中國先秦時代的宋玉和德國狂飆突進時代的歌德,雖然時代、民族與地域不同,看法卻驚人相似?梢娭泻兔来_實暗合辯證美學原理,客觀上反映出一種人類對美的規(guī)律的共同認識。
。ㄈ┲泻兔涝诘赖律铑I(lǐng)域的表現(xiàn)
中和美進入這一領(lǐng)域,表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途徑。
第一,以音樂為中介進入道德領(lǐng)域!渡袝。虞書·舜典》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粟,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不難看出:(1)舜命夔作樂,教兒子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實際上就是“直寬”與“溫栗”并存,“剛簡”和“無虐”“無傲”兼?zhèn)溥@種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諧調(diào)美的中和境界。(2)這個境界是通過音樂來實現(xiàn)的。
第二,以“比德”方式進入道德領(lǐng)域。所謂“比德”,就是用某些具有中和美特征的自然事物來比喻人的品德。《荀子·德行》說:“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穢,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互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雖然荀子硬把“仁義”等儒家信條附會于玉身上,但是從中也能看出之所以要以玉比德,還是因為玉兼有“栗而理”、“廉而不穢”、“瑕適互見”的中和美品質(zhì)。
《荀子·不茍》說得更明確:“君子寬而不慢,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寡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甚。此之謂也。”這里,以連詞“而”連接的前后兩項也是互相對立的。荀子認為,如此,君子才能夠把這對立的兩項中和起來,統(tǒng)一起來,在其間掌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構(gòu)成一種諧調(diào)美。這樣就能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即“至文”。
中和美進入道德生活領(lǐng)域,帶來兩種情況:一是人們自覺按中和標準頤養(yǎng)情性,形成更完美的觀念。二是以中和為美的觀念愈完善,對生活的反作用也就愈大,筆耕文化傳播,促使人們在約束自己道德的同時,也用它評判其他審美客體。這樣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反復多次,中和美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之中。
。ㄋ模┲泻兔涝谡谓(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
《樂記·樂本》載:“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很清楚,先秦人認為從“聲音”可以推斷某個國家政治經(jīng)濟狀況是否完美。這一點基本符合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認識論。因為所謂“聲音”,包括音樂曲譜和歌辭兩部分。這兩部分分別屬于藝術(shù)和文學的范疇。它們是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反映。所以,通過透視“聲音”是可以推斷出彼時彼地的致治經(jīng)濟概況的。先秦人們常用此法。
一個國家政治經(jīng)濟狀況好不好,就看這個國家的“聲音”好不好。評判“聲音”好不好的標準,前文已經(jīng)說過,就看它是否其備中和美。中和美就這樣進人政治經(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先秦典籍中這類例子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季札觀樂。季札所說的鄭國“民弗堪也”,陳國“其能久乎”這些結(jié)論,就是從其“聲音”是否具備中和美推斷出的。當季札聽到《頌》時,由衷地贊嘆:
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偪,遠而不攜,迂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本文編號:7223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22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