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9名日本學生誤讀現(xiàn)象的分析
本文選題:日本學生 + 誤讀現(xiàn)象。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02期
【摘要】:1.引言誤讀分析(miscueanalysis)是用心理語言學理論來研究朗讀(oralreading)①的一種方法。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學習閱讀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要同時利用三種線索:字形—語音、句法、語義(Arnold1994)。閱讀包含了兩種信息的...
[Abstract]:1. Misreading analysis is a method of studying reading aloud by psycholinguistic theory. Psycholinguists believe that learning to read is a problem-solving activity, and three cues should be used at the same time: phonetic,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rnold 1994. Reading contains two kinds of inform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對外漢語教學中心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文獻;“系”何時讀jì?[J];咬文嚼字;1996年07期
2 潘皓;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讀”現(xiàn)象[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崔麗芳;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中的誤讀現(xiàn)象[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王小敏;現(xiàn)代漢語字、詞誤讀類別辨析[J];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06期
5 厲震林;意義流失與話語再生——論中國前衛(wèi)話劇的誤讀形態(tài)[J];戲劇藝術;2000年01期
6 郭挺之;杜預和孔穎達對《左傳》的誤讀舉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5期
7 若谷;漢字誤讀錯用辨析(二)[J];中國出版;1994年03期
8 袁飛舟;;異域的牡丹——對意象派和中國古典詩詞的簡單比較[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9 劉濤;;現(xiàn)實主義的陷阱——蕭伯納是“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嗎?[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黃勇軍;;清末以降黃宗羲研究批判[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楊;;解析圖片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誤讀現(xiàn)象[A];中國編輯研究(2004)[C];2004年
2 阮倩;;霍爾頓“誤讀”出的虛假人生[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羅以澄;夏倩芳;;他國形象誤讀:在多維視野中觀察[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4 劉思;;布萊希特戲劇詩學在中國的接受與誤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黃粉保;;《金瓶梅》英譯本誤譯解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張同勝;;關于《水滸傳》誤讀誤解問題的探討[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7 賀朝霞;;從文化差異和關鍵詞的翻譯看西方早期對道家思想的誤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李秋群;;西方語境下對莊子的美學誤讀[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9 唐石父;;古錢讀法[A];中國錢幣論文集[C];1985年
10 張勵妍;;從普通話診斷服務看粵方言區(qū)人的語音難點[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向東;“劫犯不聽警告可擊斃”不能誤讀[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5年
2 孫 凡;中醫(yī)藥的誤讀[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覃特;一場被誤讀的官司[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4 紀文;“民族企業(yè)”的誤讀[N];消費日報;2003年
5 楊乃喬;關于“poetics”的意義及其誤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6 杜永彬;國外對西藏的誤讀[N];中國民族報;2009年
7 上海博物館 張明華;可能被誤讀了的先秦龍、虎食人紋[N];中國文物報;2004年
8 蘭海 河南;常委會監(jiān)督代表是誤讀[N];人民代表報;2004年
9 胡立彪;別再誤讀召回了[N];中國質量報;2010年
10 朱述古;重獎是對舉報動機的誤讀[N];貴陽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秋燕;誤讀觀照下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誦讀過程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于海冰;跨文化視野中的歐文·白璧德[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張雯;圖像與文本之距[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4 朱彤;王爾德在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付洪泉;現(xiàn)代性的哲學誤讀與社會學闡釋[D];黑龍江大學;2007年
6 Ismail Hussein Hashim;應激源感知和應對技巧的文化、性別差異:對留學中國的非洲學生、日本學生和西方學生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劉文霞;“俄羅斯性”與“非俄羅斯性”[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吳鵬澤;中日學生對媒體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及提高媒體素養(yǎng)的策略[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鑫;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獨創(chuàng)性[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10 洪小熙;漢韓雙向語言教學解難[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彩思;文學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理解與誤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劍鋒;現(xiàn)代闡釋語境中誤讀的批評學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宋軍美;“詩學誤讀”視角下艾麗斯·默多克三部小說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4 加藤百合;初級漢語水平日本學生的上聲偏誤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成慧芳;吸納 誤讀 新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蔡敏;趙孟
本文編號:1922936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aiyulunwen/lxszy/192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