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動詞語法化的認知
本文關(guān)鍵詞:日語動詞語法化的認知 出處:《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2013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認知語言學(xué) 語法化 語義擴張 隱喻 詮釋
【摘要】:人類的社會運轉(zhuǎn)離不開人的活動。從衣食住行到一般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由簡單到復(fù)雜的行為動作構(gòu)成。復(fù)雜的社會交流中動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隨著行為動作的復(fù)雜化,促進了語言交流的復(fù)雜化。這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語言作為一個復(fù)雜的系統(tǒng),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一個綜合結(jié)果。本篇論文,以復(fù)雜的語言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動詞為對象,以日語動詞語法化的分類和途徑以及本質(zhì)為研究課題。 首先,論文從認知語言學(xué)的角度重新審視日語動詞。通過認知語言學(xué)的方法,讓我們理解日語動詞的認知結(jié)構(gòu)。 其次,本文將動詞語法化分為三個大的方向,即:動詞虛化、動詞句型化、動詞詞匯化。尤其以動詞虛化為中心,通過各別動詞為例,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理論,包括動詞的語義擴展和動詞的隱喻模式以及動詞的詮釋幾個方面,揭示日語動詞語法化的途徑和特征。 最后,將動詞語法化的分析進行應(yīng)用,對比分析日語動詞語法化后詞義之間的差異;總結(jié)日語動詞語法化的動因和實質(zhì);及與中文動詞之間的一些區(qū)別。 動詞語法化的根本動因是為了適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社會活動的豐富和交流的復(fù)雜化,要求語言也有相應(yīng)的變化。因動詞在語言交流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動詞在語言擴展過程中分擔(dān)了重要的角色,其語法化是一種必然。日語動詞語法化的途徑主要是以動詞的語義擴張為基礎(chǔ),結(jié)合人類的其它認知方式,形成語義虛化。在動詞虛化的基礎(chǔ)之上又進而向動詞句型化和詞匯化方向發(fā)展。
[Abstract]:The social functioning of human being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From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to the general social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consist of simple to complex behavioral a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verbs in complex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self-evident. It promotes the complexi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a complex system, language is a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aspects. Tak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verbs in the complex language system as the obj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and essence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Japanese verbs.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reexamines Japanese 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et us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Japanese verbs. Secondl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directions, that is, verb deficiency, verb sentence pattern, verb lexicalization, especially taking the verb deficiency as the center, and taking individual verb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cluding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verbs, the metaphorical patterns of verb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erbs, the approach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Japanese verbs are revealed. Finally, th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ing of Japanese verbs after grammaticalization, the motivation and essence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Japanese verbs, an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ese verbs and Chinese verbs. The basic motivat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i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e enrichment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required to change accordingly, because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verb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Verb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expansion, and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s is inevitable. The way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Japanese verb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semantic expansion of verbs and combined with other cognitive modes of human beings. On the basis of verb deficiency, it develops to verb sentence pattern and lexicalization.
【學(xué)位授予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5期
2 劉利紅;;語法化的探討及對外語教學(xué)的應(yīng)用[J];湖南財經(jīng)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7年01期
3 劉利紅;徐佳麗;;語法化的探討及對外語教學(xué)的應(yīng)用[J];安徽文學(xué)(下半月);2008年05期
4 B.Heine;T.Kuteva;龍海平;劉云;;《語法的起源:一種重構(gòu)》述介[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2010年01期
5 饒立平;;淺析語法化的單向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dǎo)刊;2011年08期
6 何文斌;劉江雪;;從認知語言學(xué)角度看語法化單向性問題[J];廈門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1期
7 巫宏梅;劉科;;基于認知語言學(xué)的語法化研究——語法級階的連續(xù)統(tǒng)之辯正[J];考試周刊;2010年08期
8 趙彥春;王娟;;透過語法化現(xiàn)象看語法機制的自主性[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05期
9 林有苗;;《語言接觸與語法演變》介評[J];現(xiàn)代外語;2008年02期
10 E.van Gelderen;周流溪;楊成虎;;《語法化所體現(xiàn)的經(jīng)濟原則》介紹[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英;;淺談?wù)J知語言學(xué)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guān)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郅友昌;張曉燕;;俄羅斯認知語言學(xué)的發(fā)展[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xué)與研究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xué)研討會日程安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xué)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分組討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xué)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看認知語言學(xué)對意義的構(gòu)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xué)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魏在江;;語篇轉(zhuǎn)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xué)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王寅;;漢語“動名構(gòu)造”與英語“VN構(gòu)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gòu)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韓玉華;;從認知語言學(xué)的角度淺析香港人普通話中的詞匯偏誤問題[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任麗麗;;英語方位介詞Up和Down的隱喻性擴展[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董秀芳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中國語言學(xué)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2 姚莉;漢語語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國教育報;2007年
3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xué)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張繭;語言學(xué)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5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xué);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xué)[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6 郭生;在突破口上[N];光明日報;2004年
7 本版編輯 沈家煊 傅小蘭 蔡曙山;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N];光明日報;2006年
8 ;句法語文學(xué)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院報;2003年
9 王漸進;人體不是一臺機器[N];發(fā)展導(dǎo)報;2002年
10 王均;緊密聯(lián)系中國語言實際的語言理論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
2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xué);2010年
3 辛燕;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詮釋語法化[D];蘇州大學(xué);2009年
4 付寧;語法化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單音方位詞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9年
5 張?zhí)锾?與代詞“并入”相關(guān)的雙音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2年
6 金鏡玉;日語動詞的時體性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3年
7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jié)構(gòu)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9年
8 吳長安;“還”和“更”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9 王一濤;山西文水方言的趨向動詞及其語法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2年
10 肖小平;代動詞“為”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思華;插入語“據(jù)說”的語法化與主觀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1年
2 范麗娜;分句結(jié)合方式的語法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5年
3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xué);2010年
4 周青宇;語用充實視角下的語法化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1年
5 裴錦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介詞語法化過程相關(guān)的詞匯語義現(xiàn)象的處理[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6 王月萍;論“可是”[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7 張靜;“V起”的句法、語義及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8 代瑜;語法化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副詞標(biāo)注實證研究[D];四川外語學(xué)院;2010年
9 萬洪英;日語動詞語法化的認知[D];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2013年
10 樊城呈;“看來”、“想來”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139184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waiyulunwen/lxszy/139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