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英語母語者與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代詞回指消解的眼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05 20:37
   英語代詞所包含信息十分有限,如性、數、格等語法特征,但由于缺乏具體所指,在確定所指的過程中常有歧義現象的出現。代詞的歧義消解一直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有研究運用不同方法對英語中的代詞回指加工進行探討,其中包括命名實驗、探測詞確認實驗、自定步速閱讀實驗、眼動追蹤實驗、事件相關電位實驗等。性別歧義對代詞回指消解的影響在過往研究中討論較多(如,Caramazza et al.,1977;StevensonVitkovitch,1986;MacDonaldMacWhinney,1990;RigalleauCaplan,2000)但觀點并不統一,加工深度對代詞回指消解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如,Rigalleau et al.,2004;Stewart et al.,2007;Wu et al.,2018)且其實驗設計仍存在不完善之處。眼動追蹤實驗可以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時間及空間眼動數據,有助于更好地探究代詞回指加工的時間進程。現有研究很少運用眼動實驗探討性別歧義和加工深度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代詞歧義消解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四個眼動追蹤實驗,探討性別歧義和加工深度兩個因素對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代詞回指消解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研究問題:(1)性別歧義和加工深度如何影響英語母語者的英語代詞回指加工?(2)性別歧義和加工深度如何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代詞回指加工?(3)深層加工中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代詞回指加工有何區(qū)別?(4)淺層加工中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代詞回指加工有何區(qū)別?在眼動實驗中,被試需要閱讀包含有性別歧義或無性別歧義代詞的句子并通過按鍵選擇回答提問。實驗句有三種條件(歧義vs.主語回指vs.賓語回指),句后提問有理解性問題和是否類問題兩種。實驗一和實驗二探討英語母語者在深層和淺層加工中的代詞回指消解,實驗三和實驗四探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深層和淺層加工中的代詞回指消解。主要研究發(fā)現如下:第一,代詞歧義對英語母語者在深層加工和淺層加工條件下的代詞回指加工的影響不同。深層加工下,有性別歧義的代詞在早期加工中比回指賓語的無歧義代詞更加容易,而在晚期加工中比無歧義代詞的加工更加困難。這表明,在閱讀加工早期,相較歧義代詞而言,無歧義代詞與高凸顯性先行詞的共指解除(disengagement)耗費更多認知成本;而在閱讀加工晚期,歧義代詞的兩個潛在釋義相互競爭,從而加工難度增加。在淺層加工下,性別歧義對回指加工的影響并沒有呈現如同深層加工條件下的早晚期差異,而是在整個閱讀任務的全程對句子加工產生了促進作用。這說明在不需要給代詞指派先行語的淺層加工條件下,被試為代詞建構了一個模糊的未賦值表征(underspecified representation),可以“足夠好”地完成當下的加工任務。不同于以往研究,本研究首次發(fā)現了淺層加工下的共指解除效應,表明無歧義代詞的共指解除并非是策略性的,而是可存在于不同深度加工中的非策略性機制。第二,代詞歧義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深層加工和淺層加工條件下的代詞回指加工的影響不同。深層加工下,歧義代詞句的早期注視率低于無歧義條件句,而在晚期閱讀時間長于無歧義條件句。這表明,代詞歧義對中國英語學習者深層加工中的代詞回指消解存在早期的加速和晚期的抑制,與母語者的回指消解模式類似。淺層加工下,歧義條件的閱讀時間與無歧義條件無差異,但賓語先行詞條件的閱讀時間比主語先行詞條件更長,表明被試對有性別歧義代詞不進行精準解讀,而只是構建一個“足夠好”的未賦值表征,而無歧義代詞的共指解除仍然存在。本研究關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代詞回指加工的實驗結果揭示了深層加工中歧義效應的早晚期差異,并在淺層加工中發(fā)現了無歧義代詞共指消解的證據。這兩點發(fā)現在現有關于中國英語學習者代詞回指加工的研究中均屬首次。第三,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深層加工中的代詞回指消解模式類似,都存在代詞歧義對早期加工的加速和讀晚期加工的抑制,但具體效應產生的信息區(qū)域和時間都有差異。加工早期,代詞歧義的促進效應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閱讀中出現得更早,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代詞性別信息的高敏感度在代詞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而英語母語者的這一敏感性則出現在代詞區(qū)域。加工晚期,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結果都體現出代詞歧義對信息加工的抑制,表明在加工晚期,歧義代詞的兩個釋義間存在相互競爭,從而比無歧義代詞的加工更加困難。第四,在淺層加工中,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都對歧義代詞構建出足以滿足當下加工任務的“足夠好”的未賦值表征,而無歧義代詞的共指消解仍然存在。雖然基本模式相似,但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所構建的“足夠好”表征的程度和兩種無歧義代詞共指消解的難度都有所不同。英語母語者所建構的歧義代詞的未賦值表征模糊程度高、加工難度低;無歧義代詞的共指消解相對更加耗費加工成本但代詞與主語和賓語的共指消解難度無差異。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歧義代詞被構建的未賦值表征使得代詞歧義不會對加工產生抑制,但也并未將其加工難度下降到低于無歧義代詞的程度,這與英語母語者所構建的歧義代詞的未賦值表征存在差異。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賓語先行詞條件的閱讀時間長于主語先行詞條件,而母語者的歧義條件閱讀時間低于兩種無歧義條件。這些差異的存在可以解讀為英語母語者在淺層加工條件下的代詞回指加工不受代詞歧義、先行詞凸顯性等因素的影響,只構建剛好能夠滿足當下任務需要的模糊表征。然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淺層加工仍然十分謹慎,其代詞回指加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更大,所構建的未賦值表征的模糊程度更低。本研究通過四個眼動追蹤實驗,探討了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深層加工和淺層加工條件下的英語代詞回指消解,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第一,對英語母語者的代詞回指在線加工提供了有效補充,對原有存在爭議和尚未明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第二,彌補了現有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代詞回指在線加工研究的不足,并就加工深度這一鮮有研究的因素進行探討,為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代詞回指加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在對現有理論模型提供新的實證研究證據的同時,發(fā)現了共指解除的新特性,對原有理論進行了修正。第四,英語母語者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對比對國內英語閱讀教學、閱讀技巧的練習以及英漢口筆譯實踐都有一定的啟示。
【學位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H314
【文章目錄】: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Questions
    1.3 Research Design
    1.4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ypes of Anaphora and Affecting Factors
        2.1.1 Types of Anaphora
        2.1.2 Affecting Factors of Anaphora Resolution
    2.2 Studies on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2.2.1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in First Language
        2.2.2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in Second Language
    2.3 Studies with Eye-movement Method in Reading
        2.3.1 Development of Eye-movement Research
        2.3.2 Eye-movement Studies in Reading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Model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Research Hypotheses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Models of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3.2.1 The Competition Model
        3.2.2 The Reanalysis Model
        3.2.3 The Disengagement Model
        3.2.4 The Good-enough Model
    3.3 Research Hypotheses
        3.3.1 Hypotheses on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Depth on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3.3.2 Hypotheses on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Deep Processing
        3.3.3 Hypotheses on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Shallow Processing
Chapter Four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of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Experment1 &Experment2)
    4.1 Introduction
    4.2 Plausibility Pre-test
        4.2.1 Participants
        4.2.2 Materials
        4.2.3 Design
        4.2.4 Procedure
        4.2.5 Analyses and Results
        4.2.6 Discussion
    4.3 Experiment1: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Deep Processing
        4.3.1 Hypotheses
        4.3.2 Participants
        4.3.3 Apparatus
        4.3.4 Materials
        4.3.5 Design
        4.3.6 Procedure
        4.3.7 Analyses and Results
        4.3.8 Discussion
    4.4 Experiment2: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Shallow Processing
        4.4.1 Hypotheses
        4.4.2 Participants
        4.4.3 Apparatus
        4.4.4 Materials
        4.4.5 Design
        4.4.6 Procedure
        4.4.7 Analyses and Results
        4.4.8 Discussion
Chapter Five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of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Experiment3 &Experiment4)
    5.1 Introduction
    5.2 Experiment3: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Deep Processing
        5.2.1 Hypotheses
        5.2.2 Participants
        5.2.3 Apparatus
        5.2.4 Materials
        5.2.5 Design
        5.2.6 Procedure
        5.2.7 Analyses and Results
        5.2.8 Discussion
    5.3 Experiment4: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Shallow Processing
        5.3.1 Hypotheses
        5.3.2 Participants
        5.3.3 Apparatus
        5.3.4 Materials
        5.3.5 Design
        5.3.6 Procedure
        5.3.7 Analyses and Results
        5.3.8 Discussion
Chapter Six General Discussion
    6.1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of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6.2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of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
    6.3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Deep Processing of Native and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
    6.4 Pronominal anaphora resolution under Shallow Processing of Native and Chinese Speakers of English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Mai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7.1.1 Main Findings of Current Study
        7.1.2 Implications
    7.2 Limitation and Prospects
References
APPENDIX I
APPENDIX II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善志;翟清旭;;中國英語學習者代詞理解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年06期

2 譚益蘭;;藏漢英日四語代詞異同對比研究[J];西藏科技;2020年01期

3 王倩;梁君英;;空代詞和顯性代詞在語篇回指中的分工機制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年01期

4 王蕾;;從約束理論看英漢反身代詞的異同[J];農家參謀;2020年09期

5 王萍;;反身代詞“自己”的強調用法分析[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年07期

6 趙超;;《封診式》中隱名代詞“乙”的考察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7 高璐;;“反身代詞”大解析[J];小學生學習指導;2020年13期

8 劉紅;;形形色色話代詞[J];試題與研究;2019年09期

9 余映潮;;如何確定語段中“這”“此”“其”“之”等代詞所指代的內容?[J];語文教學通訊;1991年06期

10 封立;;“而后”、“爾后”有區(qū)別[J];甘肅教育;2011年2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慧君;英語母語者與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代詞回指消解的眼動研究[D];西南大學;2020年

2 劉偉;現代漢語代詞隱現的動態(tài)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劉稟誠;現代漢語代詞組構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張?zhí)锾?與代詞“并入”相關的雙音詞的詞匯化與語法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王永超;元明時期漢語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徐風華;英語母語者與中國英語學習者體特征理解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8 吳明軍;中國學習者英語反身代詞的習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9 何潔;漢語兒童早期語法中的“自己”[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10 張俊閣;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黎莎;漢泰反身代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2 劉凱東;俄語代詞的語義特點[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宋華;英漢反身代詞對比[D];延邊大學;2007年

4 張洋;南召方言代詞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5 馮會娟;安陽縣方言代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6 白雁;現代漢語代詞重疊現象之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朱瑾麗;舟山桃花鎮(zhèn)方言代詞研究[D];寧波大學;2017年

8 岳逸飛;韓漢反身代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年

9 姜濤;漢語代詞和連詞的語義關系[D];溫州大學;2012年

10 于桐;俄語代詞он之所指代及漢譯研究[D];河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721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oufeilunwen/rwkxbs/28721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a52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