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

發(fā)布時間:2018-10-21 19:00
【摘要】:為探討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對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在社會比較理論和樂觀的保護性作用的視角下,采用問卷法對1208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對自尊沒有直接的預測作用,但能通過上行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負向預測自尊;(2)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不僅能夠直接負向預測自我概念清晰性,還能通過上行社會比較的中介作用對其產生影響;(3)上行社會比較的中介效應受到樂觀的調節(jié),相對于樂觀水平高的個體,間接效應在樂觀水平低的個體中更為顯著;(4)此外,在樂觀水平高的個體中,上行社會比較對自尊的負向預測作用以及上行社會比較在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與自尊之間的中介作用都不顯著,但是上行社會比較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負向預測作用以及上行社會比較在被動性使用與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間的中介作用仍然顯著。研究結果有助于揭示被動性社交網(wǎng)站使用行為對自尊以及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對維護與促進個體自我概念健康發(fā)展有一定啟示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ssive social network use on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its mechanism, 1208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optimistic protective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has no direct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esteem, but can predict self-esteem negatively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2)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the clarity of self-concept, (3)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uplink social comparison is regulated by optimism,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 of optimism. (4) in addi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 of optimism,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f uplink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esteem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uplink social comparison between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nd self-esteem were not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f uplink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uplink social comparison between passive use and self-conceptual clarity are still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behavior on self-esteem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its mechanism. It is helpful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elf-concept.
【作者單位】: 青少年網(wǎng)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5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5YJA190001) 華中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重大培育項目(CCNU14Z02004)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自主課題(2016-04-003-BZK01)資助
【分類號】:B84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法國教會通過社交網(wǎng)站招募神父[J];中國天主教;2010年05期

2 梁丹;李麗濤;王芳;邸秀娟;;大學生社交網(wǎng)站使用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1年07期

3 ;常用社交網(wǎng)站影響心情[J];工會博覽;2013年09期

4 蔣重母;;《社交網(wǎng)站》[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0年30期

5 Frank Fang;;社交網(wǎng)站:你癡迷成癮了嗎?[J];新東方英語(中學生);2010年12期

6 馬李靈珊;;MySpace的墮落[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7期

7 ;社交重構世界[J];讀者.原創(chuàng)版;2012年03期

8 杜子建;;微博在改變世界[J];名人傳記(財富人物);2010年11期

9 ;王興:中國社交網(wǎng)站先鋒[J];時代英語(高三);2011年11期

10 恩惠;;數(shù)字說話[J];天風;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晨宇;;基于用戶黏性的中國社交網(wǎng)站盈利模式可持續(xù)性分析——以人人網(wǎng)的用戶黏性分析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洪偉;陳媛;;社交網(wǎng)站用戶持續(xù)使用意向實證研究[A];第十屆中國不確定系統(tǒng)年會、第十四屆中國青年信息與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馬曉輝;;青少年的社交網(wǎng)站使用動機[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晨宇;;中國社交網(wǎng)站盈利模式的可持續(xù)性分析[A];數(shù)字未來與媒介社會2[C];2010年

5 牛星;;看我國SNS社交網(wǎng)站現(xiàn)狀與趨勢[A];計算機研究新進展(2010)——河南省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曉娥;;SNS社交網(wǎng)站信息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A];首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0年

7 姚正宇;;親密關系與社交網(wǎng)絡互動行為研究[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3)——網(wǎng)絡化關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年

8 裴馨;杝旖;王妙t$;李思宓;_5伊QR;邢若t,

本文編號:22860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shekelunwen/xinlixingwei/22860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d8b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