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加載下瀝青路面地震波模量分析
本文選題:道路工程 + 瀝青路面; 參考:《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6期
【摘要】:為探索瀝青路面地震波模量與路面響應的關系,在細砂路基上的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進行了MLS66足尺加速加載試驗,同時進行了加載區(qū)域地震波模量的測試,分析了地震波模量與加載次數(shù)、路面溫度、車轍變形以及瀝青面層底部拉應變的定性或定量關系。結果表明:在加速加載試驗過程中,地震波模量隨加載次數(shù)的衰減過程大致可分為迅速衰減及穩(wěn)定降低階段,前一階段中平均衰減速度為0.1 GPa/萬次,模量減少值約占總地震波模量降低值的75%,后一階段衰減速率降低一個數(shù)量級;地震波模量與車轍永久變形呈二次多項式關系;地震波模量與上面層層底溫度的變化趨勢相反,多項式模擬可較好地表達二者關系;地震波模量與面層層底縱、橫向應變變化趨勢相反,且變化程度相當。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modulus and pavement response of asphalt pavement, the MLS66 full-scale accelerated loa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emi-rigid base asphalt pavement on fine sand subgrade, and the seismic wave modulus of the loading region was tested at the same time.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wave modulus and loading times, pavement temperature, rut deformation and tensile strain at the bottom of asphalt surface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accelerated loading test, the attenuation process of seismic wave modulus with loading time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rapid attenuation and steady reduction, and the average attenuation rate in the previous stage is 0.1 GPa/.The decrease value of seismic wave modulus is about 75 percent of the decrease value of the total seismic wave modulus, the attenuation rate of the latter stage is reduced by one order of magnitude, the seismic wave modulus and the rut permanent deformation show a quadratic polynomial relation, and the seismic wave modulus is opposite to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tempera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layer.Polynomial simulation can better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variation trend of seismic wave modulus is opposite to that of horizontal strain, and the variation degree is equal.
【作者單位】: 長沙理工大學;上海市市政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基金】: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基金項目(08201202400)
【分類號】:U416.2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宏超;王健;郭儀南;吳迪;;瀝青混合料流變歷程與模量演變[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12期
2 武金婷;葉奮;趙倩倩;;基于MMLS3的改性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12年05期
3 王騎;韓西;易志堅;;基于瞬態(tài)沖擊響應的混凝土路面板脫空識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4 郭儀南;張宏超;李增光;王健;;地震波技術在瀝青路面性能測試中的應用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蘇志翔;李淑明;吳小虎;;MMLS3加速加載試驗模型路面結構相似性設計[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靜;基于諧振腔式氫氣傳感器檢測濃度的算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朱錕;海洋平臺爆炸事故風險分析與防護對策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永恒,張肖寧,羅躍綱;基于頻率下降率的剛性路面脫空自適應神經(jīng)網(wǎng)絡識別研究[J];公路;2004年02期
2 王少君;馬曉力;吳超凡;;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發(fā)展過程研究[J];公路;2008年07期
3 張寧,錢振東,黃衛(wèi);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地基脫空狀況的評定與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4 趙茂才;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脫空對使用壽命的影響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5 彭永恒,陳靜云,潘寶峰,張肖寧;聲振法對剛性路面板脫空狀況檢測應用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6 陳瑜,張起森;基于FWD檢測結果舊路地基脫空狀況的模糊評定[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6期
7 彭永恒,王志丹,昂雪野,張肖寧;集成神經(jīng)網(wǎng)絡信息融合技術在剛性路面脫空識別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7期
8 潘友強;楊軍;;國內外足尺加速路面試驗研究概況[J];中外公路;2005年06期
9 宋長柏;水泥混凝土路面脫空的振動模型分析[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0 胡朋;柳志軍;;加速加載條件下瀝青路面疲勞破壞分析[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臺電倉;瀝青路面材料及結構組合設計[J];公路;2000年07期
2 周雷;高性能瀝青混合料在濟南西外環(huán)高速公路上的應用[J];鐵道建筑技術;2000年01期
3 李曉明,史景宏;瀝青路面施工質量與工藝控制技術[J];公路交通技術;2000年04期
4 雒澤華;瀝青路面壓實設備的革命[J];建筑機械;2001年07期
5 陳胤甫;淺談瀝青路面拌和法施工質量的保證[J];湖南交通科技;2001年03期
6 謝永彰,程永舟,高飛;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設計[J];公路與汽運;2001年02期
7 蔡岳雄,朱夢良;高速公路路面結構選型[J];中外公路;2002年04期
8 許潤龍,胡文華;昌九高速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的思考[J];華東公路;2003年04期
9 黃臘泉;瀝青路面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措施[J];中外公路;2003年02期
10 張宜洛,雷高見;瀝青混和料在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方法與措施的研究[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光;;重載下瀝青路面的力學響應的ANSYS模擬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程杰;;如何避免瀝青路面常見病害的產(chǎn)生[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9卷)[C];2008年
3 錢國超;;江蘇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十五”技術回顧與展望[A];江蘇省公路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6-2008)[C];2009年
4 孟書濤;;瀝青路面早期損壞與結構設計的關系[A];第五屆全國路面材料及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肖寧;;瀝青路面技術研究的思考與探索[A];2004年道路工程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6 王苗;;瀝青路面的預防性養(yǎng)護[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9卷)[C];2008年
7 黃經(jīng)緯;;淺談瀝青路面再生技術的應用[A];中國公路學會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于波;;淺談瀝青路面早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科技、工程與經(jīng)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河南省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沈金安;;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實現(xiàn)公路交通新的跨越式發(fā)展[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4年
10 吳強;;魁道瀝青復原劑CAP——在瀝青路面的應用[A];海南省公路學會學術交流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泗珍 謝培寧 劉玉琴;江蘇高速公路國內領先國際先進[N];新華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劉布陽;蘇交科:在改制“煉丹爐”中浴火重生[N];中國交通報;2011年
3 杜貴昌;淺談瀝青路面常見病害和預防措施[N];晉中日報;2010年
4 朱振宇;江蘇交通科學研究院集成研究打造抗水損瀝青路面[N];中國交通報;2011年
5 實習記者 賴囝楠;浙江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換顏”[N];中國交通報;2011年
6 王遠洋 孫燕 程佳祺;城市非主干道推廣瀝青路面[N];蚌埠日報;2009年
7 記者 王遠洋 通訊員 陳丁丁;瀝青路面封層工效提高近百倍[N];蚌埠日報;2009年
8 朱玉清 謝春霖;市區(qū)六條主干道將鋪設瀝青路面[N];湄洲日報;2009年
9 李闖民;讓路面告別“水世界”[N];中國交通報;2002年
10 忻州公路分局 張建強;淺析水對瀝青路面造成的破壞及預防措施[N];山西科技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博;瀝青路面節(jié)能減排量化分析方法及評價體系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2 王虹;基于融雪化冰的傳導瀝青路面優(yōu)化設計及粘彈性響應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福明;長壽命瀝青路面損傷行為及其結構壽命合理匹配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克非;極端氣候下瀝青路面破壞機理與修復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5 徐鷗明;長壽命瀝青路面設計指標與設計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6 郭紅兵;設置開級配大粒徑瀝青碎石裂縫緩解層的瀝青路面抗裂機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7 張光海;北方濱海地區(qū)瀝青路面損傷機理及使用壽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8 董忠紅;重型車輛—瀝青路面系統(tǒng)動力響應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9 張鑫;瀝青路面熱反射與熱阻技術降溫機理與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王書云;基于生心理因素的瀝青路面性能關鍵參數(shù)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其踐;瀝青混凝土路面溫度與老化梯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姜華木;再生型瀝青路面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3 薛文;重載作用下瀝青路面設計方法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4 蔡云梅;瀝青路面水損害——孔隙水壓力影響因素的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5 孫巖松(Xayasone Xongyongyar);老撾瀝青路面氣候分區(qū)及混合料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郭毅;西藏地區(qū)柔性粒料基層瀝青路面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7 劉斌清;基于控制反射裂縫的瀝青路面復合基層合理結構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8 孫德棟;重載交通瀝青路面結構設計的理論與工程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9 馬士賓;低等級公路瀝青路面典型結構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高智杰;柔性基層瀝青路面疲勞壽命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39879
本文鏈接:http://lk138.cn/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73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