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輔助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學的行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H195.3;G434
【圖文】:
二、行動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逡逑剛才我們己經了解了行動研究的含義及其特征,那么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逡逑應該如何操作呢?逡逑最初Kemmis和McTaggart邋(1982)提出行動研究有四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計劃、逡逑二行動、三觀察、四反思[1]。為什么要進行研究?當然是因為在教學情景中發(fā)逡逑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要通過研究來解決問題,所以要先逡逑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即計劃。然后一步一步實施這個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逡逑注意細心觀察問題的一系列的變化。同時記得記錄顯示變化的數據,收集能夠逡逑證明變化的現象。下一部是反思,反思這一輪整個的研究過程。最終獲得了哪逡逑些成效,同時又發(fā)現了哪些新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新問題。緊接著下一輪逡逑行動研究就要開始了,針對上一輪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我們要給出新的改進計逡逑劃……上一輪接著下一輪,不斷循環(huán)。逡逑
傳統課堂教學中,課前預習的時候,教師無法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逐一解決逡逑他們的問題。所以可用課前微課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課下先觀看教師制作的微逡逑課,然后在課上針對一些疑難點進行討論。如此,學生預習的時候,會快速找逡逑到方向和目標,針對性更強,預習效率也會更高。第二種形式的微課可在漢語逡逑課堂教學中進行。課中使用微課可重復利用微課資源,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逡逑和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第三種形式的微課放在課堂以后進行。課后微課的逡逑主要目標是對己經學會的知識點進行強化練習,使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和牢固。逡逑.綜上,三類微課對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效果,具體研究采用哪種形式,是逡逑由學生對于微課需求所決定的,而這也是本次調查的主要關注點。逡逑我們通過收集問卷信息,發(fā)現在問題“你更喜歡在哪個情況下觀看微課?”逡逑中,22個學生中有16個選擇的是課后微課,占比73%,說明多數學生更喜歡課逡逑后微課的形式。逡逑
圖3:學生對具體觀看時間的選擇逡逑(二)微課時長逡逑微課時間是長還是短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觀看興趣與學習效率,太短逡逑了就不能對知識點進行很好的解釋和練習,太長了又擔心學生可能沒耐心觀看,逡逑因此對微課時長進行定位非常必要而且重要。從edX的數據統計,我們了解到,逡逑不管視頻有多長,大多用戶實際上能夠集中注意力進行觀看的時間都小于6分逡逑鐘。其實在研究正式^u始之前,我們想要聽取一下學生的想法,所以也對全班逡逑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為了得到更加客觀真實的答案,調查問卷首先給全班學逡逑生界定了微課的概念,同時在微課投放一個星期后,保證學生已經觀看過6個逡逑以上的微課及配套材料后才進行。問卷是紙質形式,學生填寫便可。學生中總逡逑共發(fā)放的問卷是22份,實際收回的有效問卷也是22份。問卷中對“你可以接逡逑受的微課時長”這一問題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逡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業(yè)奇;馬遂蓮;;微信平臺支持下的混合式漢語學習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2 趙振華;張芳;;基于微信的大學英語混合式學習應用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05期
3 李曉東;曹紅暉;;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影視英語課堂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5年09期
4 王麗麗;楊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08期
5 陳海芳;馮少中;;翻轉課堂在基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作用機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年04期
6 尹合棟;;微課程的設計、開發(fā)與評價[J];現代教育技術;2015年01期
7 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年06期
8 張潤柳;;基于微課的漢語拼音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年16期
9 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年04期
10 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芳芳;對外漢語初級書法課教學實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2 張蕊;基于三種微課類型的中級漢語綜合課教學設計[D];遼寧大學;2016年
3 廖慧鈺;微課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4 李權;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年
5 于佳;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演變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盧程佳;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設計與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7 張翼然;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盧勝男;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型移動課程的設計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年
9 羅丹;微型課程的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林曉華;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759991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jykj/275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