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選擇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炎,鐵軍;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課程體系探索[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2 鐘啟泉,黃志成,趙中建;開拓比較教育科學研究的新視域——兼論比較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方法論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周華麗,顧志良;論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多樣化[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4 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課程開發(fā)在中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5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6 于秀;完善體育院系《學校體育學》教材的幾點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年04期
7 馬勇占;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構成因素及發(fā)展對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8 彭勇;;基于體育隱蔽課程的多元文化傳遞價值認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袁躍,盧青;關于高中學生對體育課學習評價的調查[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0 邵偉德,鄭敏;當代體育教學模式內在結構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正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3 張華;經(jīng)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黃忠敬;知識·權力·控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6 傅建明;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張男星;俄羅斯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馬治國;網(wǎng)絡教育本質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邵光華;數(shù)學樣例學習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爍;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借鑒[D];河北大學;2000年
2 張軍杰;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開發(fā)的初步探索[D];蘇州大學;2001年
3 高闖;科技活動課程理論與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鄭曉梅;我國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鐘志勇;國家高中數(shù)學課程實施現(xiàn)狀與改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陳偉華;健康人生教育模式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王牧華;生態(tài)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劉仲全;高師公共課教育學教材知識結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黃文結;論影響學校德育教育的潛在課程[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曉敏;化學教學中的科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施體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瑪納;;《達斡爾族教育》出版[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年04期
2 滕紹箴;達斡爾族文化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回顧[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4年01期
3 劉金明,曾小玲;論達斡爾族學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01期
4 劉金明;二十一世紀達斡爾族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年03期
5 毅松;達斡爾族的私塾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6 孟亮;關于漢族、達斡爾族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5期
7 杜澤泉;女旗長的教育夢──記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副旗長劉佩清[J];中國民族教育;1995年03期
8 王玲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文化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fā)——以廣西南丹縣某白褲瑤族鄉(xiāng)為例[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馬文靜;;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及發(fā)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10 孫東方;;達斡爾族達漢雙語教育現(xiàn)狀及分析——對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調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井祥貴;納西族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孫東方;文化變遷與雙語教育演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史利平;安順屯堡社會組織的教育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張愛琴;民族地區(qū)鄉(xiāng)土教材的開發(fā)模式與功能[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付娜;民族大學(學院)的特有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孟蘭蘭;達斡爾族社會變遷與幼兒家庭教育——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滕克鄉(xiāng)后霍日里屯教育人類學田野調查[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李麗敏;全納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年
3 蘭建華;社會變遷背景下的農村畬族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吳伊娜;郭道甫生平及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5 劉玉芳;京族文化與學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玉梅;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校民族文化傳承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胡迪雅;民族高等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8 鄭小新;論社會轉型期朝鮮族教育的價值取向[D];延邊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56317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jxjy/285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