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體系之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課程,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課的開設,意在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樹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科學的世界觀。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優(yōu)化整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兩門課程,同時還增加了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內容,統(tǒng)編教材內容豐富、理論觀點概括抽象,加之課時有限、各任課教師知識結構不同,大大增加了授課難度。因此,如何提高“原理”課的實效性,提高學生 原理,,課的認知度,進而使“原理’,課成為鑄造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力思想武器,其核心是建立一個以學情、社情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讓學生愿學、樂意學的教學效果。
1明確“原理”課教學任務是構建教學體系的前提“原理’’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張雷聲教授認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世界觀教育是“原理”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其中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核心內容。叫首先,“原理”課教學要系統(tǒng)介紹并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揭示的科學真理,這個知識傳授是前提:其次,掌握原理的目的在于運用,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核心,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培養(yǎng)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世界觀教育是“原理”課教學的主線。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培養(yǎng)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原理”課教學的核心任務,盡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色彩,但它本身就是對真理探索的教育。嘲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意識形態(tài)性和學術性的內在統(tǒng)一,不能把‘‘原理”課作為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和灌輸,要結合大學生對各種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迷茫和困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論證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偉大作用,實事求是,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來證明其科學性,從而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懂、真信,自覺認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其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
2教學體系的構建應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把握以陳秉公、盧黎歌、黃立偉等為代表的學者比較分析了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二者的關系,由此提出“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這一觀點已成為共識。但在教學實踐中,相當~部分教師知識結構不健全,很難適應“原理”課教學整體性的要求,導致“原理”課經常被肢解,出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化、經濟學化的傾向。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片面性把握,甚至肢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直接影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面、系統(tǒng)性認知,往往課程結束了,學生仍然不知道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知半解,很難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
因此,對現有課程大綱和教材的重新建構上,就要求任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做出科學的解讀:
第一,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體系上去把握其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但它又不是三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這三部分聯(lián)系緊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核心,闡述了“兩個偉大發(fā)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兩大客觀規(guī)律”,即自然、人類社會及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規(guī)律;設想了“一個聯(lián)合體”,即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共產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必須深刻把握“原理”課的理論體系,結合教材和大綱,根據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方法,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合理分配課時。
第二,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為靈魂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在實踐上,要求教師突破理論教學的固有的空洞說教,跳出對原理知識性的講解,而從更為廣闊的視界上去把握和考察在新的環(huán)境下理論與實踐的邏輯關系。尤其是要避免為知識而削足適履式的實踐聯(lián)系,其結果必然是斷章取義,令學生反感。要實現原理和實踐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則是連接彼此的“橋梁”。所以,“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運用發(fā)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靈魂”,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和最根本的理論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基礎。”由此,在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緊緊抓住這個“靈魂”,貫穿于各組成部分,否則教學體系就只能是三個部分的簡單相加,只有“形”,而沒有“神”。
3教學體系的構建應突出教學重點,關注熱點第一,要突出教學重點按照程恩富教授提出的“學馬列要管用、要精”
這一基本要求,教師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課程內容體系,突出教學重點,提煉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意義、處于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及相應的方法論。對教材進行認真梳理,根據教學目標確定“原理”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有三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結論;三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理論。
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包括對整個世界、對人類社會、對人的認識和思維的基本認識和根本觀點三個方面,在教學中應重點闡述以下幾個基本觀點:唯物論觀點、社會實踐的觀點、辯證發(fā)展的觀點;實踐是認識基礎的觀點、人類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點、兩種把握世界方式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具有價值引導和思維方法培育的功能,教會學生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原理’,課教學的落腳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在闡述以上基本觀點的同時,筆耕文化傳播,要重點總結和運用相應的方法論。
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結論,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做出的科學回答。這部分的教學應重點把握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二是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由此分析商品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客觀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理論,從總體上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及其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歸宿。
三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和人類社會未來走向的理論,構成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主體,它闡述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的發(fā)展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最終結論、落腳點和最本質的東西。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馬克思在社會領域里的天才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社會主義認識觀,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復雜性,培養(yǎng)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出發(fā),去認識人的解放,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去認識共產主義預言的科學性第二,要關注熱點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來自它的真理性,真理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更具說服力、感染力。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注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當前大學生關注最多的仍是社會主義中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所出現的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等現實問題,到底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還行不行?共產黨還能不能?尤其是在新世紀這個大變革的時代,在中西方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社會變革等交流碰撞中,大學生受到多元的價值文化的沖擊,對這些問題充滿著種種困惑與質疑,馬克思主義面臨著嚴峻的“認同危機”。[3]因此,不回避,直面經濟社會現實問題,及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澄清和梳理,正確辨別各種社會思潮,用真理的力量來贏得學生的認同。為大學生分析社會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正確的價值導向。
。其次,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勝利的重要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需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時代性因子。在實際教學中多研究當前的社情、民情、國情,真正把理論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突出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特征。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善于學習思考,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及時把握理論研究的前沿和理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只有用發(fā)展的理論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解釋各種社會問題,才能增強理論的說服力,為學生解惑釋疑。
4教學體系的構建要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為保障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不僅體現在內容把握上,而且還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上,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特點。
一是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實現由教師的單一性教學轉向多維度教學。實踐證明,對教學方法的多維度使用,能從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激情。目前,綜合各高校的探索來看,多維度教學方法主要有:問題引導、案例啟發(fā)、教與學的交互參與、興趣研究等,這些不同的教學維度,在實踐得到了較好的回應。當然,每種方法各有特點,法無定法,各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二是實現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目前,網絡化的教學,將越來越深入課堂,是推動“原理”教學的現代化力量。事實上,當代大學生在個體上體現出知識面廣與思維單一的矛盾。而這這種矛盾僅僅通過課堂的教學模式是無法解決的。因此,當代高校教師應該廣泛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如通過博客、BBS,MSN、QQ、電子郵件等方式,實現教學互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三是強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互相滲透。我們認為,理論教學的根基在實踐教學的滲透。尤其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深入,社會矛盾體現出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積極把握校內和校外兩個實踐陣地,引導學生體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增強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勇氣。如針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熱點問題,可以采取課堂演講、辯論、專題探究、學術報告、經典閱讀等形式:而對于一些現實性較強的問題,則可以通過假期社會調研、參觀考察、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形式來進行。尤其是要增強同學們直面矛盾和問題的勇氣,通過對社會實情的認知,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用理論武器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是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過程考核,打破傳統(tǒng)的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綜合考察學生對原理的掌握及運用情況,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根據教學方式來合理分配考核比例,以實現“教”與“考”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切實提高教學實效性。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體系,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作出艱苦的探索,也是扭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困境的必然要求。
本文編號:4458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