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視閾下大學審辯性思維課程設計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02:49
審辯性思維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蘇格拉底的“產婆術”,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首先在高校以通識課程來設課并進行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21世紀全球化時代中,“4C素養(yǎng)”(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被認為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是世界公民的必備技能,其中審辯性思維能力已成為世界各國共識,是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核心技能之一。2005年錢學森的世紀之問,引起國內教育界對我國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培養(yǎng)模式的深刻思考,更引發(fā)高校對于審辯性思維通識課程相關研究。審辯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等高校通識教育關鍵培養(yǎng)目標之一,并在審辯性思維課程開發(fā)和審辯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我國已開設審辯性思維課程或開設與審辯性思維相關課程的高校,在課程設置、內容、結構和實施評價等方面有較大差異,課程設置缺位、課程內容失據、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實施和評價體系亟待完善和規(guī)范,本研究從通識課程的視角切入,在比較借鑒美國審辯性思維課程開發(fā)與設計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高校課程設置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構審辯性思維課程的理念目標、模塊結構和實施策略,以為我國審辯性思維課程開發(fā)與設計提供可行性解決方案和策略架構。在我國提出“提高高校教育質量,促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規(guī)劃的背景下,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需求為基礎,著力研究如何在高校通識教育中進行審辯性思維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本研究圍繞研究目標,采用文獻法、理論思辨、對比分析法和測量法等研究方式展開,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問題緣由。首先,審辯性思維是人適應世界和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備能力,國際組織和各國課程改革都將審辯性思維納作為課程目標之一,信息社會、全球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亟需培養(yǎng)提升大學生審辯性思維能力。其次,研究表明,我國學生審辯性思維能力與國家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高校開設審辯性思維課程數(shù)量少、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方法不到位等,為審辯性思維課程開發(fā)與設計提出了現(xiàn)實需求。第三,審辯性思維做為一門通識課程在西方的開發(fā)和實施早已展開,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審辯性思維課程體系化、系統(tǒng)化、多樣化方面已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如何吸收借鑒美國的課程開發(fā)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課程理念與目標、結構組織、內容體系、實施過程和評價的研究已成當務之急。第二部分:如何進行問題研究。首先從思維、審辯性思維能力及模型、課程及課程設計、通識教育與通識課程等進行文獻梳理;對通識課程與審辯性思維課程二者的關系進行詮釋,析出研究問題及解題框架;從學理上完成課程設計的相關分析和論述。其次在以培養(yǎng)人的理性為線索,對西方的通識教育,特別是美國通識教育發(fā)展歷程進行文獻梳理。其次中美兩國通識課程中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哈佛大學的融入課程、芝加哥大學的經典原著學習、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審辯性寫作”、嶺南大學核心課程、臺灣大學的基本素養(yǎng)、復旦大學的通識模塊和大連理工大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通識+創(chuàng)新實踐”等,從課程的目標設計、內容設計、組織管理、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進行對比分析,為通識課程中審辯性思維課程設計提供參考。最后,對高校本科一年級學生的審辯性思維能力進行實證調研,分兩個階段進行;先選取量表對重慶、青島、內蒙古、陜西四所高校一年級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審辯性思維能力狀況;而后,在遵循測量學的理論基礎上,對原量表修訂檢驗信效度后,對NM大學審辯性思維課程結束后進行第二次測量;運用SPSS對調查數(shù)據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變量的差異性比較分析。本次測量結果表明,我國學生審辯性思維能力處于中低等水平,審辯性思維課程學習有助于學生審辯性思維能力的提高。第三部分,建構問題解決框架,確定通識課程目標、課程模塊設計和應用參考案例展示和分析。首先從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全球素養(yǎng)理念出發(fā);從課程來源、課程目標設計原則、基本取向、教育領域分類進行目標體系建構;從課程依據、選擇原則、內容選擇、內容組織等進行課程內容設計,完成審辯性思維課程設計的學理性分析。其次,結合文獻梳理、能力調查、對比研究以及在課程構建思路指導下,對SX大學通識課程和審辯性思維課程進行具體設計,從社會發(fā)展、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內容強調課程目標構建的來源;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來確定課程“三維目標”體系,完成SX大學通識課程總目標、六大模塊課程目標、審辯性思維課程模塊及課程群等設計;以案例選擇的方法,不同類別的學生學習通識+融合課程,審辯性思維案例、審辯性閱讀和寫作、“問題為中心”探究課程等完成課程內容選擇和組織;以“知識”學習和“問題探究”兩種主線,設計兩種不同風格的審辯性思維課程案例,為開設審辯性思維單獨課程提供參考。
【學位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642.3
【部分圖文】:
批判性思維圖書作者統(tǒng)計柱狀圖
從圖 1-9,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從 1989 年由姜麗蓉等翻譯《批判性(作者:查菲)開始到今天共有 88 本,2016 年最多出版了 15 本,其中是批判性思維》(作者:琳達·埃爾德)等 7 本是翻譯過來的,《喚醒理安: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作者:王召強)和《祛魅與祛蔽:批判性中學語文思辨讀寫》(作者:余黨緒著)兩本是中學語文研究等。出版數(shù)的是延安大學武宏志教授出版的《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初探》等
本文編號:2840070
【學位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642.3
【部分圖文】:
批判性思維圖書作者統(tǒng)計柱狀圖
從圖 1-9,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從 1989 年由姜麗蓉等翻譯《批判性(作者:查菲)開始到今天共有 88 本,2016 年最多出版了 15 本,其中是批判性思維》(作者:琳達·埃爾德)等 7 本是翻譯過來的,《喚醒理安: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作者:王召強)和《祛魅與祛蔽:批判性中學語文思辨讀寫》(作者:余黨緒著)兩本是中學語文研究等。出版數(shù)的是延安大學武宏志教授出版的《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初探》等
本文編號:2840070
本文鏈接:http://lk138.cn/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400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