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心教育學生
【摘要】圍繞用愛心教育學生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陳述了關愛學生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更是教師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本文從以下方面闡述了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的多種形式,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去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課堂,詩意中豐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課堂,筆耕論文新浪博客,體驗中引導認知;三是趣味化的課堂,活動中自主感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讓孩子們在這種看似尋常的“感動”中豐富情感、提升認識、超越自我,體驗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從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質量。
【關鍵詞】回歸生活;珍視童心;提升認知;愛心;滋潤;心田
Educates the student with the compassion
Cuo Qingping
【Abstract】Regarding educated the student with the compassion to make the good progress in the work, first stated showed loving concern the student is teacher’s occupational ethics, was the teacher completes the student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he premis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from the below aspect how 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s many kinds of forms, to move student’s mind, promotes child’s cognitive capacity: First, scene classroom, in poetic sentiment rich emotion; Second, the adaptation classroom, in the experience guides the cognition; Third, the interest classroom, in the activity the independent feeling becomes aware. Through the richly colorful classroom instruction, lets the children, in this kind looked that resembles “the move” commonly the rich emotion, the promotion understanding, superego, is experiencing the life increment and the rhythm, thus promotes the childhood life comprehensively the quality.
【Key words】Return life; Treasures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Promotion cognition; Compassion; Moistening; Heart
感動是一種積極、奇妙的心靈體驗。在品德教育中,若讓學生收獲一份感動,就幫助他們體驗了一次情感的升華,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旅行。孩子們在這種看似尋常的“感動”中豐富情感、提升認識、超越自我,體驗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從而全面提
升童年生活的質量。
我在執(zhí)教中從“一切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歸于孩子的生活”這一理念出發(fā),珍視“童心世界”這一最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生成、調整話題,根據其真實體驗和反饋,來引導他們思考、討論、交流,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道德認知。本人經過幾次試教磨合,有很大改觀,使整個課堂在有彈性的預設下“動態(tài)生成”、精彩紛呈。現摘錄課堂中的幾個片段,來品味一下“動態(tài)生成,感動心靈”的精彩和反思探索。主要從以下淺談我的看法:
1 情景化的課堂,詩意中豐富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到厭煩,就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而要使他們的整個身心充滿歡樂。”創(chuàng)設巧妙的情境,讓學習在孩子們快樂的參與中變成一種享受,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長于斯。課堂教學緊緊抓住了與學生生活態(tài)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著密切聯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讓學生有事可想、有話可說,課堂教學便自然進入了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道德體驗的最佳契機。
引導啟發(fā),把學生帶入了回憶中。加上背景音樂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親情氛圍,富有感染力,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師生共同解讀著什么是父母的愛。這樣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創(chuàng)設好情景,才能引發(fā)心靈共振。
1.1 準備性——活動情景前要讓學生做好認知心理準備? 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價值觀喚醒。”教師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狀態(tài),善于調節(jié)兒童的情感,使他們對即將開始的活動充滿期待。課前進行收集信息的準備,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學生訴說故事,有的還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訴說有內容,訴說有深情,課堂氣氛活躍。
1.2 真實性——活動情景的內容必須是真實 ?學生的體驗脫離了實際生活,其學習就達不到課程目標。如果學生訴說的東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
1.3 針對性——活動情境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教學中,無論活動內容還是活動形式,都應指向教學目標,為達成目標而服務。本教學片段始終圍繞一個“愛”字,讓學生觀察父母,從生活入手,后來訴說 “關愛”的事例,再加課件的演示和溫馨的音樂,一份真愛觸動著學生的心靈。當前,品德新課程的活動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動化教學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對“活動情景”為什么而設還缺乏思考和研究,許多課堂活動由此成為無效勞動。只有觀察并研究學生的生活,尋找到教育的契機,架設起學生生活與品德教育的橋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實現。
2 生活化的課堂,體驗中引導認知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因此,我們要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恬中去觀查感受、體驗、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真實生恬,使課堂教學體現實效性。
3 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也是教師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
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尤其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中,對于那些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總是認為不好管。但筆者認為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學生總是不愿意向老師說心里話,或生性內向,或有逆反心理,或是因為意外打擊,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說實在的,有的時候也真是棘手,上課工作難以開展。有這么幾例:
本文編號:2404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unwen/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