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韩国日本在线观看免费,A级尤物一区,日韩精品一二三区无码,欧美日韩少妇色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論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發(fā)布時間:2014-07-10 22:10

內(nèi)容提要  潘光旦(1899-1967),江蘇寶山縣人,是我國著名優(yōu)生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是教育家。他站在生物遺產(chǎn)學的角度,以社會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圍繞著近代教育的本質(zhì)、目的、宗旨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以“位育”觀為核心、以人格培養(yǎng)、“通識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教育理念。從中表達了他對近代西方工業(yè)文明與現(xiàn)代人格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

關鍵詞  “位育”   人格     品格     通識教育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潘光旦的名字是不應當被人們遺忘的。他曾經(jīng)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長達18年,不僅擔任社會學系教授,而且還擔任過清華、西南聯(lián)大的教務長、秘書長、系主任、圖書館主任等職務;他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優(yōu)生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學家,在他一生所涉獵廣博的諸多學術領域中,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以堅實的自然科學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站在現(xiàn)代生物學理論的獨特視角,融匯中西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刻闡發(fā)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其中,關于社會“位育”的教育觀、全人格教育的思想、“通識”教育的觀點和方法構成了他整體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下面,僅就此略加評述。

    一、基于“社會位育”觀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達到“以群則和,以獨則足”的理想

    所謂“社會位育”(Social adjustment),是潘光旦從現(xiàn)代生物學理論中引申出的一個教育理念,以此奠定了它在整體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深受西方社會生物學派的影響。1926年回國后,受英國遺傳學家貝特森(Bateson)觀點的啟發(fā),提出“言生物演化者,動輒論生物位育(Organic adjustment),晚近治社會生物學與社會學者,亦竟相發(fā)探社會位育之說。”(1)1932年,他主編《華年》雜志期間,比較明確地闡述了這個觀點。他借鑒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思想,結(jié)合西方社會生物學的觀點,論述道:“位者”,是“安其所也”;“育者”,是“遂其生也”,即所謂“安所遂生”,這是“位育”觀的基本涵義。(2)按生物遺傳學的理論解釋,在生物演化的進程中,物種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反映在“靜”與“動”兩個方面,所謂“靜”者,是指生物在“環(huán)境里所處的地位”;所謂“動”者,是指生物“自身的發(fā)展”,因此,潘光旦認為,“這種生物現(xiàn)象和人類亦有相通之處”。那么,這種相通性和互動性是怎樣的呢?他解釋道:“社會位育”有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方面是“位”,即社會秩序,這是保障任何一個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一方面是? 壩保瓷緇嶠劍饈譴俳桓鏨緇嵯蚯胺⒄溝畝ΑU舛隕緇岢稍崩此擔導噬鮮且桓觥巴臁敝淶謀韁す叵滴侍猓拔弧保巧緇嶂刃潁爸刃虻母菔巧緇岱腫蛹湎嗟鋇摹;伪G指删l嶠劍敖降母菔巧緇岱腫蛹涫柿康摹臁保?)潘光旦認為,一個社會如果“同而過量”,那么,“社會生活便日趨保守,甚至于腐朽以死”,如果“異而過量,社會生活的主心不定,甚至消失,演成一種無政府的狀況。”(4)所以,過分強調(diào)哪一個方面,都是不相宜的,作為一個健康的現(xiàn)代社會來講,既要重視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又要根據(jù)社會的自然環(huán)境,在此基礎上給予社會成員充分的發(fā)展機會,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找到自身展示才能的地方,這是潘光旦“社會位育”思想的主要涵義。
    他認為,“位育”就是教育的本質(zhì)所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成這種位育的功能”,“從每一個人的位育做起,而終于達到全人類的位育”。(5)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類本身,它涉及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而“位育”正是“一切生命的目的”,這是“百年來演化論的哲學所發(fā)見的一個最基本最綜合的概念”,所以,用“教育的努力而人各得其位育,人類全部的位育是不求而自致的”。他指出“文明人類之生活要不外兩大方面,曰己,曰群,或曰個人,曰社會;而教育之最大目的,要不外使群中之己與眾己所構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與夫共得其相位相育之道,或相方相苞之道”。(6)
    那么,如何達到“位育”的教育目標呢?他又提出了“調(diào)適”的觀點,他闡述到:“人是群居的動物,人也是變異最多的動物,人也是有相當自由選擇能力的動物,惟其群居,而此其所以為群,又和蜂蟻之所以不同,其分子之間,在智能、興趣、與意向上,有極復雜的差別,”(7)因此,人類有了其特殊的“調(diào)適”功能,主要作用于三個方面,即自然、社會、人類,其結(jié)果,也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人要和自然環(huán)境調(diào)適,于是就有自然科學。要和目前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調(diào)適,于是就有了社會科學。又要和歷史經(jīng)驗調(diào)適,于是就有人文科學”,這種反復調(diào)適的結(jié)果,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的演化,“終于教會人類在環(huán)境中更進一步的安所遂生的程度,安所遂生,就是調(diào)適,也就是我希望到的‘位育’”。(8)如果我們站在“社會位育”觀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就會發(fā)現(xiàn)潘光旦所賦予的更深一層次的涵義:即教育完全不是僅僅教會人們識幾個字、教會演算、甚至也不是教會人某種生活的技能,而是蘊含著另外一層意義,這就是使人在所生存的環(huán)境之中,尋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合適場所、一種人生依托,使人與自然、社會、文化這幾個方面能夠和諧相處。所謂“社會位育”的全部價值就體現(xiàn)在這里。
    潘光旦提出“位育”觀的重要意義在于,深化和豐富了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使人們對教育觀念的理解提高了一步。

    二、“全人格”教育思想之精髓涵義

    潘光旦提出的“位育”觀,實際上是涵蓋了整個的教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又提出了更為關鍵的問題,這就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究竟是什么?他指出“學校教育的目的不端在灌輸智識,而在培養(yǎng)一個囫圇的人”,(9)“我們要承認每一個人是一個本體,是囫圇的,而不是零碎的;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囫圇的人。”(10)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就是每一個人的人格的培養(yǎng)”。(11)經(jīng)過陶冶而形成的人格,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是一個人整體素質(zhì)的體現(xiàn)。
    人格教育問題之所以引起他的高度關注,是他針對當時教育界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弊端,由感而發(fā)。他主要列舉了二點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忽視通性與性別,而過分強調(diào)個性;二是漠視人的意志與情感的培養(yǎng),過分強調(diào)智識,甚至變?yōu)?ldquo;唯一的寵兒”,其結(jié)果,造成“個人全都成為畸形之人,零星片斷之人,而于社會,則分工愈細,合作愈見困難”。(12)潘光旦認為“一個學生原是一個不能分割的人格,現(xiàn)代的學校教育卻硬把這個人格凌遲處決了”,“此種教育卻單單把理智的部分隔離開來,而把其余的部分,或則根本舍棄,不加存問”,這是“舉一而廢百”的教育。(13)
    潘光旦提出的全人格教育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他提出了“全人格”的基本內(nèi)涵,即智識、情感、意志三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及和諧發(fā)展。這既是實施人格培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又是整個教育過程不可偏廢的有機整體。關于智識的教育,他認為絕非單純的知識灌輸,應以“推十合一”的科學方法加以傳授,避免“泛濫無歸”或“執(zhí)一不化”的現(xiàn)象;值得強調(diào)的是,他特別重視人的情緒與意志的培養(yǎng),認為這種精神力量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在中國儒家教育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培養(yǎng)“君子”及“士”的思想元素,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君子任重而道遠”、“士可殺不可辱”、“君子見危受命”等等,潘光旦對此給予首肯,并賦予新意。他指出“所謂弘,指的就是情緒的培植,”“所謂毅,指的是意志的訓練,持志有方法”,(14)注重這二個方面的培養(yǎng),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身心的健康益處很大。看似無形卻是 “桃李無言、下自成溪”。對此,潘光旦的論述是準確的,他說“治學之精神與思想之方法,貌若完全屬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實則與意志之堅強與情緒之穩(wěn)定均有極密切之關系。治學貴謹嚴,思想貴不偏不蔽,要非持志堅定而用情有分寸之人不辦。”(15)
    其二,他提出“品格的陶冶”即是人格教育的基本過程。在人格培養(yǎng)中,除了需重視人的心理諸因素的協(xié)調(diào)之外,還應重視個性與社會性的和諧、人與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這都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潘光旦認為,品格教育由三部分內(nèi)容構成:“一是通性與個性的辨識”;“二是明與恕兩個標準的重申”;“三是個人的修養(yǎng)”與“意志與制裁能力的培植”。這三者之間,既有相互遞進的關系,又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對“人性”的深入理解和詮釋。在他看來,實施品格教育的首要前提,是認識人性的本質(zhì)特征。他認為,人格是基于人性的,而人性不是一種單純的東西,它包括通性(人與人之間相同的部分;社會的秩序、文化的繼承都與此有關)、個性(因人而異之處,潘認為:對卓越的個性如果保護周到或培植得當,“往往是文化生活躍進一大步的因緣”)、性別(男女之分,與家庭、婚姻問題關系密切)。(16)只有充分認識人的基本特性,才會對人格教育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既然“人人既有此三部分的人性”,所以“人人即不能無一種要求”,因此,教育的過程就是使“此三部分的并重與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教育的目標是使“每一個人的共同中的有其別異的人格”,最終,達到人與社會“以群則和,以獨則足 ”的理想境界。

    三、“通識教育”的大學教育理念

    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識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其思想的來源,顯然是吸收和借鑒了中西方學術思想,融匯中西,闡發(fā)新知。一方面,他受到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iton)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iton)的影響,并直接將它們譯成“通達教育”一詞。1946年,他還翻譯并出版了英國學者赫胥黎的著作《自由教育論》。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是全盤接受西洋的學說,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中汲取豐厚的營養(yǎng),給古老的觀念賦予時代之新意。他對《論語》、《大學》、《學記》等中國儒家經(jīng)典古籍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一個現(xiàn)代學者的眼光注入全新的理解和闡發(fā)。在比較中西思想的“異同”的基礎上,他說道“西洋之大學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歷史,其于此種教育之目的,雖未有明白之揭橥,然試一探究,則本源所在,實為希臘之人生哲學,而希臘人生哲學之精髓無它,即為‘一己之修明’(Know thyself)是已。此與我國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嘗有分毫之差別?”(17)在他看來,中國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的“古之學者為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等觀念,筆耕論文新浪博客,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諦。而且,和近代教育理? 壑洌ㄖ饕從諼鞣劍⒉皇峭耆嗟治媯強梢韻嗷ト諍、相互层^淶。四“通识v壑苯游樟恕堆Ъ恰返乃枷胗骸爸嗤ù錚苛⒍環(huán)擔街蟪桑環(huán)蛉緩笞鬩曰褚姿祝咴梅墩呋持舜笱е酪病薄?BR>     基于這樣的思想基礎,潘光旦的“通識教育”觀在其整個教育思想中無疑是具有特殊意義的。
    他認為,就大學教育而言,“畢竟與其他程度的學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的目的原是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等等學院所要培植的是這幾個方面的通才,甚至于兩個以上的綜合的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確乎是不在養(yǎng)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種專門學術的專家或高等匠人”,(18)“竊以為大學期內(nèi),通專雖應兼顧,而中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19)他認為是“專的過度”,造成的結(jié)果是“人格的畸形化”。“一個專家,如果沒有充分的通識做承托,其實就等于一匠人,至多不過比普通的匠人細膩一些罷了。”他指出,“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jié)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20)
    “通識教育”的內(nèi)容是哪些呢?潘光旦作了如下闡述:
    首先,“通識”是指“一般生活之準備”,“專識”是指“特種事業(yè)之準備”,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人的一生而言,前者的作用顯然大于后者。“通識之用,不止?jié)櫳矶眩嗨杂型ㄓ谌艘?rdquo;,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從社會需要而言,“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21)因為,生命的范圍大于事業(yè)的范圍,做人之道應大于做事之道,“事業(yè)不過為人生之一部分”,其作用是為人生這一大目標服務的,“足以輔翼人生,推進人生”。經(jīng)過如此的分析,孰重孰輕,自然清楚。
    其次,“通識”的內(nèi)容應涵蓋自然、社會、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識。即“今日而言學問,不能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門”,所謂“通識教育”,就是“亦曰學子對此三大部門,分而言之,則對每門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則于三者之間,能識其會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類之多,歷史之久,文物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貫之之道,要必有其相為因緣與依倚之理。此則所謂通也”。(22)從中可以看出,“通”者,不是讓學生埋頭書海中,盲目的泛觀博覽,也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打破人為的限制,將宇宙、自然、社會視為一個整體,客觀地思考人生與世界。“通”的重點在于“識其會通之所在”、“一以貫之之道”、“因緣與依倚之理”,其實,這是指認識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而言的,即融匯貫通是謂也。
    再次,他又提出了實施“通識教育”的具體措施。例如:大學不要過早劃分院系和專業(yè),至少延緩到第三學年;第一學年中增設“通論”類的課程,如“自然科學通論”、“社會科學通論”、“文化概論”、“宇宙與人生”。他還提出中國工業(yè)化應培養(yǎng)通識型的技術人才的主張。在《大學一解》中,他將工業(yè)人才分為二類,一是技術人才,二是組織人才,據(jù)此,他認為中國工科院校也應該相應地劃分為二類。?茖W校重點培養(yǎng)應用型的工業(yè)技術人員;大學工學院主要培養(yǎng)工業(yè)組織人才,這種組織人才的最大特點是“通才”,應該對工程與工程之間,理論與技術之間,人與之間,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 “必須添設有關通識的課程,而減少專攻技術的課程”。他強調(diào),對工業(yè)組織人才而言,開設諸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致于一切的人文科學、文化背景” (23)方面的課程是大有裨益的。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擴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步入室微,中國學術界正逐步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現(xiàn)代學術體系,形成了新的學術理念和方法。在這個背景下,一部分現(xiàn)代學者站在時代思潮的前面,不斷從傳統(tǒng)中挖掘出可資立新的思想資源,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中西方之間、古今之間進行著融匯貫通的艱辛探索,以期達到“會通中西”的目標,潘光旦無疑是他們中間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獨具匠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對后人的啟發(fā)將會繼續(xù)下去。
    2001年8月8日

參考文獻
①(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潘光旦選集》第三集,潘乃谷、潘乃和選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49頁、第49頁、第372頁、第435頁、第232頁、第233頁、第366頁、第483頁、第475頁、第484頁、第369頁、第359頁、第483頁、第125-133頁、第435頁、第174頁、第443頁、第443頁、第443頁、第444頁、第175頁;
②   (1)《潘光旦選集》第二集,潘乃谷、潘乃和選編,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第8頁;
③   (2) 《潘光旦選集》第四集,潘乃谷、潘乃和選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425頁;并參見李全生《位育之道超越了什么?》《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誕辰紀念》潘乃穆等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本文編號:25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jiaoyulilunlunwen/25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562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