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熒光白和熒光刀豆蛋白A標記的白念珠菌生長活性和粘附能力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
1.2 細胞
1.3 CFW及Con A熒光染色
1.4 白念珠菌生長活性檢測
1.5 粘附能力檢測
1.5.1 巨噬細胞粘附實驗
1.5.2 腸上皮細胞粘附實驗
1.5.3 熒光顯微鏡檢測
1.6 統(tǒng)計方法
2 結果
2.1 白念珠菌生長活性
2.2 粘附巨噬細胞能力
2.3 粘附腸上皮細胞能力
3 討論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吳曉雁;黃家敏;陸春;黃懷球;;鈣熒光白和熒光刀豆蛋白A標記的白念珠菌生長活性和粘附能力[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年03期
2 趙曉霞;馮文莉;;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進展[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8年05期
3 祝欣;馮文莉;;白念珠菌三穩(wěn)態(tài)轉換系統(tǒng)及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6年24期
4 董懷懷;王元花;廖澤彬;姜遠英;曹穎瑛;;芒果苷協(xié)同氟康唑抗耐藥白念珠菌作用研究[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7年02期
5 廉翠紅,劉維達;與白念珠菌黏附和侵入相關的毒力因子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4年05期
6 劉為國;黃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細胞的機制[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2002年02期
7 趙敬軍;;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況[J];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2000年02期
8 李岷;編碼白念珠菌細胞表面蛋白的cDNA克隆[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1996年02期
9 汪春華;陳藝林;;不同菌相白念珠菌對巨噬細胞凋亡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12期
10 苑天紅,王明永,吳升偉,吳承龍;小鼠腹腔吞噬細胞對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研究[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婷婷;miR-155在樹突狀細胞抗白念珠菌固有免疫應答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18年
2 呂權真;白念珠菌ORF19.273和FLO8基因在耐藥與宿主免疫中的功能和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18年
3 徐慧慧;白念珠菌中與鈣離子敏感性相關基因的鑒定和功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8年
4 徐錚;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備和應用及兩個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鑒定[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曹穎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5年
6 高平揮;白念珠菌多藥耐藥蛋白Cdr1p構效關系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7 黃廣華;EAP2的雙穩(wěn)態(tài)表達主控白念珠菌白—灰形態(tài)的轉換[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6年
8 李岷;念珠菌胞壁葡聚糖某些結構、活性及分類鑒定意義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9 唐寧楓;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10 陳江漢;白念珠菌菌相轉換基因HYR1啟動子活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建榮;白念珠菌Ysy6和Atg8在內(nèi)質(zhì)網(wǎng)壓力應答過程中的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8年
2 孟靖順;白念珠菌HSP90 C端結構和功能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7年
3 潘麗娜;Ca Hsp90和Ca Rlm1調(diào)控白念珠菌表型轉換的體外實驗研究[D];貴州醫(yī)科大學;2017年
4 唐瑋;Mab03.2C1C2體外保護作用的研究和在實驗動物檢測中的應用[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潘紅波;白念珠菌CaPHM7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7年
6 楊益;白念珠菌CaRSN1基因的功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7年
7 郭盼盼;白念珠菌蛋白激酶Gin4的功能與結構分析[D];安徽大學;2017年
8 陳美靜;白念珠菌CHK突變株致病性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馬海麗;念珠菌致病機制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6年
10 王仕欽;白念珠菌烯醇化酶及其N端肽段的原核表達和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88173
本文鏈接:http://lk138.cn/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88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