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托尼莫里森小說《爵士樂》的主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7 22:23
【摘要】: 在當今世界文壇上活躍著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就是托尼·莫里森。作為美國歷史唯一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深地扎根于美國黑人的歷史,她始終深切地關注黑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他們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莫里森具有濃厚的黑人意識,她不僅僅描述黑人在白人文化沖擊下所承受的精神困擾而且也積極的幫助黑人走出困境和樹立自我意識。 莫里森是一個多產(chǎn)的作家,至今為止出版了9部長篇小說。在1987年到1998年這十余年,莫里森出版了《寵兒》、《爵士樂》和《天堂》,這幾部作品被稱為是描寫黑人一百年歷史的“三部曲”!毒羰繕贰肥悄锷牡诹孔髌。在這本小說中,莫里森通過描寫維奧萊特和丈夫在大城市中的感情危機以及對過去的回憶勾勒出一幅黑人生活的辛酸史。在小說中,莫里森穿插了維奧萊特一家三代女性在不同黑人歷史時期的悲慘生活。通過對歷史的記憶,莫里森揭示了奴隸制在美國黑人心中留下的創(chuàng)傷和恥辱,以至對他們以后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 表面上來看,《爵士樂》寫的是維奧萊特和她丈夫喬以及十八歲少女多卡斯之間的三角戀愛故事,實際上,作者描述的是美國黑人從南方農(nóng)村到北方城市中艱難的找尋自我的過程。小說的人物從小都被剝奪了母愛,在非洲傳統(tǒng)文化中,母愛的缺失也就是暗示美國黑人對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疏離。通過對母愛的找尋,莫里森表達了美國黑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渴求。同時莫里森似乎要表明的是:在深受雙重思想困擾的環(huán)境中,黑人只有熱愛和回歸非洲黑人文化和傳統(tǒng)才能找到自我,也只有在黑人群體的互幫互助中才能正確的樹立觀念并沖出思想束縛,實現(xiàn)自我意識。本文旨在運用杜波依斯的“雙重意識”理論解讀美國黑人在奴隸制度時期、重建時期和大遷移時期的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并且指出黑人同胞要加強交流和包容才能增強民族認同感,只有熱愛黑人文化才能找到民族出路的主題。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712.074
本文編號:2631374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712.0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曉洋;馬艷紅;;論杜波依斯的“雙重意識”及其對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杜志卿;;《爵士樂》:一種精神分析的批評[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2631374
本文鏈接:http://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63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