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明威的三部長篇小說看他的戰(zhàn)爭觀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I7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良旭;;海明威來中國打鬼子[J];晚報文萃;2011年15期
2 漂泊;;瓦萊麗:與海明威父子兩代的情感糾葛[J];愛情婚姻家庭(風云人物);2011年08期
3 王厚軍;;文壇硬漢——海明威[J];青蘋果;2003年05期
4 楊開顯;;海明威在重慶“度蜜月”——紀念海明威逝世50周年[J];世界文化;2011年07期
5 劉直;;魂系非洲——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誕生100周年紀念[J];藝術·生活;2000年05期
6 董橋;;寫給劉若英的新書[J];人物畫報;2011年11期
7 吳川穎;陳惠良;;生態(tài)女性視野中的《跨國的雪》[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4期
8 董莉萍;;海明威的硬漢子形象與女性角色探析[J];長城;2011年08期
9 孫寶元;程學績;;《史記》戰(zhàn)爭觀初探[J];群文天地;2011年15期
10 ;一周人物[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越;李書吾;;鄧小平戰(zhàn)爭觀三題[A];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論文集[C];2004年
2 魏龍泉;;名作家心中“我們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國編輯家皮金斯[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3 張婷;;《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羅伯特·喬丹[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連水;賈春杰;;從“暴力制勝”走向“心理制勝”——關于西方國家戰(zhàn)爭理念演化的思考[A];2004醫(yī)學心理、軍事心理、康復心理、醫(yī)學心理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呂路線;;綜合醫(yī)院抑郁障礙[A];2007河南省精神衛(wèi)生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7年
6 沈渭濱;;《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簡評[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7 朱丹耕;;周恩來對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杰出貢獻[A];紀念建黨85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王建輝;;出版業(yè)的文化訴求:呼喚編輯大師[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9 李元奎;倪峰;宋紹松;;論中國共產(chǎn)黨軍事理論[A];中國共產(chǎn)黨與現(xiàn)代中國[C];2001年
10 葉賢;;作家自殺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杜超;需要關注和引導的“大眾戰(zhàn)爭觀”[N];中國國防報;2009年
2 溫憲;太陽谷與海明威[N];人民日報;2010年
3 樂美勤;海明威文學之旅[N];文學報;2010年
4 李文俊;演繹海明威[N];文藝報;2011年
5 張惠雯(書評人);海明威為何感到“自愧不如”[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6 孫雷;注重大眾戰(zhàn)爭觀的培養(yǎng)[N];中國國防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劉亞東;尋訪海明威故居,不遠“海角天涯”[N];科技日報;2010年
8 李娟;海明威:讀自己訃聞的人[N];中華讀書報;2006年
9 黃昱寧(書評人);巴黎永遠沒有個完[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10 孫欣;海明威筆下女性形象的成因[N];吉林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鄧天中;空間視閾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薇;海明威小說的敘事藝術[D];蘇州大學;2003年
3 程遠;先秦戰(zhàn)爭觀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4 盧國榮;二十世紀美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文學觀照[D];吉林大學;2008年
5 邵珊;威爾遜的文學與文化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徐文廣;中國現(xiàn)代戰(zhàn)爭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易樂湘;馬克·吐溫青少年題材小說的多主題透視[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同利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軍事思想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汪平;《東史郎日記》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2 俞驊;生與死——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靳偉英;走出迷惘的迷霧[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曉輝;論海明威筆下的“硬漢”[D];吉林大學;2004年
5 馬云飛;海明威《永別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進軍;海明威小說的語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學;2004年
7 劉玲玲;解讀海明威的非洲題材作品[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果;論海明威的女性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向一凡;從海明威的三部長篇小說看他的戰(zhàn)爭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606609
本文鏈接:http://www.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60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