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福斯特—人與自然的連接
[Abstract]:Aimo Foster was a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essayis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only six novels were published, he wa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John Conrad, Lawrence and Virginia Woolf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Based on ecological critic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riting philosophy of the concept of connection embodied in Foster's Room of visible scenery, Howard Abbey and the Journey to India.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based on the role of natural person in the novel, reveals Forster's firm belief in nature and his philosophy of connection.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important places in the novel, namely Italy, Howard Manor and the Marabas Grottoes. As far as Foster is concerned, these sites shar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perfect human habitat, nature and culture are perfectly integrated, literature, music and painting coexist with rivers, flowers and Rain Water.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dissimilated human role in the novel, reveals the great disaster caused by the separ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rov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opposite side. The last part is the different results of the connection in the novel, an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t results. The four parts of the article show a very obvious contrast: the place from free Italy to chaotic India, the character from natural person to alie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from success to complete failure. These contrasts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nly w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realized will man be able to embrace each other.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561.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雨佳;我的小朋友朱迪·福斯特[J];大眾電影;1994年12期
2 武寧;朱迪·福斯特 嘔心新作《耐兒》[J];當代電視;1995年07期
3 佐耳;大衛(wèi)·福斯特和他的“佳作精選”[J];視聽技術;2002年04期
4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情懷——福斯特歌曲作品的歷史價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3期
5 賴守忠;徐建綱;;羅伯特·福斯特詩歌風格探討[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6 胡英;;不做環(huán)境的囚徒[J];晚報文萃;2009年02期
7 克里斯托夫·基姆;劉海平;;設計與罪惡——福斯特方法[J];世界美術;2009年04期
8 司空草;《印度之行》與福斯特的埃及之行[J];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01期
9 苑輝;談《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發(fā)育不良的心靈”的主題[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黑馬;;“最后兩個英國人”:勞倫斯與福斯特[J];博覽群書;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學明;;如何開展消除生態(tài)危機的斗爭?——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者J.B.福斯特給予的啟示[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Emmanouil Mikrogiannakis;;蘇格拉底時代的奧林匹克精神(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Lisa Raphals;;外化德性的比較研究:中國和希臘的表演與競爭(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楊適;;中國之“鑒”與希臘人的“愛智慧”—中西人類精神自覺形態(tài)比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Ikuo Abe;;奧林匹克主義的理想與學校教育:鼓勵學生熱情的嘗試(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郭劍仁;;評“西方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A];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文明論文集[C];2010年
7 Vincent Mosco;;理解新媒介:從神話到政治經(jīng)濟學(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xiàn)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fā)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Patrice Higonnet;;是言之過早嗎? 關于1789年革命的特殊性問題(英文)[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型:“變與常:關于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歷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田辰山;;文明演進的辯證法[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10 帥揚;;英國樞密院副主席福斯特關于1870年初等教育議案的講演[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朱方舟;環(huán)保核查“曝光”福斯特IPO計劃[N];上海證券報;2011年
2 ;杭州福斯特依靠人才推動發(fā)展[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姜澎;大學校長必須專業(yè)有建樹[N];文匯報;2008年
4 顏亮;哈佛迎來女權時代?[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韓益 編譯;風格 信譽 協(xié)作[N];中國花卉報;2006年
6 首席記者 包枝彬;雙區(qū)打造西部新商圈[N];盤錦日報;2006年
7 張一國;“福斯特”成為玩具出口大戶[N];國際經(jīng)貿(mào)消息;2000年
8 秋艷;通用換將救歐寶[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1年
9 王慧卿;“我不是哈佛女校長,我是哈佛校長”[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10 首席記者 黃世盛;晟華新區(qū)福斯特購物廣場開業(yè)[N];盤錦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靜;壓制、懲罰、異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間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2 文圣;索爾·貝婁與菲利普·羅斯大屠殺小說中的記憶政治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敬南菲;出路,,還是幻象:從《應許之地》、《店員》、《美國牧歌》看猶太人的美國夢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應瓔;喬治·吉辛作品中的作家生存危機[D];浙江大學;2013年
5 張U
本文編號:2360822
本文鏈接:http://lk138.cn/yingmeiwenxuelunwen/2360822.html